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养殖加州鲈出现一种以体表颜色变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伴随肝脏脂肪变性、肿大硬化、有类似“橡皮”一样的弹性。当水质条件不稳定时,加州鲈死亡率升高,发病鱼作为商品鱼运输和暂养时死亡率也升高,塘头销售价格受到严重影响,给加州鲈养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黄身鱼”的出现?1、病害引发黄脂
病鱼机体发生病变,导致肝脏严重损伤,引发代谢功能障碍,又或是寄生虫感染,两者都会导致胆管堵塞,胆汁排泄出现障碍,大量胆红素排入血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形成“黄脂肉”;或者是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导致体内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当体内的抗氧化剂不足的时候,机体就不能把这些氧化自由基完全清除,这些氧化自由基作用于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导致机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内源性氧化,导致脂褐素沉积,也会出现身体发黄的症状。
2、饲料的霉变、油脂氧化
饲料发霉,黄曲霉毒素过高,且饲料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油脂不可避免地发生氧化反应,这在使用了劣质动物蛋白原料的饲料中尤为明显。
一方面,氧化油脂进入鱼体后,会对鱼体细胞造成损伤,会在体内产生脂褐素,脂褐素在鱼体呈现黄褐色,从而造成脂肪、肌肉发黄的现象;
另一方面,油脂氧化会对鱼的肝脏造成损伤,从而影响鱼体黑色素在体表的合成与储存,最终造成“黄肉鱼”的现象,发病损耗风险也大幅度提升。
3、药物的不当使用
如使用磺胺类药物,及一些富含色素源的中草药等,如果休药期过短,很有可能会引起脂肪变黄。菊酯类等脂溶性黄色杀虫药,有强渗透性,在杀虫后会迅速深入鱼体,导致腹脂发黄,严重的出现肌肉和皮肤发黄的情况。
如何避免和解决“黄身鱼”的出现加州鲈“黄身”症主要是投喂低质饵料或投喂量过大等引起脂肪肝,肝脏严重病变后引起“黄身”,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加重发病。养殖过程应注意投喂饵料的选择和内服保肝药物如胆汁酸。
养殖过程投喂饵料,选择新鲜的冰鲜鱼和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的全价配合饲料,保证肝脏脂肪的正常代谢(合成、转运),减少脂肪的积累;适量投喂,避免鱼类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完全利用,最终转化为脂肪,在肝脏沉积形成脂肪肝。
养殖过程中适当拌料内服保肝药物,如内服胆汁酸,有助于促进脂肪代谢,减少脂肪肝发生,帮助发病鱼恢复正常体色。
切勿滥用杀虫、消毒等有毒有害药物,避免重金属污染及氨氮高等水质问题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代谢失衡引发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