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政权力的过分追求和对人口的限制,导致了明代晚期分崩离析

丽娟历史观 2023-02-21 19:39:33

全文共152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与宋朝大相径庭,明代维持其政权的两大方针是:控制财政、严格控制户口、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严格的土地分配方式和严格的基层管理。

这两大支柱,是维护明朝政权的根本,但长久以来的高压政策,却让他们的财力变得捉襟见肘,再加上户籍制度的严格,导致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最后沦陷。

如果说依靠军事力量建立的军事据点体系的崩溃表明了明朝赖以维系的防卫策略已经失败,那么,财政上的拮据就成了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一切都在先帝时代就开始了,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

一、掌握财政权力

作为一个平民,他从小就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他很清楚钱的重要性,明朝历代皇帝都很关心国库的安全,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虽然很少上朝,但对国库的事情还是很关心的,甚至有人说,嘉靖帝就是朝廷里的户部尚书。

太祖登基之初,没收了元朝的家产,便将责任推到了贪官污吏的身上,下令查封了所有的官员,没收了所有的家产,将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至于土地的分配,太祖陛下更是主张,要按人口来分,然后再征收赋税。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考虑当地的政局,将自己的子嗣送到了各地,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成为自己的统治者,让自己的家族势力更加集中,用自己的血脉来控制自己的地盘和赋税,保证自己的统治。

同时,对于盐、铁、茶等“战略性”的商品,明代采取了“朝廷专营”的政策,由政府直接主导相关产业的发展,所有的事情都是集中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之下,而商人们则只能在朝廷指定的区域里,进行少量的贸易,并交纳巨额的税收。

二、压制商人

在太祖的眼中,商人对社会的安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于是就在政治上对商人进行了压制,既然他们不喜欢,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征税,因为商人这个行业在宋朝是很受欢迎的,但到了明朝就被人鄙视了。

除了利益上的压迫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朝廷还对商贾们进行了严厉的约束,甚至连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规定。

虽然明王朝一直在极力的压制着这股不安定的力量,但是过度的打压,却让朝廷的赋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到了明朝后期,朝廷的收入已经很难维持了。

三、户籍卫所

在基层管理方面,明代实行严格的户口管理,在军队中,士兵必须是军人,而明代则实行了卫所制度。

这种体制最大的缺点就是年龄差距太大,凝聚力太差,战斗力太差,后来改为征兵,朝廷的资金就跟不上了。农民和商人,除了军人以外,都有一个特殊的户口,便于政府控制平民。

在明代,户口变更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必须要在原来的居住地出具证明,以证实变更户口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否则就会遭到拒绝。

四、监察网络

当然,从某些朝代就能看得出来,这并不是明朝的先例,但明朝也有自己独特的制度,比如锦衣卫和东厂。

明代的监察制度极为严密,从百官到黎民百姓,都受到了朝廷的严密监控,而这张网的背后,就是皇帝,因为皇帝对中央集权的痴迷,所以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

说到监察系统,就得提到明代最大的一股宦官组织,他们在皇宫里很受皇上的信任,如果有什么事情让朝廷怀疑,那就会被任命为太监。

郑和是个太监,他曾经七次下过海,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人物。

明朝靠着财政和社会的稳定控制,才能奠定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最后还是受到了太多的影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明朝走得更远了,但制度和制度却跟不上。

打击贪官,分配土地,打压商人,垄断行业,明廷对经济的控制可谓是不遗余力,而这种权力集中的方式,不可避免的会与当地产生冲突,内部的利益比外面的利益要小得多。

至于被后人唾弃的户口制度,看似维护了社会秩序,实则并未随时代变化,因循守旧,导致了卫所体制的崩溃,还有征兵体制下,朝廷财政吃紧,军力跟不上,朝廷之间相互牵制,如此一个王朝,岂能不亡?

参考文献:《明史》

0 阅读:5

丽娟历史观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来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