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看懂“大礼议之争”,杨廷和:管你叔叫爹,明白了吗嘉靖?

越山过去 2024-03-16 10:32:38

大明皇帝中,嘉靖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一个高智商的皇帝,他能够二十多年不上朝,还把皇权牢牢抓在手中,就足以体现出他的厉害之处。

不过他刚当皇帝时,认自己的亲生父母都由不得他做主,认谁做父母,还要看大臣杨廷和的意思。

管皇帝管到这一步,杨廷和好像比后来的“九千岁”魏忠贤还嚣张。

其实杨廷和并不是一个权臣,而是一个难得的良臣。

他管嘉靖认父母,也是为国事着想,不过他在这件事上的执拗,却让他有失良臣的风范。

古代的名臣,有的小时候就是神童,比如晚清的张之洞,十四岁就中秀才,拿上了国家的生活补贴。

但张之洞的神童封号,和杨廷和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杨廷和12岁就中了举人。

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读一辈子书都中不不了举人,如果说考秀才难度是初升高,那考举人的难度,就是相当于考清华北大。

而且举人已经可以获得官职,最高能做到县太爷。

宋朝有三岁的进士,不过那是嘉勉性质的童子试,杨廷和可是正儿八经和成年学子一起科考中的举人,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

12岁中举杨廷和已经是人生的赢家,每月躺拿四两银子、二十石粮食,还能免除四百亩田赋。

举人自己没有田,别人的田挂在自己名下,也可以收一笔租金。

此外举人社会地位也很高,古代皇权不下县,农村都是由举人之类的乡绅话事,举人不做官也是县“议员”,县官决策要听取举人们的意见,不然乡村就不得安宁。

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都还是由乡绅掌控。

杨廷和是成都府新都县人士,不知道他12岁在新都,以举人身份话事时是什么模样。

不过杨廷和志存高远,中举过后没有躺平,而是再接再厉,19岁又进士及第,当上了宪宗朝的翰林检讨。

孝宗时代,杨廷和主要是在给太子朱厚照当辅导老师,等朱厚照成明武宗后,杨廷和七年时间就做到了内阁首辅。

明武宗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喜欢玩角色扮演,在宫内开市场扮顾客,化名朱寿扮大将军领兵出战,还在出巡时到处强抢民女。

杨廷和看不惯他这个皇帝学生,多次要辞职回乡。

明武宗知道自己乱搞,没有个正直的能臣为他补漏,天下都要被他搞垮,就赖上杨廷和,无论如何也不放杨廷和走。

直到到感觉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因为没有子嗣,明武宗干脆把选新皇帝的事,也交给了杨廷和。

“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明武宗临死时,也知道自己误了天下,大明的残局不是大臣们能够预料。

他让杨廷和带领阁臣,和太后商议选新皇帝,而没有自己指定,也是想弥补一下执政期间的罪过。

从皇族中选谁来当皇帝,阁臣们各执一词,最后杨廷和以兄终弟及的旧例,推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熜为新皇,让内阁达成了共识。

朱祐杬是明武宗的亲叔叔,朱厚熜是明武宗的堂弟。明武宗没有子嗣,由朱厚熜继承皇位符合法统。

朱厚熜当时十四岁,还是个半大孩子,不过他却很有主见,刚一登基就和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杠上了。

朱厚熜入京前,杨廷和主政三十八天,革除了武宗诸多弊政,让朝局焕然一新,他的威望也如日中天。

朱厚熜登基后,非常倚重和尊敬杨廷和,听说因革除弊端有人要暗杀杨廷和,朱厚熜还从京营选了百名军士,去给杨廷和当保镖。

不过,杨廷和要朱厚熜认明武宗的父母为父母,反倒把生父当做叔父,世宗朱厚熜就不干了。

朱厚熜坚持要封生父母为皇帝、皇后。多数朝臣却不认可。于是,嘉靖朝一开局,就来了个君臣之间的“大礼议之争“。

明朝崇尚朱熹、程颐的理学,杨廷和认为,只有程颐《濮议》中,遵从先皇传承才符合礼仪。

那些尊崇非皇帝亲生父母的皇帝,都没有做对。遵从先皇传承是大义,尊崇亲生父母是私义,先皇是君父,伦理也该高于生父。

争论期间,杨廷和四次密封退回嘉靖皇帝的批示,最后嘉靖皇帝不得不妥协,只认亲生父母,而不封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

就算这样,杨廷和还是意难平,不满嘉靖认亲生父母为父母,没有过继到孝宗名下。

为此他向嘉靖请辞,嘉靖不顾满朝的挽留声听任他离去。

杨廷和离开后,嘉靖就封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还把孝宗称为“皇伯考”,还原了真实的亲缘关系。

四年之后,嘉靖把杨廷和贬为平民,说他“以门生天子视朕”。

杨廷和倒不至于把嘉靖视为门生,不过他太执着于程、朱理学,在大礼仪之争中有失臣子本分,舍本逐末没有把重点放在辅佐新皇治理天下上,还负气辞职有要挟之嫌。

嘉靖把杨廷和贬为平民也是迫不得已,不然嘉靖在认父母这件事上的行为,就会遭到更多非议。

杨廷和聪明过人,也因聪明太过自负。他能在71岁以布衣身份善终,都算是他的一种幸运。

0 阅读:89

越山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