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智能驾驶行业,英伟达凭借强大的芯片优势,肯定是独一档,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大厂也将是重要一极,智驾创业公司也将会有几家跑出来。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AI风口正盛,中国智能驾驶公司纷纷冲刺IPO。
黑芝麻智能已于8月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最新市值106.9亿元。
地平线估值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4.65亿元,已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拟登陆港交所。
纵目科技、佑驾创新分别估值90亿元、53.48亿元,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美股方面,文远知行估值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近日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书。
小马智行估值610亿元,拟9月赴美IPO。Momenta估值约210亿元,计划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
AI是未来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理论上,上述科技公司拥有无限的估值想象力。
但现实是,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友好。一级市场中,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估值已经缩水一半以上。
已上市的公司,日子同样不好过。黑芝麻智能开盘即破发,首日收盘大跌近27%,如祺出行较发行价已下跌超过28%。
被誉为智能驾驶“祖师爷”的Mobileye更惨,股价在今年暴跌了约65%,如果和500亿美元的估值巅峰相比,其价值已经下跌超过75%。
此外,一个更大的利空是,AI泡沫正在消退。
过去一段时间,美股“七姐妹”持续下跌。其中,英伟达股价较年内高点已经回撤了约25%。高盛警告,AI泡沫越来越像2001年的科技股行情,破裂风险正在增加。
这无疑是给整个智驾行业的估值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便成功IPO,短期的股价也不会太好看,甚至还有可能承受重压。
但创业公司们依然排队抢着上市,这到底是为什么?
01 | 裁员、欠薪,工资都发不起了
“融不到钱,账上的现金流也不够用了,先IPO把命续上再说。”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懂财帝,政策鼓励下,智能驾驶概念确实火热,但实际上,大部分公司都活得很艰难。
去年中旬,为比亚迪研发自动泊车功能的宏景智驾因资金链紧张,裁了30%的员工,并换成了更小的办公室,“一年可以节省几十万租金。”
被称为广汽“干儿子”的禾多科技,连股东的货款都给不出来。
四维图新是禾多科技的老股东,天使轮领投,A轮、A+轮、B轮跟投,目前持有2.2635%的股份。四维图新创始人、原CEO孙玉国还是禾多科技的核心成员。
但去年,四维图新却没能按时收回禾多科技的145.85万元应付账款,只能计提坏账准备。
到今年,形势更加严峻,员工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今年3月,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控诉,禾多科技已经2个月没发工资,3个月没交公积金了。
另一位员工爆料,“禾多管理层半年没拿工资,受不了的都走了。”
巧合的是,4月,原禾多科技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蒋京芳“跳槽”知行科技,并带走了部分核心骨干。
即便是身份更加贵重的国企“亲儿子”,也难逃降薪裁员。
今年初,上汽飞凡智驾开发团队PP-CEM全面裁员,规模近200人。剩下的员工要么内部转岗至上汽研发总院或零束科技,要么领“N+1”。
回想起前两年,智驾公司疯狂招人,应届生年薪30万+比比皆是。而如今,行业已至寒冬。
境遇急转直下,源于智能驾驶太烧钱了。
以地平线、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为例。
2023年,三家公司入不敷出,研发费用分别高达23.6亿元、10.58亿元、13.63亿元,分别是营业收入的1.5倍、2.63倍、4.37倍。
这导致过去三年,三家公司持续亏损,累计亏损规模分别高达46.29亿元、13.31亿元、99.66亿元。
而截至2023年末,黑芝麻智能手上的现金流不到13亿元,资金链极其紧张。截至2024上半年,文远知行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29亿元,也不算充裕。
但在一级市场上,智驾公司已经很难从PE、VC手里拿到资金了。
智能驾驶烧钱、盈利遥遥无期已经成为投资人的共识,他们不愿继续加注,甚至还有退出的需求。
一位投资人解释道,GP背后还有LP,风投基金内部也有业绩要求。人民币风投基金的存续期是7年,5年是投资期,后2年就要完成资本变现和退出。
根据大部分的对赌条款,如果智驾公司无法按时上市,创始团队就要自己掏钱,回购股份。
一边是庞大的经营资金压力,另一边是投资人的变现压力,智驾公司无法“开源”又做不到“节流”,两头为难。
为了活下去,就算是估值打折,也要拼命推进IPO。
02 | IPO不是「万能药」
但上市,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反而是更大的挑战。
任何一点利空信息,都会导致股价暴跌。如8月1日,Mobileye下调了全年营收和利润预期,导致当日股价重挫22.48%,一天跌去了38.28亿美元——比黑芝麻智能、纵目科技、佑驾创新三家公司的估值加起来还多。
另外,由于智驾公司均未盈利,投资者将会更加关注营收增长情况。
但当前的消费环境下,人们对高阶智能驾驶并不是特别在意。
多位消费者告诉懂财帝,买车和装配智驾包是两笔钱,买断的华为智驾包现在要花3万,蔚来只有订阅制,每月380元,一年要花4560元,价格不便宜,很多人都放弃了选装。
当然,买理想、小鹏确实可以免费使用智驾包,但稍微好一点配置的车型都在25-30万元以上,明显超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预算。
还有消费者表示,他们完全不信任高阶智能驾驶,“因自动驾驶引发的事故案例那么多,不敢去赌。”
正是因为需求端萎靡,多家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高阶智能驾驶在国内的渗透率仍然是个位数。
一个更加清晰的数据是,2023年,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为3301亿元,今年将达到3832亿元,仅同比增长16%,增速明显低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
而在行业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智驾公司们还没能跑通商业模式。
文远知行被认为是Robotaxi领军者,但2021-2023年,其自动驾驶出租车总共卖了不到20台。2023年,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巴士的销量下降到19辆,无人出租车的销量下降到3辆。
文远知行在招股书中承认,“商业模式尚未经过验证”。
地平线走的是“软硬结合”的模式,是目前估值最高的智驾公司之一。尽管近两年,其高阶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的装车量实现了翻倍增长,2023年毛利率高达70.5%,领先同业,但仍未能避免亏损高企的命运。
地平线坦言,“我们无法保证未来市场将充分采用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我们无法保证我们将会有盈利或随后维持盈利”。
就连背靠百度,布局Robotaxi更久的萝卜快跑,在武汉也迟迟没能实现收支平衡。
正是因此,智驾公司才想通过IPO来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继续“卷”技术,“卷”商业化。
拆解地平线、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三家公司的募资用途能看出,研发和商业化费用占了大头。
黑芝麻智能募资净额9.51亿港元,其中80%用于研发,10%用于商业化。文远知行募资可能超过4亿美元,其中35%用于研发,30%用于商业化。
但破解一个前所未有的行业困局并不容易,图森未来就是前车之鉴。
图森未来最高市值曾达到160亿美元,但一直解决不了商业化难题,导致现金流频频告急,高管“内斗”。今年初,其主动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彼时的市值仅有1.13亿美元。
03 | 谁能等到「曙光」?
尽管“寒气”已经传导到了所有的智驾公司,但长期来看,智能驾驶仍然是一片巨大的蓝海,堪比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
马斯克也曾多次“画大饼”,FSD将再造一个特斯拉,“即使外星人明天绑架了我,特斯拉也要解决掉自动驾驶问题。”
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也频频出台利好政策,北上广深多地不断扩大无人驾驶的测试和运营范围。
除此之外,关于智能驾驶的法律建设工作也在持续推进,江苏、北京等地已经明确了自动驾驶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问题。
以上种种信号都显示着,智能驾驶不是伪命题,它将和燃油车颠覆马车,新能源汽车颠覆燃油车一样,将推动全球交通出行方式的彻底变革。
所以,不仅是智驾创业公司想抢夺这一块“蛋糕”,就连百度、华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英伟达等芯片公司,以及商汤科技等AI公司也想来分一杯羹。
并且,巨头已经挤压到了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豹 8”的部分版本将使用华为智驾方案。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的智驾供应商多为创业公司,如腾势、仰望和王朝、海洋网下的汉、唐、海豹等车型采用的是Momenta、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大疆、宏景智驾等公司的方案或芯片。
广汽也将与华为联手,推出三款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ADS3.0以及新一代鸿蒙座舱。值得注意的是,广汽是如祺出行、禾多科技的股东。
对此,多位行业人士并不感到意外。他们认为,未来两三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战事的推进,智驾行业也将形成初步格局。
届时,英伟达凭借强大的芯片优势,肯定是独一档,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大厂也将是重要一极,智驾创业公司也将会有几家跑出来。
这样来看,后面的比赛将会是残酷的“淘汰赛”。
没能IPO,又找不到钱,又无法跑通商业模式的智驾创业公司,很可能会被并购,或沦为“炮灰”。
已经上市的公司虽然拿到了资金,多了一些竞争的筹码,但市场的耐心有限,留给他们突围破局的时间,也不多了。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