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草根春秋》回望童年三十磨面车祸读书

草根爱练剑 2024-09-24 14:20:38

磨面,车祸,读书。

看了题目,朋友不禁要问,你这是什么东西呀!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是的,一看题目,磨面,车祸,读书。这真是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的事情,这哪儿跟哪儿呀!朋友不要着急,听在下慢慢道来;

我们当地有句俗话;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此话怎讲;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那肯定是皮裤没毛毛,要不就是棉裤棉花少。

磨面,车祸,读书虽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没有一点儿挂疙,但它们在我那平平淡淡,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必定有缘故。

大概是20世纪1968年的秋天,一天早上,我早早地就将继母切理(切理,当地土话,修理,拾掇,清理的意思,这里指将要加工磨面的粮食弄干净)好的粮食,用圪栳子(圪栳子,当地土话,柳编园卜落)扛到了当时我们大队的磨坊。

说到了磨坊,不由得又想侃一侃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磨坊以及加工磨面的巨大变化。

记得我们小时候,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那时候人们加工粮食,一般大部分是预约磨坊,预约牲口,用人家的磨坊,再预约借用另一个人家的牲口,用圪栳子将粮食扛到了预约下的磨坊,好像加工费是一天多少钱,或者还是用加工吧的粮食剩下的麸皮,剰则(剰则,当地土话,指加工粮食主要是指高粱等剩下的下脚料)来顶。

如果粮食不多,或者想省钱,大部分人们就预约磨坊,自己顶牲口推磨。那时候我们那里的人基本上大多数都推过那个石磨。现在的年轻人孩子们可能只是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那个镜头吧!要知道推那个石磨,在那时候是司空见惯,非常平常普通的事情。

有的人不管推石磨苦和累,只要出力气,坚持就行。但有的人就不行,好像有晕车症状还是怎么,反正他顶多推上十来八圈,就头晕得不行了,昏头脑转,恶心呕吐,总觉得天也转,地也转,磨坊也在转。但就那样,你不推,家里面一家老小就没有吃的。因此,只有休息一下再坚持。没有经历过那时候的人,是想象不到推石磨的苦和累的。

网络图片 人工推石磨

时间到了1959年下半年至1960年吃食堂时候,那时候加工粮食,在我们大队用上了蒸汽锅驼机,锅驼机带动石磨加工粮食,将人们从那个繁重的推石磨中,解放出来。

但到了1960年大食堂解散了的时候,就又恢复到了预约磨坊,预约牲口,人工推石磨的时代。不过,那时候是以生产小队的形式范围了。

到了1963年以后,村里通上了电,就开始了用电动机带上石磨加工粮食了。

记得那时候的磨坊是在原来大队副业大院的最西边的几间房子里,院子里一个大大的电动机用长轴皮带,连接着房间里的大石磨,石磨上边不动,下边转。一天一个磨好像能够加工上千斤粮食。

记得那时候管理磨坊负责加工粮食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姓赵,名叫赵奇功,患有哮喘病,经常是说不了几句话就气喘吁吁了。一个是姓范,名叫范培发,因为老范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人们又叫他露塌。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村里11个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生产队的磨坊,这时候才将人们从那个推石磨的苦累中解放出来。

但当时在农村,加工磨面,这项工作,仍然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因为我们汾阳人爱面子,爱好看,又心灵手巧,当时又白面特别少,只能是粗粮细作,因此在加工粮食的过程中就比较讲究。磨面的时候,将那个要加工的粮食,拾掇得非常干净,小麦,用簸箕,筛子清理干净以后,还要放到清水里捞上几遍,晒干以后,再加工。

你说那时候的白面为什么就那么吃香哩!特别是在以前,用牲口石磨加工下的粮食,它没有经过那个机器的高温,粮食里的营养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掉,所以吃得香。

特别是我们那时候加工高粱,更是几道工序,含糊不得。将当年生产下的高粱,晒干以后,也是切理干净后,还要用大铁锅开水高温煮,煮上半个小时后(这样,高粱里面所含的那个涩性,就减少了),再盖上盖子焖上一会儿,再将煮好的高粱,晾在长卜落里(长卜落,一种柳编,放粮食,晾面的器具),晾上一两天,手揣的干湿度正好以后,才可以加工。

而且加工中,只要磨下的前二三四遍,后来的剩下的,就作为猪饲料了(这个当然是后来条件比较好了以后,如果在吃食堂时候,那就没法讲究了),那样加工出来的高粱面,真是又白,又细腻,又有劲道。加之我们当地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又会粗粮细作,能够加工很多种红面面食(后文专门有文章介绍),真正是百吃不厌。

现在的米面,虽然大多数标榜绿色,环保,精,尖,但是不管怎样,就是吃不到那时候那样加工出来的米面的香味,乐趣了。

后来,大队又自己模仿制造出了大型自动小麦磨面机,那样就将人们从那旧式繁杂,繁重的磨面中解放出来了。到了现在,各个超市,粮油店,星罗棋布,各种精粉,饺子粉,馒头粉,面包粉等等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但人们再吃不到那时候那个石头磨,小毛驴加工磨下的米面的香味了。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一大堆,关于磨面变化的陈谷子烂芝麻的陈年往事,再回到1968年秋天的那一天。

前一天,生产队分配我第二天的劳动是在村东边三四里一个叫做“道碑”(备注)的地里收割糜黍,但为了加工磨面,我请了一个早上的假。

前面说到,那天早上,我早早地就将要加工的粮食扛到了大队的磨坊,时间不长,就轮到了我家磨面,那天我家加工的粮食也不多,而且那个电动石磨也非常快,大概不到两个小时就加工完了,但就这样还是耽误上午下地的时间了。

回到家里,匆匆忙忙吃了早饭以后,就推出了当时我家那辆除了铃铛不响之外,别处都响的老式自行车,急急忙忙上地去了。你还别说,就是那个老旧的自行车,当时在我们那里还是比较稀缺的,不亚于现在人们的家用小汽车。

20世纪60年代,整个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经过了大炼钢铁,吃大食堂,又赶上了文化革命,这个也不让做,那样也不能搞,因此,人们经济状况是非常糟糕匮乏的,就是十来块钱的旧自行车,也是买不起。

每天上地劳动,都是使用11号(11号,当时当地人们对于两条腿走路的戏称)两条腿走路。而且,我们村庄是一个大村大队,土地面积不少,最远的土地离村庄大概有八九华里之多,最远的地块种植到了人家平遥县香乐村,大羌小羌村的村边啦。

那时候,一天两次上工,来回四趟,还要劳动干活,没有自行车,就是11号两条腿走路。有时候要是下午收工迟的话,回到家中,就到了点灯的时候了。再一有的人劳动完,还要割一些野菜,杂草,给猪羊作为饲料,或者拾一些庄稼秸秆,回去烧火。没有自行车就只能是人肩扛上,或者背上。如果遇到下大雨,那就更加遭罪了。

我想,那时候如果有人问说梦想是什么?我看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能有一辆自行车,哪怕是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别处都响的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也可以。

这是说到了自行车,有感而发,讲述了一下那时候人们艰难困苦的生活花絮。

前面说到了我推出了我家那辆老旧自行车后,我将镰刀麻利地往后面腰裤带上一别,跨上了我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的自行车,急急忙忙地向地里出发了。

人一般是有第六感的,那一天因为磨面耽误了一些时间,按照平常上工的时间已经迟到了,所以匆忙吃了点饭以后,急急忙忙就骑着自行车上地去了。

一路上风风火火,急急忙忙,但感觉那一天好像是要出事,走到半路上,骑自行车骑得好好的,路上也没有什么情况,但不知为什么,鬼使神差突然间就要下自行车,右腿正要跨下自行车来,但那时候偏偏地就刮起了一股风,将右裤腿一下子刮的卷进了链条里,右腿抽也抽不出来,自行车站也站不住,走又走不了,眼看的自行车就平衡不住了,左右摇晃了几下,突然间自行车往左边一倒,说时迟,那时快,我本能地用左手一撑地,只听“咯嚓”一声,一场严重的车祸发生了,自行车压在了我的身上,我的左胳膊骨折了。

当时又疼,又怕,我的泪水,汗水立马下来了。好在正好前面路上有邻队的几个女社员,见状急忙返回来,七手八脚将自行车扶起来,将我也扶起来,一看骨折了的骨头茬,隐隐约约的好像就要刺破皮肤似的。

她们连忙将我扶上了她们骑的自行车,另一个人骑上我的那辆肇事自行车,急忙赶忙回到了村里,还好我的奶爸就会接骨。到了那里,我奶爸一看说,不要紧,左胳膊的桡骨骨折了,随即在我骨折了的部位,抹了一些酒精,又将他的手上也抹了一些酒精,开始了给我治疗接骨,不大一会儿,他说好了。随即找了一块木板,将我受伤的胳膊架了起来。

就这样,也没有用什么药,也没有用什么石膏固定,隔两三天看一下,好像大约两三个月的时间吧,我受伤的胳膊就基本上长好了。但是也有一些后遗症,就是一到天阴下雨,气温下降,就有一些反应,隐约有一些不适。但对于一般活动,干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那是我十六七岁时候的事情。

这就是因为磨面耽误了时间,急急忙忙造成的车祸。不过,车祸虽然给我带来了一些疼痛,但在受伤治疗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利用空闲时间也读了不少的书籍。

说到读书,那是我一生的最大爱好,前面文章曾经介绍过我小时候读书的一些轶事,讲述了当时读书的乐趣和辛苦。

从那以后,我逐步对于读书,到了一种如醉如痴的地步,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如果没有带上书,墙壁上的布告,寻人启事,失物招领什么都能看上半天。

为此,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调侃我说;如果没有书,墙壁上的苍蝇,你也能够盯着看半天。戏谑调侃我对读书的痴迷。这一次车祸受伤更给了我一个绝佳的读书机会。

在当时,我们那里虽然各种书籍还不是那么丰富多彩,但比以前小时候丰富多了。在那一个多月以及随后的时间里,我相继读了不少的小说和其他书籍。

比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三言二拍,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张恨水的小说集,描写林道静参加革命的《青春之歌》,雪克的《战斗的青春》,抗日故事小说《战火中的青春》,《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

前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欧阳山描写大革命时期的《三家巷》,《苦斗》姐妹篇里面的周炳、区桃等人物的描写,更是看得我如醉如痴。

还有刘流著抗日小说《烈火金刚》,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张灵甫的《红日》,以及《红岩》,《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迎春花》,《苦菜花》等等。特别是苦菜花中娟子那苦难辛酸,跌宕起伏的人生,更是看得我热泪盈眶。

《苦菜花》

更有保尔·柯察金与冬尼娅,周炳与区桃他们那朦胧的两性爱情描写在我懵懂的少年岁月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随后还读了《阿Q》《狂人日记》《祥林嫂》等鲁迅先生的杂文集,随后的时间里,相继读了《牛虻》,《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季米特洛夫文集》,《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复仇记》,《福尔摩斯探案》,以及马克.吐温的一些文章,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武侠小说,《三侠剑》,《七侠五义》,《大八义》,《小五义》等,还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春秋战国 》,《秦始皇》,《楚汉相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大明英烈传》,《济公传》,《绿野仙踪》,《元明野史》, 等等一些书籍。

记得看《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济公传》,《绿野仙踪》等一些书还是线装古书。

《三家巷》,《苦斗》姐妹篇里面的周炳、区桃等人物的,更是看得我如醉如痴

《三家巷》,《苦斗》姐妹篇里面的周炳、区桃等人物的,更是看得我如醉如痴

可惜是因为文化水平有限,条件也有限,没有阅读那些世界名著,况且那时候读书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是欣赏书中那些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人生片段。

但在我的人生中,也给了一些启迪,增长了阅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读书,使我受益匪浅。

虽然读书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也不是万能的,但不读书却是万万不能的。

而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这就是我的磨面,车祸,读书的来由。

(备注)“道碑”;演武古镇名门望族演武王家的坟茔地,这块地的南边叫做“八碑”,旧时那里有十几座清朝乾隆、道光皇帝敕封修建的雄伟壮观,造型别致,全国罕见的碑楼,因此,地名叫“道碑”,“八碑”。

结尾语:

写到这里童年的故事基本上告一段落,但还是有一些感慨不吐不快: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生死离别,童年时代消逝了,故乡不一样了,那时儿时的小湿地,小树林,四合院,老街道,大戏台,王家祠堂,老庙宇……都已经成了过往,我的父母亲也都不在了,左邻右舍好些人也不在了,儿时的那些个五花八门无拘无束的游戏也渐行渐远了。

可是,我对故乡的感情还在,对于童年的记忆还在。因此,我想从那一串串难忘美丽的故事中找回来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故乡的过往,找回那些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快乐无比的童年故事。

而当我们不停地讲述和回忆,童年和家乡的那些过往是否就会从人们对于童年那淡薄了的记忆中走出来。

我坚信!只要我们不停讲述,故乡就在,童年就在。

其实,回忆那些渐行渐远的童年岁月,也是透过我们的皮肤,窥探我们脉络中搏动的密码,追溯我们生命的源头以及那时候我们孩童时代的精神食粮。

而上述那些个平淡无奇的儿童故事,是否是担不起这个大任的。不过那些个平淡无奇,清新脱俗,返璞归真,且在我们生命个体中发生过深刻关系的符号——童年的故事,童年的一系列玩耍游戏,以及曾经培养了我们孩子们认真,坚忍,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那些精神食粮,是否还有值得我们珍爱,保护,继续传承下去的价值和必要,不得而知!

今天我把自己童年的那些经历,尽可能真实地记录描绘出来,为诸位读者朋友欣赏。

但因文化程度有限及对于写作是一个菜鸟的我来说,难免挂一漏万 ,谬误多多。

因此,不管故事平淡无奇也罢!不管文章杂乱无章也罢!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笨拙,是否可以将它作为诸位读者朋友茶余饭后的一种小点心来品味,也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呢?

不得而知!

怀念你!那一串串美丽难忘的童年故事!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乡村百姓故事回忆录《草根春秋》中《我的父亲母亲》系列。

0 阅读:0

草根爱练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