对于中医理论的特点,你了解多少?原创

华丽围兜 2024-04-04 08:48:21

嗨!当你生病后,想要找医生给你治疗时,你会想到中医也是你的一个选项吗?

中华传统文化是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记载,也是时间的见证者。而在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我们有千古流传下来的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五术,它们为:山,医,命,相,卜。而“医”即是:中华医术或称中庸医学,中原医术,巫医之术等,现在我们简称这门学问为:中医。

中医是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人称它为中医学。

在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证,众多的医案,内容广博,构思奇巧。认真学习论证,取东方之精长,补西学之短缺,融会创新,相信一定可以创造自己的独特的社会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聊聊中医的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它遵循着“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原则,所以,早期正统的中医的理论也是在这个大的模型下诞生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正常生命活动。

传统性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让后来都习惯性地参考前人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研究勘察,并贡献出自己的研究的新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发展,才有今天到到我们手上的文化体系。先人的这份良苦用心,不得不让人动容,也是这份感激,才让我中华文化命脉从没有中断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河流中。

现在,正当年的我们,不去传承这来之不易的中华文化,当是愧对先人对我们后生的拳拳爱护之心。

形神合一

心主神明强调“心”对精神的主宰和统帅作用。

“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谓神明之心乃是产生人之一切心理活动的主官。

人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人体的一切活动,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心神感知论

《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脏象之心才成为反映所感知客观事物的处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而“心主身之血脉”。所以这段经文不仅阐明了各种感官感知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而且也提示了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与感觉器官——五官之间的联系通路是经络系统。

人体各脏腑间是互为阴阳的关系,而脏腑与各器官又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听觉:耳为听觉器官,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与内脏也皆有关,但是尤以耳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听觉实际上是将耳所接受的外界声音刺激,通过行使“神气”的“使道”而作用于心神的反应。

所以若“心神不明”、“神气不行”,皆可发生听觉的异常,如《灵枢·癫狂篇》所说:“狂,目妄见、耳妄闻”,“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

而各脏腑又一一对应着五行的关系。

五脏情志论

在中医学中将人的精神情志的变化称为七情。包括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故称“七情”。

在七情和五脏的关系方面:中医学将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关于七情分属五脏,一般认为喜属心,怒属肝,思属脾,悲、忧属肺,惊、恐属肾。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情志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五脏的功能失调。

人格体质论

中医学认为心理活动是与生理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中医认为,人格与体质也有关联,《内经》中,在讨论人格时,多结合不同的体态、体质、行为和生理病理因素一起讨论。

《灵枢·通天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等都反映了这种特点。

而我们从阴阳论的角度来看,心理代表阳,生理就代表阴,阳受制于阴,阴又被阳含藏其内,总之阴阳两者的关系和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是一致的。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也是很注重身体素质的人了吧!

关于阴阳,《灵枢·通天篇》提出了“阴阳五态”人格分类,认为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例如:

太阴之人的人格特点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内心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基于此种个性心理特点,太阴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面色阴沉,假意谦虚,身体长大却卑躬屈膝,故作姿态。

少阴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喜贪小利,暗藏贼心,时欲伤害他人,见人有损失则幸灾乐祸,对别人的荣誉则气愤嫉妒,对人没有感情。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少阴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貌似清高而行动鬼祟,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

情志导致疾病

人们早就认识到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春秋战国时的《左传·庄公二十年》已指出:“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管子·内业》则谓“忧郁生疾”。

《吕氏春秋·尽数》明确记载有喜、怒、忧、恐、哀五志过激为害而病。

《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本神》等篇则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情志致病的部分规律。宋时期的陈无择明确将七情列为三类病因之一,他说:“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胜为病,能推而明之。”历代医家对于情志致病的论述甚多,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尚待研究的医学课题之一。

情志致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既可直接伤神,导致神志异常,也可导致气机紊乱,或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

情志内伤致病,既可以引起神志方面的病症,如癫狂、不寐等,也可能引起形体方面的病症,如头痛、泄泻等。

情志致病,主要指直接导致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和阴阳气血平衡失调而产生的诸多病证。

同时也包括情志作为诱发因素的致病机理。

其一是情志损伤正气,导致外邪侵袭为病,如《素问·五藏生成》认为心痹证是“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积聚的形成,可以是内伤于忧怒,气机上逆,从而为寒邪与气血搏结成积提供了条件;

其二是情志内伤引动故邪发病,“故邪”是指潜留在体内尚未引起病证的邪气,如淤血、湿气等,《灵枢·贼风篇》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以致“血气内乱,两气相搏”为病的记载。

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情志致病则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亦可直接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可以导致神志活动异常。

情志的异常变化可直接影响脏腑的气机,致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即《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气血离守。”情志所伤致脏腑气机失常有其基本规律,但也不外乎阴阳不平衡产生的现象。

比如,有很多人很容易生气发火,那一怒则让气上。即: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由于气血上逆,故可出现面红耳赤,青筋怒张,毛发竖起,横眉张目,头痛脑胀,甚至眩扑厥倒。

因怒则气上而引起的常见病症有:眩晕,头痛,呕逆,胸满胁痛,喘促;血随气逆时,还可见呕血、衄血,还有的视力、听力急剧下降,以致失明、耳聋。也有盛怒后大量脱发,或头发变白者。严重时,可使人晕厥省人事,甚至因盛怒而丧命。

所以,朋友平常不要让自己生气,要有自我的觉自力,当知道自己快要生气发火了,就想想这么多严重的后果,就能让自己的怒气消一半,不信你试试。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能理解佛经上说的”火烧功德林”的意思了呢?

所以说,人要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

中医心理治疗

中医学历来重视意疗,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的论述,把“治神”摆到了防治疾病的首位。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华佗、张子和、朱丹溪、徐迪、汪石山、张景岳、程杏轩等,都是善于运用意疗方法以治病,并取得显著疗效的医学大师。

在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医案中,记载了许多设计巧妙而行之有效的意疗方法,运用了“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道理,古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这些方法不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东医宝鉴》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亦指出:“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以情胜情”的独特而系统的理论。此外,顺情从欲、习以脱敏、突然剌激、气功导引等心身并治方法已有数千年之历史,这些疗法至今仍行之有效,应予继承与发扬。

中医心理治疗的原则

中医心理治疗,注意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治疗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医生与患者、体疗与意疗等各方面的关系。

中医心理治疗的手段繁多,方法各异,每一种疗法均有特定的适应范围。比如“以情胜情”疗法,则应注意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做到当用方用,以求用之必验。

总之,意疗在于以意取效,要求灵活多变,意境新奇,故须虑周智圆,设计巧妙,方可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达到治疗目的。

“心病还须心药治”,“治病先治心”,都是历代医家的垂训。

中医情志疗法

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可分,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只要采用具有与之针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矫正之,而不必拘泥于五行制胜的理论。

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爱与恶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双方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不同,因而相反的情绪之间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趋于协调平衡。

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喜可治悲病,悲也可治喜病……因而一种情志之偏而致病,可以用多种情志去制胜。这些都是因为它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的,所以它也拥有阴阳的特性。

举两个历代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

案一恐胜喜

佯作不治实已治: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应为恐)胜喜。《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案二怒胜思

张子和治一富家妇人,伤思过虑,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张治之,张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共约,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四,不处一法而去。其妇大怒出汗,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 。自是食进脉平。《续名医类案》

按:均为怒疗,然激怒的方法却不同,仔细品味,若有所思,激怒总与逆其所欲有关,而患者所欲为何,怎样“逆”其所欲,则非熟谙患者个性及人情世故不可。

针灸治疗

《内经》开针灸治疗心神疾病之先河,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说明心身疾病可用针灸治疗。

又如《灵枢》列有专篇论针灸对癫狂的治疗。对癫狂的针灸,《灵枢》与《素问》均有记述。对各种情志失常的针灸施治则散载于《内经》的诸多篇章中。

《内经》所论运用针灸对心神疾病的治疗,无论是思想方法,还是具体原则、治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灸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人体的穴位是天地宇宙能量与我们人体能量交流的开关,用针刺的方法把这个开关调整正常,气就顺畅了。气顺,血就顺行,血得以正常运行,人体机能就可恢复正常。

看好,这是功能恢复,不是代表能量还是充足的哟,所以机能正常了,阴阳能保持平衡,还需要结合别的方法一起使用。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述了针灸对梦、狂、悲、恐、不乐、惊、怒、痫、耳鸣、善忘、喑、不能言、不得眠、多卧、卧不安等等神志疾病的治疗。后世针灸医家皆遵循其旨,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与创新。

那要在平常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保持健康呢?以下是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1,早睡早起。

在10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在早上6点起床进行适当的锻炼,中午短暂的午休15分钟左右,也能让你更好地应对下午的工作和生活。

2,五色五味的平衡饮食也非常重要。

在饮食上要保持规律,吃饭时间要固定,不要过饱,7分饱就足够了。避免食用过多的饮料和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胃。注意饮食安全,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3,要动静结合锻炼身体。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你保持身体健康,例如跑步、游泳等等。同时,静坐也是一个非常有益的锻炼方式。静坐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促进身体的健康。如果你想要学习静坐,可以查看我的专栏,这里有一些适合新手的入门教程。

所以说一个人要保持健康,只要做到早睡早起,健康规律饮食,运动加静坐三个方面就可以保持健康。

难得是你不去做,或者做了但没有坚持。

当然,我们也有办法知道自己是不是健康的,一个健康的人的表现为:

1能早睡早起,不用钟声叫你,就自己醒来了。

2早起就出大便,而大便也是成形的。因为大肠早上当令。

3吃饭很香,到点就会饿。

4平时不会觉得懒得动,精力够用于工作和日常生活。

5情绪不易被外界引起波动,如易动怒,易受惊吓等。

这几条做到就很不错了。

你是不是也发现什么了?对,这是一个婴儿的日常,一个修行人的行为,对了,所以,你知道自己要怎么安排自己以后的生活了吗?欢迎一起来分享讨论!

上面也说了工华医术是五术之一,我的学术知道是向台湾的倪海厦老师学习的,他给我的世界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很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而倪师的老师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先师。所以,你如果对中医感兴趣,也可以向倪师学习,他在网上有书可以学习。

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这里将传统文化里宝贵东西分享给朋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朋友看过后,能对中医学术多一些兴趣和耐心,我们共同学习成长,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报父母之恩,师长恩,及众生恩。

当然,现在在网上有很多西医并不认可中医的理论是正确的,说它没有科学依据,我想说,你的祖先生病时,都是让中医经治好的,要不然哪里还有今天的你在这里吧吧叫!

在这里我引用一下第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中国宣布:中医药不再需要世界承认。我国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他国制造的中医药必须符合我国的标准,中医的根就在中国,是中国先人前辈们智慧的结晶。

中国崛起,中医药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中医药源自中国,却影响世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历代先人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技艺,更是中华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的传承和弘扬内容。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孙思邈的《千金方》,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大量的医学著作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它们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更发展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使中医药成为一门科学、严谨的医学体系。

我们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有义务和责任,更有这份荣幸来传承和发扬光大这门伟大的学问。不论你是从什么角度,什么类别去学习研究中医,都值得被人支持和尊重!因为你在传承着一件千秋大业,为往圣继绝学,你就是中华好儿郎,加油!

祝你道业早成,一切安好!

0 阅读:7

华丽围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