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白头吟》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能成为名篇?

一往话文学 2023-03-25 14:37:44
一、白头不吟悲

对刘希夷的了解,相信都不会陌生他那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情更是写尽了人生。刘希夷的《白头吟》又名《代悲白头翁》或《有所思》。《有所思》的内容是表达烈性女子对负心男子抛弃的态度决绝。《代悲白头翁》是这篇诗歌的主旨之一,悲人生。刘希夷应用的是古乐府的题目,内容却大相径庭。

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是诗人的人生际遇,而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转移到一个女子身上。借的是他人的酒杯。诗词主要描写的是洛阳女儿在洛城东看落花,人在悲花,而此时看女子的白头翁,看到这里,想到的是他从少年红颜蜕变成一位苍颜白发的过去。颇有看画人看画中人的意味。此诗的基调为悲伤,但这种悲伤没有充斥全文,这就是白头不吟悲。人生到这个年纪,看破了红尘,留下的只是生命体悟后的清醒。故诗中借对哲理的探讨冲淡了由于命途多舛、岁月飞逝带来的伤痛。女儿的容颜老去同花开花落一般,属于自然现象,而从自然引到人世,我们有理由为落花不幸、为年衰而叹惋。这来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所以自然会叹息。"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这里借用的是海陆变迁的现象,启发人对命运无常的思考。松柏的最终命运是变成可食用的柴草。而经过时间、年龄的轮转,沧海也会因自身携带的泥沙的沉淀,这样的地质因素改变,成为一块新的陆地。而人呢?宦海的浮沉,和生存的艰辛,更不用说奔波于各处,却无所成就的难过了。这时怕是业已垂垂老矣,世界和周围的环境在改变,可过去的时光竟一去不回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的前半首化用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的主题,中间的过渡句 "年年岁岁"二句使用颠倒复现的手法,造成排沓回荡的效果。年岁的流逝,流逝的无情,无法更变的无奈,这种遗憾是所有人同感的,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唤醒内心类似的情绪。

二、时光催人老

"花相似"、"人不同",花卉有盛有衰,而人有起有落,这是属于起兴。但有时人生不能复现,不能获得重生的永恒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人一再会伤春的原因。诗歌中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惋惜的诗句有很多,以至于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题裁类型。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临水观水得到的启发,或者是"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苏轼遭受贬谪之后体悟的人生哲理。无法抓住生命的尾巴,可我们依然向往的是对大海辽阔的兴叹,对飞流瀑布的仰慕,对高山巍峨的敬畏。人类如同蝼蚁,而生命的韧度是坚不可摧的。花开轻如许,猛虎嗅蔷薇。

三、明月移情照

与《白头吟》同样著名的还有《春江花月夜》。此篇是以孤篇横绝称道的。

《春江花月夜》首先是一篇写景的名作。整篇诗作给人的感觉就是舒爽、纯净的。犹如雨后潮湿的空气,犹如夏日汽水冒出瓶盖带来的畅快,犹如羽化登仙的嫦娥的曼妙身姿,犹如腐草化萤带来的希望与新生。潮水连海,波心荡漾,海上明月,满眼拂光。开篇就给人一种混融一气的庞大视角,但又没有巍峨高山带来的那种压迫感。在直觉上,让读者的心纯净了,把读者的观赏美的眼打开了。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展开,以月为主体。"月"兼景兼情,在全诗中犹如指引方向的精灵使者,连贯了出现在诗中的各种不同的意象。同时诗的情感也随着月的或生或落而起起伏伏。月升起来了,就是"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起来了,又是"空里流霜不觉飞"这样的姿态,月从高悬直至西斜,就是"斜月沉沉藏海雾"朦朦胧胧,月落下,就是"移情满江树"了。月是核心,月光就是点睛之笔。因为月光,江水、天空浑然,沙汀、原野分别的界限也变得不明确。枫树、花林、飞霜簇拥在水的周围,亮闪闪的萦绕着观者的心扉。白沙、扁舟、高楼、人文的,鸿雁、鱼龙自然的物象,都灵动活跃起来。这一幅完整的意境,就是春江花月夜了。此诗作者的情感隐现在不明之处,穿插进思妇想念游子的故事,使得文中的意象不再是单调的,而是有了依附的对象。那就是人生啊,多少悲欢离合,一个人的孤寂,两个人的闲愁。

其次春江花月夜更是情理俱佳之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时此景,更那堪无人共赏?诗歌的下篇转入议论和抒情。"何处春江无月明!"不担心于无月光,缺少的是贤者,少的是能一同欣赏这美景的心境。江流蜿蜒绕过散发着芳香气息的花甸,月光洒落林中,弥漫着神秘又唯美的白气,好像下过一层霰。看着看着,心儿不觉得飞起来,仿佛置身于环境,竟产生了看不见的错觉。抬起头来,重新看着月,才晃过神了,这就是江边独有的夜色,独有的一轮穿越时空,忘记时间存在的月了。作者俯首低眉,又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看过月的千千万万个灵魂,谁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很多人曾经站在此地,很多代的人曾经仰望过孤清的月,但谁也无法穷尽一生去看月,去和月比肩生命的长度。月有恒,而人生有穷。一短一长,难以不咏怀,难以不心伤。月下曾"人约黄昏",月下曾"对影三人",月下曾"遥忆家乡",月下曾"萧声呜咽"这里的愁情囊括的是无尽的。可与《恨赋》、《别赋》相提并论。难怪明人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道"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刘希夷的《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够并提的原因在于两诗都完成了对哲理的揭示,若单独拿出来分析它们各自的诗歌形象和情感表现也是完整的,足以作为优秀诗歌的范本。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