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孤傲不群,为何对粟裕另眼相待?知情人回忆:他两来往最多

小房说史 2024-09-08 11:35:26

1965年10月,林帅特意赶到上海,看望因病休养的粟裕,两人就国防和部队建设问题讨论许久、相谈甚欢。

临走时,林帅拉着粟裕的手,再三叮嘱道“等你身体好一些,可以多到部队里走一走,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反映面谈。”

明面上看,这是两个老战友的正常相见,并无古怪之处。

但如果各位能注意见面的时间节点,就能明白其中的特殊性了。

林帅自1959年接替彭老总担任国防部长后,长期负责军委日常工作;而粟裕在1958年卸任总参谋长后,不仅远离军队要职,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

粟裕大将夫人楚青曾回忆,在那段时期,只有两个人会主动登门看望粟裕,一个是肖劲光,另一个正是林帅。

实事求是的说,林总的脾性,可用四字概括:孤傲不群。

解放时期,即使在猛将如云的第四野战军中,能入林帅“法眼”者寥寥几人而已。

建国后,由于战争形式的更新迭代,能在军事领悟上和林帅高度贴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眼光颇高的林帅却极为看重甚至倚重一人:粟裕。

吴法宪在其回忆录里记述道:“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视粟裕,每当林彪和粟裕谈论军事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总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林帅女儿林立衡也承认:“父亲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最多。”

粟裕身上有何特殊之处?林彪与其又有怎样的友谊呢?

一,同龄的天才将军

1926年,林彪从黄埔四期毕业,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出任见习排长;几个月后,粟裕同样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叶挺麾下,担任教导队班长。

乱世出英雄。

当时的独立团可谓名将云集,林、粟二人初出茅庐,在军中自然还没有多大的名气,而且两人也不在同一连队,所以之间并不熟悉。

一直到井冈山会师后,毛主席与朱老总决定打破军中讲资历的桎梏,提拔一批有才华、有胆略的青年将军,林、粟的命运才出现真正的逆转。

在青年林彪身上,有两个极为突出的长处。

第一:

他出身军事科班,军事造诣极高,而且经过北伐战争的洗礼,实战经验丰富;

第二:

林彪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大胆敢言。湘南起义时,当时还是连长的林彪就主动向朱老总提建议,并主动请缨突袭敌军,一举攻下耒阳城。

相比于才华外溢的林彪,粟裕可以用“内秀”两字形容,粟裕既没上过军校,也不善于在一众名将中表现自己,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学徒,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学习如何指挥、锻炼自己的胆略。

1932年,粟裕被任命为红四军参谋长,而军长正是林彪。红四军时期是两人第一次携手作战,也是各自军旅生涯的唯一一次。

林、粟两人有很多相同点:年龄一样(都生于1907年)、革命早期经历一样(从叶挺部队,经过南昌起义,上井冈山)、性格相似(喜静厌动)、评价相似(都被赞为“青年军事家”)。

红军时期,林彪与粟裕的关系,可以用“志同道合”四字概括。

遗憾的是,两人的合作非常短暂,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林彪带领红一军团踏上长征路,而粟裕则跟随红七军团北进。

这一分别,便是十几年之久,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林、粟两人经过抗战的淬炼,实现了各自的蜕变,从稚嫩的青年军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

二,各自为战却惺惺相惜

抗战结束后,林彪挺进东北,建立并带领东北野战军,南征北战,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

粟裕则先是带领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打出“七战七捷”的神仙仗,后在华东野战军组建后出任副司令,成为华野军事主官,战神之名由此而扬。

解放时期的林彪与粟裕,虽共同被誉为“共和国双子星”,但两人的军事才华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

粟裕打仗风格,可以概括为“奇中有险,险中有奇,一旦认定,就雷厉风行,绝不拖沓”。反观林彪,他更注重“谋定而后动”,精打细算、不打无把握之仗。

民间有“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一说法,正是对两人打法的精准总结。

有时候,风格不一样并不意味着会有分歧,反而会起到互相推崇、互相学习之效果,林彪与粟裕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感,也是从此处产生。

三、建国后的互相信任

1949年中旬,粟裕接到中央命令:做好解放台湾准备。

为了打好这场最后的关键一役,粟裕放下其他工作,用一年时间完善跨海作战的兵力部署、进攻方案。

然而,就在万事俱备之时,粟裕却在1950年6月紧急致电中央军委:此战关系重大,建议由中央直接指挥,或林彪、刘伯承其中一人主持

粟裕之所以在此时请求换帅,绝非临阵退缩,而是他意识到战役面极大,需要有德高望重且指挥能力够硬的主帅坐镇,才能万无一失。

而在粟裕看来,林彪就是继中央之后的首选主帅。

巧合的是,就在粟裕上电中央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意派遣志愿军入朝支援,在确定志愿军司令时,林彪果断向中央建议,由粟裕出面挂帅最为合适。

在事关国运的两场战役上,林彪和粟裕互相推荐,足见两人对彼此的信任。

也正是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即使身处特殊时期,林帅依旧能力排众议,多次看望粟裕,希望粟裕能为部队发展建言献策。

林彪与粟裕能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其中原因,并不是两人有多亲密的私人交往,更多的是一种天才认知上的共鸣。

抛开利益与顾忌之后的知己情,才是最纯粹的。

0 阅读:56

小房说史

简介:专注于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