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杂记(4)·关于傲慢与偏见

叶青谈情感 2024-05-24 19:12:36

访美杂记(4)·关于傲慢与偏见

现在普通百姓出国游,已经是很寻常的事情了。但即便如此,出国之前,旅行社也好,因公外出的主管部门也好,总有一件必做的功课,就是对自己的客户或下属进行“行前培训”,重点是出国之后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干出有辱国体的事情。比较严谨的单位,甚至会人手一本小册子,上面详细罗列“出访须知”,规则细化到“洗澡要把浴帘拉进浴缸之内”等等。

这本无可厚非。本来嘛,出访他国,客随主便,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乃礼仪之邦的国民,更应该表现出煌煌大国的风范。不过,我常常觉得,强调过头了,诚惶诚恐于“不能叫人耻笑了去”,反显出了我们的“小样”和可怜,容易弄得大家神经过敏。

在美国坐飞机,安检很严格。我们从华盛顿飞旧金山时,有位男同胞不知什么缘故,被要求在探测门间反复检测了好几次。提着摘了腰带的裤子被折腾来折腾去,当然会有些紧张和狼狈。终于顺利过关之后,他涨红着脸,边系皮带边愤愤地说:“这是歧视我们中国人!”机场对所有乘客都严格安检,这是对所有人的生命负责任的做法,其实是不必想多的。

在纽约乘游轮“环游”(因飓风影响不能上岛)自由女神像时,进闸口之前经过了严格的安检,上船时,大部分游客都是直接上船了。但在船口迎宾的几个黑人服务员拦下了几个有背包的中国人,让他们翻包检查。上船之后,几位同胞愤愤:“歧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拦我们几个人?”

在华盛顿参观了一座博物馆之后,出门的时候,被几个黑人安保要求开包受检。出门之后,大家又愤愤:“这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进去的时候已经安检过了,出来为什么还要检查?这不是明摆着怀疑我们偷了东西吗?”

……

也许。我想。这几处“有针对性”的检查,有一个共同之处,安检人员基本都是黑人。我想这是不是因为他们有过被歧视的经历,现在“一旦权在手”时,就要找一些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群来“歧视”一下,以慰自己病态的心灵。

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黑人天性有些浪荡不羁,工作的性质又单调乏味,戏弄一下他们觉得可以“随意”的中国人,调节他们的生活。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那就是,我们的“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确不佳,让他们觉得应该检查得严一点,即使“抽查”,也要以我们为主要对象。

一位有过带公务团出国经历的领导朋友告诉我,他就曾经在国外正色斥责过他的一个“团员”——一位中学校长,他当时想要在一家过于信任顾客的饰品店顺手牵羊。

也有特别有智慧的同胞,利用傻帽美国人的“无条件退货”原则:东部入境时天太冷,买一件厚衣服穿着;到了西部,热了,找到衣服的连锁店退货。

在博物馆里,不让触碰抚摸的艺术品,我们中国人不仅习惯性地会去摸碰,甚至还要攀爬照相,所以,里面的工作人员,本来在一个墙角很悠闲地站着的,一见我们大群的中国人进馆就格外警惕起来,往往会不即不离地跟随其后;而他们会大声制止呵斥的对象,往往的确是中国人……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唯一的办法,只能如一百年前先贤蔡元培告诫北大学子的:“弭谤莫如自修。”

其实,要讲歧视,咱们的歧视才是在文化的骨子里呢。

在华盛顿参观一所高中时,校方把我们24人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指派了他们汉语选修班的两个学生来作向导和翻译。负责我们这个小组的是一个曾到过中国的白人女孩和一个十几年前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华裔女孩。

参观过程中,一位团友(某校优秀班主任)与华裔女孩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爸爸妈妈在这边做什么工作啊?”

“妈妈家庭主妇,爸爸做餐馆的。”

“他是自己开餐馆,还是为人打工呢?”

“帮别人打工的。”

“哎呀,那他们可完全是为了你呀。不是想为你换个成长环境的话,你爸爸在国内肯定是不会从事这样的工作的。”

“哦……?”

“你可要好好努力,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啊!”

“嗯……”

即使是对国内“争做人上人”的激励教育早已习以为常的我们,也因为听不下去而别转了身子,这个几岁就到了美国的孩子,怎么理解得了这样“语重心长”的关心?她不一会儿就借故离开了我们;而那个听得半懂不懂的白人女孩则一脸迷惑。

问别人家人职业、收入等隐私问题,是不可思议的,何况还加上了那么富于等级色彩的“教育”。

看来,“行前教育”可以一时解决诸如浴帘、吐痰、高声喧哗之类外在的习惯方面的问题,而骨子里的自尊自信和尊重他人的问题,还有待更加长远的时日,更加深刻的观念变革。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叶青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