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必坚持三年守孝?莫说今天说不大清,古人当时都已说不大清

愚鲁说文化 2024-08-10 17:58:55

——视诸孔子给出的三年守孝的道理,很简单,甚至比今天常说的这些还要简单。实则就是一个“情”字,只须问:此情安否?

古人何必普遍坚持三年守孝、三年守制?怎就不能是守一年、两年——亦或者四年?莫说我们今天说不大清楚,连古人当时都已说不大清楚。孔子的学生宰予(子我)即很困惑于此,问道:“老师,三年是不是也太久了?道理何在?一年不好吗?一年时间,谷子都长一茬了,取火用的木头都已更换一遍了……这还不够吗?”而孔子给出的解释是:“一年也不是不够。父母故去之后,你能仅仅一年就吃的香,穿的靚吗?能的话,一年也不是不够。”待宰予出去,孔子继而补充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宰予这孩子也太冷血了。”(《论语•阳货第十七》)

——视诸孔子给出的三年守孝的道理,很简单,甚至比今天常说的这些还要简单。

实则就是一个“情”字,只须问:此情安否?盖三年足不出户,实在是没什么心情到处闲逛——静以自处,无非为了慢慢抚平痛失至亲的心伤;三年粗茶淡饭,也实在因为没那个胃口——兼而勉强补偿一下我们三岁之内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悉心照护……如此而已,是的,如此而已。此中乃还能看得出,其一,这一传统肯定在孔子之前已有;但,其二,待到孔子的时代,其实已搞不清楚这么做的缘由;于是,其三,孔子赋予了它新的诠释——以情感心理,以“礼之本……宁俭,宁戚”(《八佾第三》)。使之得以传承下去,并尽量切深地加入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化、人文化的进程之中。汉代即果然将此制度化甚至法律化;至后世王朝,更不待说。

——孔子的这份用心终凝结为中国社会最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一,曰:情本位。

亦:人间本位。凡中国人皆在人间;一言一行,皆包含着对人间情感或伦理方面的认真考量——必须问,不断问:这人……这话……这事儿办的……是否能在“人”的向度上站住脚?——有无坏处?那也是很显明的,其:越是如此提醒自己重视人,越是苦心孤诣于“君子务本”(《学而第一》),越是打滑一步即撞向了人的反面——“非人”,形式主义,乃至是足以禁锢整个社会勇毅向远的深重的形式主义。以此再看子我的提问,那便不止是某种冷血——而是有长远的思考在其中,有:积极的批判精神在其中。子我亦夫子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未必预见不到他的老师会如此解释三年守孝这件事,故此可能是迂曲婉转地提醒形式主义的反噬——对真情真义真文明、礼之真本的反噬。

——两相加总,对今天的启示则至少是:从人出发;出发向远亦必须含有着回归。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康有为《论语注》,程树德《论语集释》,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

0 阅读:11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