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晋风骨
编辑:禅古君
十六国时期佛界的旗帜性人物,两位文化大亨释道安和鸠摩罗什均试图扩大佛法在中土的影响力,为此他们不遗余力奔走天下,去完成他们的佛教理想;道安走南闯北却未及西域,罗什纵横西域关中却难入中原江南,他们的佛法传播事业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尤其是罗什。这时期有这样一位印度僧人,他的足迹遍布中土大江南北,且横贯东西,对他来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播佛法。
这位在中土被唤作觉贤的僧侣出身于北印度一个商人家庭,自幼习佛法,“少以禅律驰名”,禅定和律藏学也是他后来东传佛法的主要内容;觉贤早年就“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后经西入罽宾地区的中土僧人智严的苦求,“虽慜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中土传法事业。对于他的东行路线确有些诡异,其“既度葱岭,路径六国”,后“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由此看觉贤应是由海路入中土,汤用彤先生也认为“六国”即东南大海隅之六国,由西域之葱岭至南海六国,这样的行走路线似乎超乎想象,从这点看这位僧侣的中土之行却有些传奇色彩,不亚于后代之玄奘。
觉贤到达交趾后“顷之,至青州东莱郡”,显然他是由海路而入东莱的;就在此时他“闻鸠摩罗什在长安,既往从之”,两人“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有悟益”,除了与罗什的法理探讨外,觉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起初他在长安的传法虽有效果,但却因被认为“虚而无实”的“五舶将至”言论和部分信徒的“誑惑”而中途流产,后秦国主姚兴虽极力挽留却也无法阻挡他“南指庐岳”的决心。庐山慧远“闻至欣喜,倾盖若旧”,并“请出禅数诸经”,不过觉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山岁许,复西适江陵”,令觉贤未曾想到的是江陵之行却是他中土传法的转折点,此时恰逢刘裕南讨江陵,听闻其高深言论后,“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刘裕返回之时“请与俱归,安止道场寺”,从此觉贤在建康开始了他的传法和译经事业。
建康是觉贤佛教事业的最后一站,在道场寺他翻译了诸如《华严》、《僧祇律》、《观佛三昧海》等15部佛教经典,“并究其幽旨,妙尽文意”,与很多高僧不同,觉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怪不得身居建康的法师僧弼曾称赞他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将其与何宴、王弼这样的玄学家比附,最恰当不过。僧人慧观也称赞他是“德量高远,非凡所测”,看来佛驼跋陀罗是一位十分注重德行的高僧,在这方面道安与罗什也只能望其项背。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声明。
参考书目:(梁)释慧皎《高僧传》,朱恒夫等校译,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