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高丨《文人厚土》——《晋绥大众报》与《吕梁英雄传》

草根爱练剑 2024-09-22 14:16:42

资讯摘自网络;天下孝义人第十三章 《晋绥大众报》

与《吕梁英雄传》

说到“山药蛋派”文学,不能不说《吕梁英雄传》;说到吕梁山或者吕梁市,也不能不提《吕梁英雄传》。因此,这一章就专门说说《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我应约写过一篇《“吕梁英雄传”与吕梁》的文章。我在文章中说:《吕梁英雄传》并不是一部再现与展示中国八年抗战正面战场的全局性的电视剧,它没有正面展现大规模的战争现场,甚至没有国民党和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它的主人公仅仅是些手持火枪、大刀、土雷的山村农民,他们的作战方式主要是突然袭击、巧打埋伏、地雷战、地道战等等,它所展示的区域也不大,仅仅一个小村庄,一个山区叫康家寨的小村庄。

但是,它由长篇小说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以及拍摄和播映,引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吕梁人民的极大关注。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二,因为它尽管场面不是宏大,没有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战役,但它不但不使读者和观众有寥落寒伧之感,却使人觉得轰轰烈烈,惊心动魄,使我们感受到了康家寨民兵与邻村韩家山日伪军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我们看到了深受日寇蹂躏的土地上,山村农民那复仇的火焰、昂扬的斗志和同仇敌忾把侵略者赶出去的决心,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

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平民百姓,会被发动的如此广泛,如此团结,如此充满智慧,像铜墙铁壁一样,让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碰壁,终于彻底失败。第三,因为它与山西省一个叫吕梁市的地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我看来,这种关系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这种十分罕见的密切关系,使吕梁人民与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对话:“你是哪里的?”“我是吕梁的”“哪个吕梁?”“就是《吕梁英雄传》中的那个吕梁”,而且,尽管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这种经典对话至今绵延不绝。正因为如此,《吕梁英雄传》就的的确确成了吕梁的大名片。

特别是第三条,我在好几篇文章中多次阐述,吕梁市的好多媒体也广泛传播,已经被吕梁人民和外界社会心领神会,啧啧称赞。

《晋绥大众报》,也就是原先的《晋西大众报》,是一份四开的通俗小报,每周出刊一期,主要读者对象是工人、农民以及文化不高的基层干部。因此,报纸上的文章力求通俗易懂,编辑们在语言文字上比较下功夫,常常为了稿件中的一两句话,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有时,就把稿件读给驻地的农民听,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编辑部除了日常工作和政治学习外,经常进行业务练兵,比如研究民间的文学艺术,搜集群众的日常语汇,调查农民的接受能力等等。所以,这张报纸和广大工人、农民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拥有大量的农民读者和通讯员,是晋西北根据地以及绥远边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欢阅读的报纸。

马烽、西戎参加完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回到报社之后,其实也一直在想如何在报纸上进行报道的事情。群英会受到表彰的民兵英雄就有124位,他们当中有爆炸大王、神枪能手,有破击英雄、锄奸模范等等,他们的事迹生动丰富,十分感人。但是报纸每周一期,而且是四开小报,你还不能每期的内容全部登他们的事迹,所以篇幅十分有限,这样,难以一个一个地分别介绍。正好,周文同志主持召开编辑部全体会议,共同研究报纸的业务问题。好在报社决定周刊改为五日刊,把原来每期两版增加为四个版面,另外还要新设一些栏目,重点是尽可能多刊登一些通俗的文艺作品。

所以,马烽、西戎把他们思谋着将劳模英雄们的事迹写成连续故事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尤其是社长周文同志,这位抗战前曾在上海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立即表示完全赞成。他还建议他们,不要完全按真人真事报道,可以用一些虚构的人物,把民兵和武工队在反“蚕食”斗争中的英雄事迹贯穿起来,写成一部长篇连载故事在报纸上分期刋发。主编樊希骞同志也说:最好写成章回体小说,每期登一回,每期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些更适合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周文知道他俩在参加群英会期间搜集了不少资料,于是提议由他俩共同编写。

接受任务以后,马烽和西戎便全力以赴,翻阅他们参会时搜集下的资料和平时的一些记录,又分头访问了一些受表彰的民兵英雄,剪辑报纸上的有关消息和通讯,花了十多天功夫,拉出了一份提纲,拟定了一些主要人物的姓名、性格、相互关系等等,给每个人写了一份简历,又拟定了一些村名、地名以及地理位置等等,还画了一幅简要地形图。周文看了提纲后,基本肯定,又提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在众多的人物中,应该有一个愿意抗日的开明地主。他认为:这不仅是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而且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物。

如根据地知名人士刘少白、牛友兰、孙良臣等,他们都是地主,不仅奉公守法,而且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他们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原提纲中的恶霸地主桦林霸外,又增加了开明地主白文魁这一人物。他俩把提纲修改了一遍后,先拟出了前几段的回目,然后就开始分头写初稿了。俩人将初稿交流意见后,当即送交樊希骞和周文审阅。他们认为可用。这样,就从1945年6月5日的《晋西大众报》第四版上辟出专栏开始刊载,题目为《民兵英雄传》。

长篇连载刚一冒头,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引起了文教部门领导的重视。马烽在《扎根吕梁山》中说:“文联主任亚马、副主任卢梦、行署教育处长杜心源、《抗战日报》总编辑常芝青同志,都给予热情鼓励。晋绥分局宣传部长张稼夫同志除了鼓励外,还提供了很重要的一条意见:他认为标题与内容不相适应,有点文不对题。”“经过一番斟酌,全书的题目就改成了《吕梁英雄传》。晋西北地处吕梁山脉,这题目既可点出地理环境,又可包罗了‘挤敌人’的方方面面。从此以后,报上的题目就改成了《吕梁英雄传》。读者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倒是有不少新订户来信要求购买前几期刊登《民兵英雄传》的旧报,显然是为了从头读起。可惜每期留存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也有不少读者来信要求赶快出书。可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1945年6月5日《晋西大众报》首登第一回,到1946年8月20日已经改报名为《晋绥大众报》连载结束,共95回。《吕梁英雄传》的故事并不复杂,康家寨是吕梁山脉桦林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全村70来户人家,300多口人,出村10里多,便有日军和汉奸的据点,另一个方向则有抗日政权和八路军控制的地方。既是抗日根据地的前方,也是日军每次扫荡的第一个目标。抗战爆发后不久,康家寨先是受到国民党溃军的骚扰,接着就沦入敌手,遭到日军的烧杀掠抢。后来,八路军120师主力部队挤走了日军,建立起抗日政权。到1942年,日军发动大扫荡,康家寨再次被日军洗劫,日军便扶持土财主和汉奸成立了维持会,逼粮、勒捐、抓人,八路军奉命派人到康家寨进行地下工作,组织民兵,打击日寇,经过若干次的周旋斗争,该村的民兵不断发展壮大,一举打倒了维持会。

但是,他们没有及时发现地主勾结日军的阴谋,结果被日军和汉奸钻了空子,布下圈套,使好几个英勇的民兵战士中计牺牲。他们在八路军地下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吸取教训,把斗争的重点放在打击日军的据点上,采取里应外合和政治攻势等方式,瓦解了伪军,挤走了日军,彻底摧毁了侵略者的据点,获得胜利。《吕梁英雄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人物故事作为其主要构架,形成了很強的可读性。它写了很多人物,有名有姓有活动的就达100多人,诸如精明干练的雷石柱、勇敢憨直的孟二愣、滑稽有趣的张友义、软弱糊涂的康有富、以及地主康雪锡、旧知识分子“二先生”、汉奸杨德、土财主吴士举等等,都塑造的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真实可信,富有趣味。

《吕梁英雄传》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它用艺术的形式形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只要被激发和动员起来,就会使任何強大的对手都难以阻挡;第二,真实地描述了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它的历史价值就在于,艺术地告诉世人这些民兵觉醒的过程,就是整个民众觉醒的过程。

因为,民兵就是把民众与士兵融于一体的一种奇特身份。他们来自于群众,又扎根于群众,他们不是从天而降的超人,却是人间真正的抗日英雄;第三,強调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虽然看不到八路军同敌人正面作战的描写场面,却时时处处能感觉到八路军的存在。它让世人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人民子弟兵的八路军,确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它的艺术成就也在于:一是塑造出许多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二是追求民族特色和大众化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具有强烈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三是叙述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人物对话干净利落、富有个性,描景写境善于传神、准确形象。

所以,《吕梁英雄传》作为一部反映敌后抗日战争的通俗作品,在《晋绥大众报》连载以后,就在晋绥边区的农村、部队、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赢得了广泛的热心读者,引起了強烈的共鸣和广泛的影响。马烽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就在报纸连载《吕梁英雄传》的时候,有一次,他到兴县黑峪口采访,村公所文书看了介绍信,知道了他是《吕梁英雄传》的作者之一,对他特别热情,并告诉了村民们。一到晩上,天还沒有大黑,好多好多的男女青年涌到村公所,再三要求马烽讲报纸上还没有登出来的故事。他被群众的热切愿望所感动,只好现编现讲。讲了一段不行,再讲一段还不行,一直讲到鸡叫,故事里把敌人“挤走”大家才心满意足了。

《吕梁英雄传》的连载和出版,不仅轰动了晋绥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而且震动了“国统区”。1946年,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时,将此书带到重庆,在《新华日报》上连载,这是解放区传到国统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国统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郭沫若、茅盾等大家的好评。此后,它便在各种报刊不断转载,各种版本的《吕梁英雄传》一版再版,几乎是每隔几年便重印一次,同时翻译到俄、日、朝、德、越、捷、波兰等国家,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的统计,累计印数已达200万册。

1951年,日本学者三好一先生将该书在日本翻译出版。他在译后记中写道:“我在读这部作品时,便想到一定要尽快让日本国民读到这本书,理由之一,是想让日本的同志们再一次认真地反省一下我们日本军过去在中国大陆上究竟干了些什么事?再者,是想让知道中国人民过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做了如何英勇的,过去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以及现在我们日本人民在亚洲所处的境地——翻译这部作品时,我也深深地思考着这些问题。”

《吕梁英雄传》为何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呢?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作者为农民写作的真诚责任感所致。正如作者在《“吕梁英雄传”的写作经过》一文中所说:“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要当作家,不知道要创作什么高雅的文学,而是要尽一个革命战士所应尽的天职。对于我们来说,拿笔杆和拿枪杆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二是因为它主要写的是“咱老百姓的事情”。

正如周文先生在《“吕梁英雄传”序》中所说:“这部作品能够引起群众的喜爱,不是偶然的,首先它的内容现实、真实、生动、丰富,写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情’,而且就是‘咱晋绥边区’眼前的事情”。

茅盾先生在1946年9月《中华论坛》上写道:“《吕梁英雄传》所表现的:第一,是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第二,是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以及八年苦战中人民的力量如何成长的过程;第三,《吕梁英雄传》指出坚持敌后抗战八年之久而且抗击了百分之八十的敌人,解放了广大土地的八路军的正确领导,是人民胜利的保证。”杜庸先生在1947年1月30日的《新华日报》上写道:“虽然在这一部作品里并没有出现飞机大炮,并没有几千人几万人呼号壮厉、斗争惨烈的慑人心魄的场面,所有的也不过是一队极小的数量很少的民兵的战斗经历,然而人民和反人民的两条路线却很明显地刻画了出来,战斗、屈辱,以及英雄的成长、壮大,莫不灵活地被表现了出来,这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它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地被更多的读者喜欢,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表现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一部表现中国普通农民如何抗战的文学作品。

作者 马明高

编辑丨于艳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天下孝义人”

0 阅读:1

草根爱练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