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人称作用

老谢语文 2024-06-17 06:36:24

【高考题链接】

(2017新课标2卷)《窗子以外》林徽因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

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官方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解答本题可按照以下步骤:第一步,指出手法。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的手法。第二步,分析内容。分析文章中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第三步,概括效果。转“我”为“你”,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如果这道题的设问改为“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就可以这样回答:

①人称使用灵活变换,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②使用第二人称“你”,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方便心灵深处的交流;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2分)

【教材链接】

1.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的称谓“您”和“你”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前后不同?(《复活》)

答: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我想见见您……我……”

“卡秋莎!我来时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能能饶恕我。”

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您”——是尊重与顾忌,是贵族的礼仪与体面,同时也是客观的地理时空与社会阶层上的距离与主观上的身份、心理、情感的距离与隔阂。

“你”——是随意,在充分信任且建立良好关系的情境下代表着亲密与熟悉。

原因:聂赫留朵夫尽全力去打破两人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无论是心理的情感的,还是社会阶层的,无论是空间上的,还是时间上的。这体现了聂情绪的激动,也表现出聂对心灵上的亲密感的渴求。

2.从女主人公对氓称呼的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①“氓”,意为“民” ,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

③“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

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⑤“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知识点总结】

1、不同人称叙事的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抒发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第二人称

直接对话交流的方式,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或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利于情感交流,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不宜混合使用。否则,会因观察点、立足点的不断转移,而使文章头绪不清。但是,由于叙述或抒情的需要,几种人称交替使用也是经常出现的。而且,人称转换得法,往往可突破一种人称写法的限制,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或能更强烈地宣泄作者的情感。

3、变换叙述人称的效果和作用

①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②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③人称交叉: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0 阅读:11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