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严峻了,政策会有变化吗?

李宇嘉房产 2024-09-12 19:46:51

国际投行和某券商首席的观点,影响很大:

通缩正在得到重视!

至于通缩的原因,不在信心,而在有效需求不足!

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关键是社会保障体系扩围,释放消费,带动就业!

这其中,房地产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房地产及产业链的无序收缩,导致的债务问题,本身就是通缩的原因;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调整,并非简单的泡沫戳破,而是模式的彻底转换。

从2021年前的高周转模式转向未来的制造模式。从大型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众多独立法人项目的资金,转向以单个独立法人项目为中心的流动性管理。从以预售制为主转变为以现房销售为主的模式。

这个转换,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防风险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不能忽视根深蒂固的问题。

因此,房地产的下行,可能比日本90年代更严峻。

尽管,房地产的调整,是过剩产能出清、是风险释放、是经济转型必须承受的代价。但就地产和上下游、金融系统、地方财政等的关联性来看,远远超出管理层的预期。比如,金融层面的房地产敞口,比披露的数据大;比如,居民端消费的紧缩,可能与房地产的关联度很强。

因此,形势正在发生改变。对通缩的正视,以及对房地产大幅度收缩引发的全链条负反馈循环的清晰认知,倒逼房地产的政策开始调整。比如,动用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通过某些方式部分介入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并对接社会保障福利体系扩围。最典型的就是,收购存量房屋。

5.17以后,“去库存”再提日程,存量收购开启,但市场化、法治化、资金平衡的原则下,存量收购能够去化库存和企稳价格的美好预期被扑灭了。本质上,地产政策还在坚持防范道德风险的基调。即,旧模式下的风险社会化、债务公司化,而个人金蝉脱壳,这种蔓延的影响更大。

因此,即便政策可能会改变,比如近期酝酿的“小作文”,包括彭博报道的动用专项债收购存量房源,包括中央政府加杠杆等等。但不能太期待政策的巨大反转:一方面,决策的周期可能比较长;另一方面,市场化、法治化、资金平衡的原则,很难被改变。再说,底线依然稳固:

社会是稳定的金融是稳定的

这说明,尽管把脉问诊是清晰的,但单纯从西方火热的MMT,或赤字货币化浪潮,“资产负债表衰退”等新宏观调控理论,来探讨解决药方,并给出继续加杠杆(中央层面),赶紧治病救人的建议,可能并不适合当下的中国。因为,它偏离了微观债务机制、经济运行体制、复杂决策等。

很简单,仅仅在不到10年之前,我们刚刚完成了一轮去库存、债务置换、去产能。照理说,各个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是相对干净的。但就这短短几年,在“金融无序创新+地产无序繁荣”的复合体下,各方套利动机发挥到极致。不管是地方平台,还是开发商(包含一些自诩治理完善的)、金融机构,创造出多少有毒资产来。而这些,都想甩给国家和全社会来承担。

不管国际投行和国内的券商首席开出什么药方,殊途同归的是“加杠杆”。本质上,就是通过新一轮“加杠杆”来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但救的谁呢?表面看是经济稳定,但其实是道德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个稳定能持续多久?

说到加杠杆,这几年不谓不努力,大家看看财政和货币的扩张,看看各个主体的资产负债率,还有空间吗?所谓政策不积极,只是不如他们期望的力度,没有做到无原则、无底线放水而已、而已!

事实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资金平衡,不仅是要让过去的套利行为承担损失,更是要夯实风险自担的治理理念。这个理念不树立、不内化,未来要处理的风险更大,经济转型更是遥遥无期。

这就是一直强调“保持定力”的本意!

过惯了“好日子”,对当前的痛感,自然救难以忍受。基层调研,大家诉说着多方的痛苦。但还得忍。至少,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有工资发,吃饭没问题。

0 阅读:0

李宇嘉房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