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师炮兵团汽车连参战老兵重返当年老山战场

绿拂晓 2024-05-28 05:52:48

国威军威看西南 重返老山寄深情

——六十一师炮兵团汽车连战友“红色游”纪实

作者:红玉 太金

编者按: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原兰州军区第二十一集团军六十一师炮兵团,奉命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轮战任务,打出了“神炮团”的威风。该团汽车连官兵保障有力,多人立功受奖。时任团司令部军务股长翟红玉,在阵地及大本营管理工作中,跑遍了整个战区;战评时,晋升为反坦克导弹营营长。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城昆明,繁花似锦。2024年4月上旬的一天,翟红玉接到原61师炮兵团汽车连指导员陈国朝,原连长王志生的邀请,准备赴老山“红色游”,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记得1985年春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前线作战部队题词:“国威军威看西南。”极大地鼓舞着全体参战官兵的战斗热情。英勇的61师炮兵团汽车连官兵在上级的统一指挥下,在连长、指导员的带领下,克服困难,曾多次冒着炮火运送弹药和后勤补给物资,使千里运输线上一支挡不住打不垮的钢铁长城,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保障任务。

本次聚会通过线下策划,线上报名,与旅行社协调衔接,汽车连的领导做了周密的计划安排。为了这次行程,汽车连原指导员赵生全、司务长王小平等战友提前两天抵达昆明,来到距离飞机场附近的云水酒店,为参加“红色游”的战友们做着各种准备。

战友们时隔38年再相聚,这个行程筹划了四五年,今年终于实现了。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兄弟,曾经在老山这片红土地上流血流汗,有的还带着妻儿齐聚昆明,准备沿着当年的征战路线一路“感受血染风采,传承红色基因”。

第1天:4月20号

当年的英俊青年,如今有的变为白发苍苍的老翁。在4月20日的晚饭前集中住进了昆明云水酒店,多年未见的老战友重新相聚,场面空前,令人激动! “老连长、指导员好,您来了!”“老班长好,好想你啊!”“小齐来了,小李来啦”·······敬礼!握手!拥抱······亲切的场面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据统计,参加聚会的老战友39人,家属19人,共计58人。

第2天:4月21号

早餐后,召开了临时协调会议,便分乘两辆大巴车出发,每车29人,沿着昆明——文山的高速公路行进。

途中,大巴车在距离砚山县不远的出口驶离了高速公路,进入当年向集结地域摩托化开进的一个重要集镇——平远街,沿着省道去寻找当年参战时的集结地域——砚山县海子边。我们乘坐的大巴减速漫行,一路观看,山还是那座山,山上的植物依稀可见,生长在山石逢中的松树高矮起伏,和当年没有什么两样,大小不等的石块凸显在红土地上。

透过车窗终于发现公路旁,竖立着一块一米见方的路牌上写着“海子边”三个大字。不等车停稳,大家手足舞蹈的下车跑向路旁指指点点,“这里是团部,这里是一营,这里是汽车连······”,老战友们个个兴奋地像个孩子。据说,海子边村因东面有一个好大的湖泊而得名,湖在村东南方向夹在两山的中间,湖水清澈,深不见底。

当年部队到达后,基层连队在湖的东北方向搭建帐篷,安营扎寨,团部司政后各业务股室借宿在村民的民房里。全团从1985年12月在此驻扎进行了适应性临战训练,上阵地之前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海子边度过的,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家都记忆犹新。1986年2月份陆续接替67集团军138师炮兵团防务,离开了海子边。

1986年初,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凯旋在之夜》电视剧时,时任团军务股长翟红玉带炮兵团部分官兵,参加了片中部分镜头的拍摄,几个人还出演了小角色。

第3天:4月22号

从文山州启程,按照旅行社安排驱车来到闻名遐迩的边陲小镇——麻栗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标语:“老兵,欢迎你来麻栗坡”!其次,看到的是高楼林立,街道整净,马路宽阔,车水马龙,和谐安宁的现代化小城模样。

镜头一:致敬英雄,祭奠烈士。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该县城西北面的山坡上,高高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非常醒目,这里长眠着为国捐躯的959名英烈,一排排整齐依山而建的坟茔座落有序,非常震撼。墓碑上刻着英雄的姓名(照片)、年龄、籍贯、部队番号、简要事迹、获得的荣誉称号。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麻栗坡烈士陵园的这些英烈,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只有16岁。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纪念碑前,分成两排向英烈敬献花圈,默哀,三举躬······

此战,保卫了全国人民40年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和伟大成果。

镜头二:南垛村,我们回来了!

告慰英灵后,我们来到了距离麻栗坡15公里左右的一个小山村——南垛村。这个村子是当年参战时炮兵团和汽车连的大本营所在地。一个小村落,在两山之间宽不过百米,一股溪流从山间穿过。当年团部留守在大本营的机关人员驻在该村南山脚下,搭建着两排帐篷;汽车连在溪流北边的空地上修建了野战停车场,随时待命。记得1986年5月,一场罕见的洪水冲毁了这里的一切,大本营抢运物资的救灾场面惊心动魄,整建制留在此地的汽车连官兵,则成为这里唯一参加抢险的主力军。

如今南垛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破烂的村舍被一排排多层砖混结构的楼房所取代,狭窄的村口盖了两栋崭新的楼房,从沟里搬出来的村民在这里经营着生活日用品、小饭馆等,村子里那棵硕大的榕树还在,枝繁叶茂,像在给后人叙说着当年这里发生的故事。

镜头三:东山唯一的白石岩桥!

离开南垛村,我们沿着当年的路线继续前行,经过豆豉店、落水洞、坪寨,想当年分别驻扎着军师团的作战指挥机构。重新修筑在半山腰中的蛇形公路向八里河东山延伸着,当车行之白石岩桥时,我们立马叫停。这里是当年汽车连官兵向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和给养的一座必经唯一的小桥,此桥依山而建,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汇入了盘龙江。

记得当年麻栗坡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时,白石岩桥被冲断,车辆无法通行,只能靠人扛、马驮运送弹药物资,多少人在此付出了艰辛的代价。距白石岩桥不远处就是炮兵团122榴弹炮营阵地,营指挥所设在公路旁的一个小山后面。参战期间该营指战员英勇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击毙越军一名战地指挥官上校团长,歼敌数百名。云南前指授予榴炮二连“英雄炮兵连”光荣称号。

镜头四:运筹帷幄的团指挥所!

在尖山的北面半山腰间,有一个溶洞,空间很大,乱石凹凸不平,洞的顶部不时的滴着水珠。当年181团、炮兵团两个团的指挥所设在洞内,指挥员们在此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步炮协同,与越军斗智斗勇,打赢了一个个漂亮的大胜仗。

由于道路狭窄,车辆不好掉头,我们只有步行前往寻找当年上溶洞的人造阶梯,来往反复好几趟,就是找不见上洞的台阶路。这时眼尖的一位老兵看到了洞口,好多位战友不顾年迈的身体,抓藤、蹬崖向洞口奔去。溶洞的洞口似乎变小,被紫藤树叶所遮挡,洞内一片漆黑,我们未能入内。此洞曾在战时起到了很好的军事掩护作用。

镜头五:不上老山非好汉!

午饭后,我们直接开拔上老山。途中,战友们不约而同的唱起了《老山兰》之歌。

老山上曾经的猫耳洞、堑壕及各种掩体用石块水泥得以重新修复加固,暴露地段还加盖了玻璃纹钢及伪装网,老山主峰最高处修建了观光哨位,周边架设了铁丝网,立了界碑,还设有“禁止游人踏入防止触雷”的警示牌。

如今和平安宁的老山,是英雄的指战员们不怕流血牺牲,从越军手里夺回来的,现在由边防部队把守。老山主峰广场上有纪念馆、张大权烈士的雕像、部队执勤房屋等。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老山精神万岁”碑文的纪念碑矗立在主峰顶端,我们在此纷纷合影留念。当晚,夜宿老山脚下天保农场。

芭蕉坪

第4天:4月23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天保农场曾遭受越军炮弹多次袭击,致使农场无法正常生产生活。如今,在天保农场和越南的交界处设立了边境检查站,两国的边民通过检查站可以来来往往,和平共处,做着边贸生意。

23日晚上,一向对军人有着特殊感情,做着红色旅游专线的旅行社赵经理来到天保口岸的酒店,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说:“他们和对岸越南旅行社做一条热门旅游线路,可以为我们去越南提供帮助”。能够走出去看看,我们还是乐意接受的。在充分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汽车连的领导决定:需要去的人连夜晚在洒店的一楼大厅登记个人信息,以备审查之用。

第5天:4月24号

当日上午,符合条件且登记信息的人来到边境口岸,经过照像、提供身份证明,通过大数据核定有32人确认可以通关,中午13:30我们跨出了国门。没有通关的老兵和家属们继续按原计划游。

进入越南境内,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芳龄二十二三岁的姑娘,一米五左右的个头,白晰的皮肤,鼻梁上架一幅金丝边的眼镜,微笑着给我们做着自我介绍:“我叫阿贤,是叔叔阿姨们此行的导游,欢迎你们来越南。”流利的中文,甜甜的微笑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听阿贤介绍,我们才知道,距我国接壤的是越南最西北的一个省叫河江省,省会哈江市大约有26万人口,距我国天保口岸约32公里。

车辆行驶大约40多分钟后,停在市中心广场。广场左侧是哈江市政府所在地,南侧是一座四星级酒店,酒店装修的富丽堂皇,不时有外国人出入。我们首先在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各自到房间稍作休息后,便下楼集合拉开了越南游的序幕。我们看到在广场中央有越南国父胡志明主席的雕像。导游讲,当年胡主席带领北越人民抗法的英勇事迹,和实現越南南北统一的故事,令人敬佩。随后,在市区附近边走边看,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第6天:4月25号

早餐后,大家集合到一起,导游把当天要去的地方做了安排。第一站我们去了哈江市一个较大的农贸市场,街道两旁摆滿了各种水果、疏菜等农副产品。在销售摊位上,看到卖猪肉的在肉旁放一猪尾巴,卖羊肉的放一血淋淋的羊头,卖牛肉的则放一尖尖的牛角,标志着货真价实,每斤猪肉折合人民币8元左右。

第二站我们到了哈江市的郊区农村,村容村貌还好。该村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家房屋都是单独而建,每户独立的房子周边都种植着水稻,長势喜人。据了解,越南自1996年改革实行分田到户,土地变成私有制,村民大都是在田里刨食,虽不富有,但也衣食无忧,能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也是一种人生享受。

第三站我们覌光了越南的一个景点“佛源寺”,寺庙里供奉着中国人同样敬奉的如来佛祖,寺庙两旁有用中文写就的对联,寓意佛祖普渡众生,日月天地同輝。

短短的越南之行结束了,粗浅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目堵了山水田园,深深地感到越南人民是勤劳的人民,他们的好客善良必须得到尊重。

第7天:4月26号

经天保口岸返回时,我们顺路参观了藏在密林深处神秘的曼棍洞,洞体南北走向,空气流通,冬暖夏凉,能容纳千余人。当年夺取老山和轮战部队的14军40师,11军32师,67军119师,47军139师,43军37师等首长指挥所就设在此洞内,他们在这里研究军事作战方案,战略决策,下达命令等,从这个洞走出来的有傅全有、廖锡龙、常万全等上将、中将、少将达数十人。现在人们把此洞称为“将军洞”。这正是:猫耳洞、将军洞,洞洞藏龙卧龙。

当年洞内搭建的板房、通信设施等建筑物巳撤离拆除,溶洞上参战部队雕刻的“曼棍洞”字样还在。当地政府已意识到此洞的价值,我们参观时看见工人们正在施工,逐步恢复战时部队在此洞配置的原貌,警示后人“勿忘历史、砺励前行”。

我们“神炮团”在猛洞的一个阵地,也是当年集团军炮旅的配置地。如今经过改造在这里修建了门楼,还用钢架搭建了不同掩体,把122榴弹炮、152加榴炮、130火箭炮等各种火炮及坦克、飞机等停放在此,供游人参观。

第8天:4月27号

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在昆明结束了这次“红色游”活动,感到十分有意义。

当年朝气蓬勃的热血军人,把青春奉献給了军营,把汗水挥洒在祖国南疆,而今虽已双鬓染霜,但仍不忘军人本色,千里来寻故地,深深地体现了对祖国的爱,对边疆的情。三十八年后重逢在老山原战区,重走从军参战路,进一步加深了战友之间亲如兄弟般的友谊。

再见了老山,八里河东山,英雄的山!再见了我亲爱的战友,保重身体,企盼下次再重逢!

“红色游”习作诗一首

作者:翟红玉

老兵集结于春城,三十八年重相逢;

滇池周边忆往事,岁月静好话人生;

重走当年征战路,山在物稀回忆中;

年少轻狂变老翁,位卑末敢忧国愁;

若是来日有战事,我等仍然往前冲。

(注:照片由齐进波、白太金提供)

0 阅读:9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