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浩舞默画历史 2024-05-16 10:32:3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8年,河南省7个县的县委书记,早早整理汇报话术、工作材料,提前想好应对措施,做到准备万全,只为迎接毛主席亲自询问。

没想到,毛主席在会议上,连问了4个问题,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都答不上,一度让会场气氛陷入尴尬。

毛主席借着此事,提出了一些工作方法,为当时的时代敲响警钟。

主席问的是哪些问题,问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主席实地调研 书记提前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吃饱穿暖、早日富裕是全国群众的共同愿望。如何尽快摆脱贫困,成为毛主席日夜思考的事情。

毛主席明白:致富方法从实际情况来,实际情况从调查研究来。因此,他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

毛主席的调研坚持“直接对接当事人”、“从小从细做起”的原则。另外,询问各地的主政官员是他常见的调研方法。

河南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早就听说这一点。因此,1958年,当主席来到河南,还在其他地方开展调研时,他就早早做好准备。

魏兆铭并不是应付敷衍。他在平时就有着扎实的工作表现。

主政南阳县期间,他专注民生,奔走在田间地头,掌握来自各行各业的第一手情况,为南阳县的发展绘蓝图、找路子。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亲民派”与“实干家”。

因此,当毛主席要魏兆铭当面汇报工作时,魏兆铭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他召集起其他同事,连夜将南阳县的发展情况整理成书,标注重点、突出特点、把握难点。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工作积累,经过一夜的梳理,俨然形成近两本的汇报资料。

魏兆铭在整理资料的同时,不断思考怎样汇报才更全面、更有效,毛主席会提哪些问题,自己又该怎样回答,多番头脑风暴在脑海里上演,一条条话术、对策在脑海中逐渐浮现。

紧接着,他又发挥超强的记忆力,记住了好些汇报内容。

一夜准备不白费,只待面见毛主席。魏兆铭心想:该考虑的都考虑到了,接下来的汇报,一定能让毛主席和南阳县人民群众满意!

第二天,魏兆铭与其他6位县委书记,提前到达汇报会现场。大家手上都拿着厚实的材料,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充满期待,等着面见毛主席。

毛主席如约而至。魏兆铭一见到他,喜悦、紧张两种情绪,就控制不住地在心里交织。

当听到会议人员向毛主席介绍自己时,魏兆铭的嘴上泛起笑意,激动得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毛主席向他伸出手,他这才反应过来,赶紧伸出双手握住。

毛主席从青年时期就注重调研,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调查文章,提出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调。

许多次的调研经历,让毛主席积累了大量调研方法和调研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让他明白:和调查对象能否进行深入交流,是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

然而,在那个和湖南7个县委书记见面的会场,主席看出:大家都很紧张。在这种不自然的状态下,别说深入交流,就是问出几个简单的答案都难以实现,相当耽误调查进度。

因此,主席并不着急进入正题,而是先和大家打招呼、唠家常。毛主席的幽默风趣是出了名的,几句玩笑话下来,就引得大家放下戒备,和他开起了玩笑。

在笑谈中,堆积在众人心上的负担,悄然被化解消散。现场气氛逐渐趋于热烈。这时,毛主席见时机差不多,示意进入重要环节,开始轮流对每个县提出不同问题。

提问四次 无言以对

“魏书记,南阳县流传一句话:二十八宿走南阳,你知道吗?”

魏兆铭听到了主席的第一个问题后,喜上心头,毕竟这是南阳小孩子都知道的谚语,他在平时没少听别人提起。

不过,他又想到毛主席断然不会问这些粗浅的问题,于是,他沉住喜悦,保持谨慎,继续听主席还有什么话要说。

果然,主席又提问道:“二十八宿谁为首,你知道吗?”这个问题一出,魏兆铭瞬间懵了。

原来,魏兆铭是山东人,并没有从小接触河南文化,在他主政南阳县期间,精力都在发展生产上。

他认为:比起研究到底谁是二十八宿之首,研究如何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如何落实本年发展目标更有实际价值。

况且,南阳辖区内的俗语颇多,这些俗语对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实在没必要研究。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就此避开历史文化问题,接着向魏兆铭发问:“诸葛亮躬耕地是襄阳还是南阳,人们对此各有说法,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显然,魏兆铭对这个也没有研究,也不敢在主席面前胡扯。只是不好意思地压低声音,说:“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过,所以不知道。”

其他人见状,有的人看了看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人眉头不展。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准备的材料也是各项发展数据,实在是没想到毛主席会问文化问题。

原本自信满满的县委书记,一时间变得没了底气,纷纷低下了头,生怕下一个被提问的人就是自己。

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气氛,突然之间就陷入了寂静。

魏兆铭更是感觉如坐针毡,指不定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其实,让大家难堪并不是毛主席的本意。主席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按下暂停键,让大家都缓一缓。

于是,他中断了提问,向大家派发香烟。

在吞云吐雾之间,毛主席用轻松的语调,又问了第三个问题:“魏书记,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定居南阳呢?”

当时的魏兆铭,并没有抽烟的习惯,因此没有接过香烟。

不过,他看着毛主席一手点燃香烟,放在口中轻呡一口,又悠悠地吐出烟雾,还不忘和周围的人打趣、交流,洋溢着亲切感。

沉浸在香气缭绕的环境中,魏兆铭逐渐地放松了下来。

然而,毛主席的第四个问题,又一次将他从舒适状态拉出来,重新推入到紧张中,以至于额头上一直冒虚汗。

自然,对于这个问题,魏兆铭依旧一窍不通。随便说个答案肯定不行,直言说不会吧,已经连续三个问题答不上了;找个理由把问题绕过去吧,显得又很刻意敷衍。

这时候,如果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围就好了。

在他旁边的吴芝圃,似乎看出了魏兆铭的心思,站起来说:“主席,这个问题,我听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讲过,我来回答吧。”

接着,吴芝圃从诸葛亮小时候的经历说起,一路说到南阳的人文环境和地理风貌,再推到南阳经济发展的情况。

结合南阳在东汉末年各方面的信息,道出了诸葛亮不在南阳定居的原因。

毛主席的注意力,很快被眼前的年轻人吸引,他时而盯着吴芝圃微笑示意,时而抽几口香烟,若有所思。在场的人都看得出,毛主席对这个回答特别满意。

魏兆铭在一旁,看着吴芝圃引经据典、见解独到。心想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别人就能说出那么多深刻的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真该多积累一点才是。

想着想着,他的情绪开始低落下来,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毛主席、南阳人民和其他同来开会的党委书记。

吴芝圃的“完美答案”叙述完毕后,毛主席并没有收手的意思。他再次转向魏兆铭,向他说:“最后再问你一个。历史你不清楚,那就问一个民生领域的吧。”

说到民生领域,魏兆铭可就有底了。毕竟,魏兆铭抓民生是出了名的,主政南阳期间完成了一系列民生项目,并且在老百姓心中积累了口碑。

因此,他觉得毛主席问民生问题,是个为自己“正名”的大好机会。

毛主席开口了,说:“南阳县每人每月,能吃几两香油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吃的香油有多少,能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这个问题以小见大,属实是高。

奈何,这个小问题,魏兆林还是没有答上来。

一直以来,作为地方一把手,魏兆铭脑子里装的都是南阳发展的全局、关心的是农业和工业的各项指标。他认为:这些大方向抓好了,那些小问题自然也会得到解决。

因此,他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小事,采取忽略态度。以至于,一个月吃多少香油也答不上来。说白了,是忽视了群众最真实的情况。

直到毛主席问这个问题,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方法需要改进了。

因此,魏兆铭既羞愧又坦诚地说:“主席,对不起。我现在明白了,我作为南阳的县委书记,不仅不了解这里的文化历史,也不了解这里百姓的生活情况。像这样做工作,怎么能领导好老百姓呢。”

毛主席的提问,以及魏兆铭的回答,如同重锤一样,落到每个与会人员的心里。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敲,可毛主席爱人民爱得深沉,这才对到场县委书记用了重锤。让在场的人陷入沉思。

毛主席见达到了自己的效果,就没有再多做责备。于是,他对魏兆铭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融入群众、融入生活,热爱你治理的土地,才能达到好的治理效果。”

沉迷政绩 忽视民生

毛主席提醒大家注意民生,有着深远的考量。

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浮夸风。一些领导人乱放卫星、乱下指标,蛮干硬干,一猛子扎进不合理的发展热潮中,甚至利用假数据和假资料来制造“虚假”的繁荣。

当上面来人检查时,下面有的人夸下海口,又无法兑现,就夸大、伪造成效,应付检查。有的人将实际情况说出,就会被认定为工作不力、思想太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少的人忽视了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和真实感受,敢说真话的人一天少过一天。

这种情况,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那时的中国,想要遏制这股风气。最好的办法,是由德高望重的人作表率,真正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而毛主席无疑是当时中国人人敬仰的领袖,由他出面,效果最突出。

就这样,他带着担忧前往各处,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同时询问各地官员。

在温县,他询问了当地的县委书记,这位书记同样一问三不知——不知当地历史文化、不知当地小麦专家,只知道自己家中有几个人。

温县领导的回答,让毛主席心神凝重。他不确定,这种风气是不是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于是带着疑虑,来到全国各地调研。

本想在河南南阳,也许情况会好一些,可是事实仍然不容乐观。

这时,毛主席就必须加以提醒了。

毛主席问的几个问题,其实只要多和群众接触,多贴近实际考察,就能回答上来。表面是提问,实际上是提醒他们从空洞的数据中抽身出来,注意关心群众的真实感受。

毛主席的举动,让魏兆铭感觉醍醐灌顶。从那以后,他更加自觉地了解南阳,与南阳百姓打成一片,赢得了民心,并且带领南阳百姓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并且,他以这四个问题为鞭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了一生。

结语

毛主席用四个小问题,起到了提醒主政官员关注群众的大作用。

将“人民群众是检验政绩的标准”的理念深植于他们心中。在那个“浮夸风”兴起的时代,为各地的施政者打了一针预防针。

这种理念至今依然能够鞭策广大党员干部心向群众,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作出科学亲民的决策部署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闫树军.毛泽东关注南阳的解放与发展[J].党史博览,2022-05-01

南都学坛 1994-03-10 毛泽东与南阳

南都学坛 1994-09-10 毛泽东诗词与南阳历史文化

0 阅读:1

浩舞默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