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恳请理性观赏,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烈日当空,空气里却弥漫着一股阴冷的气息,印禹红趴在一块巨石上,大气也不敢出。只见前方大约十几丈远的山岗顶上,盘踞着一条大蛇,大蛇的头上长着一只小小的角,大约一尺长一点。这是印禹红此行的目的,他就是为了这一只角来的。
大蛇身上的皮鳞五颜六色,就好像堆着一团锦绣,分外好看,格外显眼。这是大蛇介于蛇和蛟龙之间,正在由大蛇向蛟龙蜕变的时期,因此民间里称作龙蛇。它头上的小角,具有治疗痈疮的神奇功效,只要把龙角切下一小块,放在疮口上,里面的毒就会被吸附出来,毒疮就会痊愈。
就在这时,天空中飞过一只老鹰,在低空中盘旋,距离龙蛇大约四五丈的高度,只见龙蛇张开大嘴猛地一吸,老鹰缓缓地落进了龙蛇的嘴里。这一幕惊呆了印禹红,他不由得往后面缩了缩身子,要是被龙蛇发现,他就凶多吉少了。
稳了稳心神,印禹红拿出五斤雄黄,扔在早就准备好的干柴上,点燃了干柴。顿时,烟雾顺风飘向龙蛇。片刻后,眼前出现的一幕,让印禹红惊恐不已,瘫坐在地上。
印禹红身强体壮,像一座铁搭一样,浑身都是力气。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天不怕地不怕,却对父亲的痈疮之病束手无策。他的父亲得了痈疮好几年了,换过好几位医者,吃药无数,却不见好转,可把他给急坏了。
这一天,二叔兴冲冲地赶来,对印禹红说:“侄儿,我上午赶集,在集市上遇见远房三爷,和他聊起了你的父亲的病症。据三爷讲,他家附近深山里,有一位隐士,据说医术高明,你不妨去把他请来,给你的父亲治病。”
印禹红点点头,第二天一大早,跟着二叔去找三爷,三爷又带着两人去找隐士。翻过三座山岗,到了深山的峡谷里,一片树林里隐隐约约地露出几间茅草屋,就是隐士的家了。
隐士姓卓,须发皆白,看不出年纪,得知几人的来意,点头答应下来。他把手放在嘴边,呼哨了一声,瞬间跑进来几只猴子。他笑着说:“我要下山几天,你们要好好地看守我的家,不要走远了。”几个猴子点了点头,姓卓的隐士背起药箱,跟着三人一起下了山。
到了印禹红的家里,已经傍晚了。姓卓的隐士去看了看病人,点点头,胸有成竹。来到厅堂里坐下,他开口说道:“痈疮分两种,一种从肌肉里散发出来,表面红肿形状比较大,属于阳症,另一种从骨头里散发出来,表面颜色灰暗,软塌塌的,属于阴症。病人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被庸医耽搁,疮毒已经侵入骨髓了,几乎无药可救了。”
印禹红眼圈一红,二叔焦急地问道:“神医,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姓卓的隐士微微一笑说:“办法倒是有一个,只要找到化毒石,这病就会迎刃而解。”印禹红忙说:“化毒石哪里有?我这就去找。”
姓卓的隐士摇摇头说:“化毒石可遇而不可求,要想得到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印禹红的母亲出来说饭菜已好,几个人坐在饭桌上喝酒,姓卓的隐士边喝酒边讲起了化毒石。
所谓的化毒石,并不是石头,而是龙蛇头上的小角,因为坚硬如石,因此才被称作化毒石。无论疮毒多少年了,只要一片小小的化毒石,覆盖在疮口上,化毒石就会被牢牢地吸附在疮口上,就像磁铁遇到吸铁石一样。一旦疮毒被化掉,化毒石就会自己掉下来。
要是把化毒石放进人的奶水里浸泡,可以反复使用。毒轻一点的,奶水就会变成绿色,稍微重一点的,奶水的颜色就成了暗青色,最严重的,奶水的颜色就会变成紫黑色。如果奶水是紫黑色的,把化毒石反复在奶水里浸泡三四次,化毒石里面的疮毒,就会完全被清理干净,其他的情状,只要两次,就能把化毒石里面的疮毒完全清理掉。
听到这里,印禹红问道:“老先生,龙蛇到哪里找啊?”姓卓的隐士摇摇头说:“这个比较难,所谓的龙蛇,就是千年大蛇向蛟龙蜕变的时期,这个时候,它还没有完全蜕变成蛟龙,功力不够,人们才敢捉拿,要是变成了真的蛟龙,几乎无人能敌了。而这种修行了千年的龙蛇,少之又少,因此才说可遇而不可求。”
第二天早上,姓卓的隐士告辞而去,印禹红坐在家里苦闷。这时候,二叔来了,说道:“侄儿,我昨晚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人,你去找他问一问,或许能找到龙蛇。”
这个人姓季,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轻时是一个捕蛇人,捕捉过许多大蛇。他这个捕蛇人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替天行道。他的师父是一个道士,早年间来这里捉蛇,见他骨骼清奇,收了他当徒弟,传授给他捕蛇的技巧。
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高山,高山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大蛇,它们都想修行成蛟龙,可是,天地之间哪里需要这么多蛟龙呢?蛟龙多了,必然会祸害人间,因此修道之人就出现了一个专门捕捉大蛇的派别,穷其一生捕捉大蛇。
姓季的师父就属于这个派别,他自然也就肩负着这个使命。师父传授给他许多捕蛇的技巧,以及寻找蛇穴的方法。不过,师父不准他收徒,因此这些秘传无人知晓。
印禹红依言找到了姓季的老爷爷,恭恭敬敬地送上大礼,要他传授捕捉龙蛇的方法。姓季的老爷爷摇摇头说:“我捕蛇几十年了,大蛇捉过不少,长了角的龙蛇却没有见过,这玩意很少,难得一见,我看你还是算了吧。”
说罢,老爷爷吩咐小童送客。印禹红赶紧跪在老爷爷的面前,苦苦地哀求,动情地说:“老爷爷,每当我看着父亲痛苦的表情,就心如刀割,如果能代替父亲遭受痛苦,我宁愿毒疮长在我的身上。父亲的毒疮一日不愈,我心一日难安哪。”
姓季的老爷爷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将他扶起来,让他坐下,点点头说:“龙蛇好像有一个,但是我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也就没有办法确定。”
原来,最近几年,姓季的老爷爷总是在半夜里听见龙蛇的叫声,叫声像极了牛叫声,声音低沉而悠远,与传说中的龙蛇的叫声极为相似。
他循着声音辨别,似乎是从几十里外的摸云冈上传出来的。摸云冈,顾名思义,就是站在上面能够摸到云彩,可见险峻无比。
听到这里,印禹红感叹说:“摸云冈人迹罕至,无路可走,采药人也上不去,我又怎么可能上得去呢?”姓季的老爷爷微微一笑说:“谁说无路可走呢?我曾经在上面捉过十几条大蛇,摸索出一条隐秘的小道,很轻易地就上去了。”
接着,老爷爷拿出一张纸,画出了一个图形,指点密道的路径,又讲了捕捉龙蛇的技巧。印禹红跪下来叩了一个头,告辞回家。
经过几天的准备,这一天一大早,印禹红背着五斤雄黄出发了。经过艰难的攀爬,他终于爬上了摸云冈,躲在一块巨石上,不时地往冈顶上张望。
到了正午时分,一条龙蛇也不知道从哪里爬了出来,盘踞在冈顶上,晒着皮麟。据姓季的老爷爷讲,龙蛇躲在地穴里,环境阴暗潮湿,皮麟容易生病,因此正午就会出来晒太阳,让皮麟保持干燥。龙蛇为了保持警戒,一般会选择盘踞在冈顶上,山岗下的一切动静,尽收眼底。
按照老爷爷的叮嘱,印禹红选择的位置是上风口,他早已准备好了干柴,于是将雄黄扔进干柴里,点燃了干柴。一股浓烟顺着风向,飘向了龙蛇。
龙蛇闻到了雄黄味道,似乎察觉到不对劲,平地卷起一阵风,往巨石方向冲了过来。印禹红惊恐不已,顿时瘫坐在地上,心里暗叹,这一下彻底凉凉了。
谁知龙蛇还没有到达巨石面前,就已经瘫软无力了,落在了地上,头部恰好落在了巨石附近,头上的小角似乎在召唤着印禹红。
印禹红猛地站起来,挥舞着长剑就要砍下龙蛇的头颅,却看见龙蛇的眼里留下了泪水,顿时一愣,心里不自在起来。他心里暗想,这一条龙蛇修行了一千多年,眼看就要蜕变成蛟龙了,如今毁在他的手里,可谓前功尽弃,一切化为乌有了。
修行不易,印禹红终究有一些于心不忍,在心里说:“我是为了龙角而来,何必害它的生命呢?”于是,他朗声说:“龙蛇听着,我只想要一片龙角,给我父亲治病,我不想害你命,你不要挣扎。”说罢,他拿出绑在小腿上的尖刀,割下一片龙角,下山去了。
回到家里,他把龙角贴在疮口上,龙角果然被牢牢地吸附住了。到了第二天早上,龙角掉了下来,变成了紫黑色。几天后,疮口结上了疤痕,折磨父亲好几年的痈疮就此痊愈了。
那一块龙角,印禹红用奶水清洗干净,卖给了州城里的一位富商,富商的老父亲也得了此病,花了三千两银子买下了龙角。
为了感谢姓季的老爷爷,印禹红送去了一百两银子。老爷爷询问他是怎么样处理龙蛇的?得知被印禹红放了,老爷爷先是摇摇头,继而又点点头说:“也是这一条龙蛇造化大,但愿它能学好,不要成为祸害。”
过了几年,到了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印禹红辞别家人,参军去了。他因为作战勇敢,很快就得到了升迁,成为了部将。
这一天,节度使命令印禹红率领一支队伍,绕道而行,对叛军进行迂回包抄。他率领部队走了两天两夜,第三天的时候,来到了一处山谷。他停下部队,下令几个斥候在山谷的两侧侦察。
片刻后,几个斥候站在山谷的两侧,举起手中的旗子示意,山谷中安全,可以通行。印禹红便下令部队穿行山谷,火速行军。
眼看就要出谷口了,前面出现了一阵骚动,片刻后,一名士兵来报,谷口被一只蛟龙挡住了,不能前行。
印禹红拍马上前,只见蛟龙头上的角,有一个缺口,正是当年被他放走的龙蛇,如今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蛟龙了。他抱拳喊道:“蛟龙,别来无恙。”可是,蛟龙却不说话,却也不让开道路。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蹊跷,蛟龙挡在出口,必有原因,印禹红大手一挥,下令后队变前队,撤退出山谷。
就在这时,蛟龙如飞而去,不一会儿,草丛里响起了惊恐的叫声,涌出许多慌乱的士兵。原来,叛军的将领早就得到密报,在此设下了埋伏。他很狡猾,不在山谷的两侧设下埋伏,这样很容易被斥候侦察到,而是在谷口的外面设下了埋伏。
谷口的外面是一大片开阔地带,长着五尺多长的杂草,能够隐藏好几千人马。如果印禹红中了埋伏,必将全军覆没。要不是蛟龙阻拦,他们恐怕已经中了计谋了。
正所谓战机瞬息万变,印禹红见叛军暴露,下令弓箭手走出谷口,向两边的草丛里发射火箭,瞬间浓烟四起,哭叫声连天。就因为蛟龙的搅和,叛军暴露了出来,这一仗印禹红反败为胜,击溃了叛军,完成了合围之势,给于了叛军重创。
叛乱平定后,印禹红升迁到五品将军,因为身上有伤,挂了一个虚职,在老家建造了一座将军府,在家里养伤,官府按时送来俸禄。他家有田有地,日子过得倒也安逸。
此时,姓季的老爷爷已经一百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这一天,印禹红带着重礼,去探看姓季的老爷爷,讲述了蛟龙报恩,救了军队的往事。
姓季的老爷爷点点头说:“看来善心得善报,一点不假啊。要不是你心存良善,饶了龙蛇一命,就不会出现蛟龙报恩,恐怕你和你手下的将士们,早已不在人世了。与其说你饶了龙蛇一命,不如说你的善良救了你自己。”
本故事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内容纯属虚构,文中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或涉及的其它方面,俱是艺术加工的需要,与现实毫无关联,请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