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三圣游玩的时候都要经过复兴老街,大开发后就没有经过复兴老街,加上整体开发,一度以为复兴老街也不复存在。前段时间还听老人说赶复兴场,趁着赶场的时间来走一趟,没想到复兴场赶场还这么热闹。或许,热闹只是目前的,往后会不会将复兴场整体搬迁就不知道了,不过趁着复兴场没整体搬迁之前来赶场也是一件趣事。
复兴老街,原复兴镇的场镇驻地,位于北碚区东部,距离北碚城区24公里,镇域面积为63.9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户籍人口为3.6万余人。为何户籍人口是2011年,是因为之后复兴镇改为复兴街道,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以及流动人口不固定,升格街道后的复兴再也无法精确的统计到户籍人口,以现在的人流量来看,复兴街道的常住人口想来不下10万人。
复兴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湖广填川”原因而形成的小场,以“天下太平”之意起名太平场。始祖落业之时由于物资缺乏,搭建的住房都是木料为主,太平场的住房也因木料的原因经常发生火灾。清朝乾隆初年建场至清朝嘉庆年间就发生过两次大火,两次大火都给太平场带来灭顶之灾,为此太平场不得不搬迁到另个地方。
太平场搬迁到现址的原因除了火灾就是水灾,太平场原来是沿着黑水滩河东岸而建,从老码头至幺爸滩一带都是民房和商铺。水灾还好,淹没街道就当戏水,偶尔还能在淹没的街道抓鱼,有时鱼随洪水冲进民房,还能为村民改善伙食,要是火灾就没那么幸运,房屋烧毁不说,村民都会有生命危险。清朝嘉庆8年(1803),江北厅知事听取当地老百姓的建议后同意将场址搬迁至现址。
起名太平场,喻意就是希望迎来太平盛世、安居乐业,没想到太平场开场不过几十年,不是水灾就是火灾,不能给百姓带来太平起名太平场有何用,搬迁至现址后便更名为复兴场。复兴场,喻意则是重新兴起的意思,为保护复兴场,百姓还集资修建寺庙,起名复兴寺,用于镇压邪恶之气,保护复兴场繁荣昌盛,复兴寺也就是现在的禹王庙。
民国元年江北厅改为江北县,复兴场属江北县礼里6甲,民国18年(1929)改为复兴指导区,民国28年(1939)复兴指导区改为复兴乡。解放后复兴乡为江北县第6区区公所所在地,1952年改为第8区。1955年第8区改为复兴区,1956年两口乡并入复兴乡,复兴区与复兴乡是上下级关系,当时的复兴区辖有两口、龙王、水土等乡,据说渝北区的仙桃和悦来都是复兴区管辖,是不是真的只有老复兴人才晓得了。
1958年复兴区撤销,复兴乡改为公社,同年龙王公社并入复兴公社,大伙都称之为大公社。两口乡、龙王乡、复兴乡合并组建复兴公社,这么庞大的公社岂不能叫大公社。复兴公社当时叫大公社感觉都有点对不上号,应该叫超级公社。1961年恢复复兴区,同年大公社拆解出龙王、两口、复兴三个公社。
1984年复兴公社改为乡,仍留复兴区建制,江北县搬迁至两路后水土街道短暂的归复兴区管辖。1994年撤销复兴区,复兴、龙王、两口三个乡合并设复兴镇,同年底复兴镇由江北县划入北碚区,2010年复兴镇划入两江新区直管区,2018年北碚区批准撤销复兴镇成立复兴街道。有网友留言复兴街道不属于北碚区而是两江新区,感觉说的不大准确,情况应该跟万盛经开区一样,区域由北碚区代管,直属两江新区,核心意思是钱放在北碚区这里保管,但只有两江新区有支配权。
莲华中学是一所红色背景浓厚的学校,民国时期由地下党集中筹办,莲华中学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重庆早期地下党的联络站和散播革命种子的摇篮。莲华主要发起人是仙桃人王朴,因叛徒出卖被捕,于重庆解放前在渣滓洞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静观镇现有王朴中学,校门对面就是王朴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有空可以前去参观。莲华中学因大开发于黑水滩河边搬至复兴场,现在生源极少,据说莲华中学已经并入江一中。
逊敏书院始建于清朝嘉庆22年(1817),位于书院村,由于大开发现在的书院村已经消失。逊敏书院分有上院和下院,上图是下院,大开发时已经拆除,现只有上院。逊敏书院原名是英培义学,是官方创办的免费学校,清朝光绪6年(1880)改为逊敏书院。抗战时期逊敏书院成为沦陷区失学儿童的养读场所,1946年革命烈士王朴出资在逊敏书院创办莲华中学,大开发后逊敏书院下院和莲华中学老址都已经消失不见。上院目前已经修缮完成,何时开放不知晓,有空大伙可以前去参观清代老建筑逊敏书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