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谈谈那个挣工分的年代

草根爱练剑 2024-09-24 14:20:43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龙庵绎 龙马山河 山东

“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

是不是听起来非常耳熟?其实,这句话脱胎于“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一.“挣工分”的年代是什么时候?

挣工分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其间又经历了农业合作化、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一直到1980年实行农业大包干止,和布票、粮票一样,跨越了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能一下子听懂“工分”这一概念的,准是上世纪50、60、70年代,出生长大在中国农村的那一批人。

人民公社是总路线和大跃进的产物。1958年8月,中央决定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撤销乡镇,小社并大社,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府职权,村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选举队长、副队长、妇女副队长、会计(兼记工员)、保管员。实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三收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农民(当年称人民公社社员,简称社员,也叫劳力)在生产队的贡献用工分来记录,叫 “挣工分”。工分是劳动成果的唯一记录和进行分配的唯一依据。

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是管理层,只有生产队才是真正的资产所有者和生产组织者。每天早晨、上午、下午,生产队长都要安排农活,晚上,记工员给每个劳力一一记工分,逐月累计,最后交由生产队会计核算后,家家户户便可按所得的工分进行分配,分粮、分钱。

二.谁是那个年代“挣工分”的人员?

1.人民公社社员(简称“社员”)是主体。那时候,男女老少社员根据体力划分成不同的劳力。社员不论男女只要满了18岁即成为整劳力,不满18岁的青年男女和超过50岁的大龄妇女为半劳力。整劳力一天三出工,早上2分,上午4分,下午4分,全天记10分,叫做“一个工”。半劳力干一天活儿记6分工,如果早上加班同样增记2分工,全天可挣到8分工。另外还有专职饲养员、治保员(看庄稼)挣工分。

2.农业社少年儿童也能“挣工分”。孩子(红小兵)在农忙季节参加劳动,一天也可以挣到4~5分的工分。孩子为生产队割草、拾粪可以折算成工分。我小时候就参加过捡麦穗、砍地瓜秧劳动。暑假薅草给生产队喂牛,把青草在水湾边洗涮掉泥沙再过磅,可以折算成工分,增加家庭收入。

3.社员群众为生产队育苗、积攒人畜粪尿、沤农家肥等,也可折算工分。

4.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生产队劳动,按整劳力每天拿10分。

以上四类人员是实打实的农业生产一线人员

5.生产大队(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工分。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大队会计,一年按300天计算(规定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间一年不得少于60天,由自己劳动挣工分),每天10分,全年3000个工分。

大队副职和民兵营长、治保主任、团支记、妇女主任参加生产队劳动,但大队需要就参加大队管理事务,每天10分工。

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与大队干部同等,记10分工。

6.小队(生产队)干部。生产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可兼记工员)、现金保管员、仓库保管员、记工员是队务会组成人员。小队长和社员一起到农田参加劳动,并且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他小队干部都要参加农业劳动。

7.临时抽调参加大队、公社和县里的水利工程、植树造林等劳动,由生产队按整劳力标准记工分;社员受队长委派参加县、公社、大队会议或者出差,由生产队按整劳力标准记工分;社员参加大队、公社文艺宣传队或者征兵体检,还是由生产队按整劳力标准记工分。

8.长期抽调到公社铁工厂、农具厂、木器厂、面粉厂、供销社等社办集体企业上班的,按整劳力每天10分,工分记在他们所在的小队上。

大队干部、临时抽调、长期抽调脱离生产队劳动的,仍按每天10分记工,参加所在生产队粮食分配和年终分红。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收入是要全部摊派给所在生产队的。

三.社员工分不是工资,却是参与劳动分配的唯一依据

在形式上,农民挣的工分与城市职工的工资相似,但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别。城里人挣的工资就是钞票,可以直接花;庄稼人挣的是工分。工分的价值以生产队年终决算总收入除以总工分得出,绝大部分生产队的一个壮劳力(10分/天)每天能挣一毛钱左右。国家是不给农民发工资的,只参加粮食分配和劳动分红。家庭劳力多的,年底可能会分到几十元左右的钱。如果一家能分到一百多元钱的,那就是轰动全国的大新闻。

生产队收获的粮食,交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社员自己分配的。国家批给农民一般每人每天八两粮食,在具体分配的时候,是按人六劳四或者人七劳三分配的。也就是说每天八两口粮的百分之六十是按人头数分配的,是每天每人六两四钱粮食。其余的是按在生产队挣的工分多少分配的,在当时也叫多劳多得。军烈属口粮不少于八两。年终分配生产队有盈余的,多出的粮食要上交国家。

每年夏秋两季粮食收获后,先上交公粮,然后生产队把大部分粮食根据人口平均分配到户。年底决算时,再进行二次分配,先用工分换口粮,多出的部分才可以换成钱。每户工分应得的金额减去口粮应付的金额,家庭工分不足够抵扣分配的口粮的,就要拔钱给生产队,买工分换口粮。相反,壮劳动力多、小孩少的农户会出现正数,就要领钱。

夏秋两季预分配时就已经分过了头,在年底决算时又没钱买口粮的,也不用向集体退粮,而是作为欠款记入社员往来账,一直还不起就一直挂下去,等到自己家的劳力多了,年底分配有了余款时再平帐。一直到改革开放时,还有家庭挂账的,分田包干也就一笔勾销了。

四.社员自嘲的“鸡屁股银行”是怎么回事?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是不允许社员群众搞家庭养殖的。可好景不长,公共食堂因无粮可供难以为继,又遇上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不得不对“共产风”降温,给社员分配自留地,允许农民自家养猪、养羊、养鸡、养鸭,但养猪不超过1头,鸡鸭鹅不超多少只,鸡鸭鹅养多了也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社员分红到手的现金,首先保证买盐、买灯油(煤油)等必要支出。年终决算没分到钱的农户不在少数,他们买盐、买油就只能指望家里养的几只鸡、几只鸭下的蛋到集市上换点钱。从鸡屁股里抠钱,鸡屁股不就成了社员家的“银行”了吗!生产队的艰难岁月,我家还养过长毛兔,公社采购站收购兔毛。

工分挣来的是口粮,而农民们最大的收入不是工分,而是家家户户每年养的一头猪。一般是养到150斤左右,公社食品站进村收购。每斤毛猪是分等级的,最高是一等膘,四毛多点一斤,最贱的是是五等膘,是三毛多钱一斤。一头猪能卖四十元到五十多元,社员的所有指望就是每年“号猪”的整笔收入,这笔收入才是社员可支配的现金,主要用于归还欠账,搞点必要家庭建设。新东方CEO俞敏洪当年高考落榜,复课费就是他母亲冒雨“号猪”换来的。作家贾平凹也写过“号猪”的散文。

五.社员工分制度的终结

集体所有制的工分分配制度,一直持续到1984年的社改乡。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实行三十多年的工分制度开始动摇。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颗鲜红手印,率先打破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紧箍咒。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全面推广,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和农民通过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的分配方式,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不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分离开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单产都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

2006年,不但完全停止农业税的征收,还按农户承包土地面积为农民提供适当补助。中国人吃饭穿衣再不是难题,农民农业农村翻开了新的一页。

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摘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创作者。

0 阅读:0

草根爱练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