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奇迹到“平成养猪”跌落“肥宅猪圈”的日本给中国哪些警示

凝荷看国际 2023-01-05 04:02:05

最近看到了一本新书——《低智商社会》,作者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他在书中用直白的语言深刻剖析了满是“笨蛋现象”的现代日本社会,甚至毫不隐晦的认为日本是世界上“集体智商”最低的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任何一种集体性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因素。

记得我之前讲日本愤青那期提到过:国内阶层固化,广大受尽剥削、对现实不满的底层群众;脑满肥肠的垄断资本家,加上不可控的军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一爆发,社会矛盾立刻激化,空前内卷,于是在北一辉这种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推波助澜下,日本人迅速失去理智,放弃思考,被民粹主义绑架,上下达成侵略扩张,转嫁矛盾的共识,就连山本五十六这样的标准法西斯分子,只是想侵略得谨慎一点,居然被打成卖国贼,在这种全民丧尸化的疯狂中,日本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战前日本人给人的印象是好战疯狂

但是提到战后的日本,尤其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我们更多想到的是“泡沫经济”、“失去的20年”和躺平的肥宅。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猪。战前的日本人和战后,尤其是90年之后的日本人几乎完全是两个极端,从经济高速发展的7、80年代,到现在的低欲望、低智商肥宅,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从经济基础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具体说说吧。

视角来到日本的网吧,这里住着许多年轻人,日本的网吧是可以住宿的,甚至是可以长期住下去的,这里除了单身男青年之外,也不乏衣着光鲜亮丽的女白领。他们白天在写字楼里辛勤工作,晚上就回到只有几平米的网吧中,他们没有保险,没有存款,甚至连租房子的钱都没有。

即使在网吧之外,也同样有大量肥宅,他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仅靠低成本的消费和食品就可以生活。你以为,这是在偏远的农村吗?不是,这恰恰发生在繁华的东京。这里很多人做着收入低微的临时工,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整个经济发展几乎陷入了停滞。

可这样的情况,在日本战后的昭和时代却绝不可能发生,从1950年到1970年,日本每年GDP增长都在10%以上,原来,朝鲜战争不仅让新中国拿到了156个项目,也让日本成为了美军的后勤基地。美军大量的汽车维修、食品、医药等战争资源全都在日本生产。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空投到战场的M2型钢结构桥,就是由“三菱重工”生产的。

日本虽然在二战中沦为焦土,工厂没了、机器没了,资金也没了,但工业老底子还在,明治维新80多年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也在,所以一旦有了战争刺激和美国援助,日本就能迅速恢复,民众的生活也能迅速提升。而反观咱们,1952年全国的大学生只有6万多。虽然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让咱们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但这是从零开始的,工厂设备可以直接从苏联运来,可是呢,配套的教育、科研、人才体系,却要花费几十年才能建立。

所以,明治维新留下来的软实力,是日本快速恢复的关键,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人均收入增加1倍,工矿业增加5倍,钢铁产量就增长了近20倍。GDP每5年就能翻一番,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人均收入也进一步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日本人奋斗的积极性。

那会的日本老百姓纷纷进城享受好生活,50年,日本城市人口只有三成,仅仅10年后就增加到近7成了。人口和资源的集中,又让日本进一步产业升级,发展了家电制造和汽车产业。开始,日本的汽车并不受美国人欢迎,因为美国本土的汽车马力大,载重多,更符合美国人喜好。

此时汽油便宜,美国人完全消费得起。但是,第1次石油危机发生,让油价上涨了3倍多,这下美国人吃不消了,不得不考虑便宜省油的日本车,日本品牌渐渐占据了市场。再往后,日本的重型卡车,矿车,挖掘机还有电子产品都在美国大受欢迎。美国每年进口商品,百分之四十是日本货,每年对日贸易逆差达数百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万亿了,可见日本企业赚钱能力多么恐怖。

那卖了这么多东西,日本人肯定是富得流油啊,整个社会充满了乐观情绪,甚至觉得,你美国是什么东西,战败投降和美国驻军好像都不算什么了,我靠经济就可以超越并战胜美国。

可日本人还是太天真了,你日本倒是赚钱了,美国企业可是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的。那这下美国人不干了,接连举行了反日游行,打砸日本产品,美国政府,也接二连三的出台了,针对日本几乎所有行业的限制政策,而其中最重量级的,就是号称让日本失去了三十年的广场协议了。

其实事后看,1985年的广场协议,除了日本,还有德国,法国,英国也都签了,那为什么只对日本产生了这么大影响呢?原来,是日本政府的应对政策出了很大问题。

因为当时日本政府考虑,日元升值也有好处,虽然会降低日本商品的竞争力,但同时也能提升日元的购买力,日本企业就能在全世界大量收购资产和自然资源,而日本最缺的,恰恰就是自然资源。相当于经济殖民了嘛,同时日元也能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进一步提升日本的经济体量。

所以说,升值有坏处也有好处,如果利用得当,并不一定造成危机,但日本却没有把握好平衡。日元升值,国内的企业出口利润锐减,只能用拧毛巾战术降成本,就比如丰田,要求操作数控机床时,不能全部打开,因为全部打开就会多浪费几秒,一年下来就浪费多少个小时;还有零件上的切削液,原来都是不要的毛毛雨,现在却要用喷压枪吹到瓶子里集中再利用。那大家看,连丰田这么大的企业都要从牙缝里挤利润,那其他小企业的处境就更为艰难。

▲经济增长失去动力后,剩下只有对人的压榨

所以此时日本企业,就只能在人力成本上做文章了。那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各企业雇佣了更多的临时工,正式工的工资福利也被降低了,铁饭碗的数量大量减少,侥幸剩下的铁饭碗,工作强度也比原来大,全员996,过劳死也很多。当然,还一个办法,就是把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中国,东南亚。可这些办法也只能是大企业用一用,中小企业根本来不及用就纷纷倒闭了。

其实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日本政府及时释放货币,降息并降低汇率,提升日本产品的竞争力,稀释债务来避免企业破产。但日本却恰恰是在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和民众失业后才放水降息的,可以说时间点晚了。在企业还没倒闭,产业没有转移出去的时候,降息可以让企业活下来,但等大家已经把产业链转移走了,你再降息,老百姓和企业只能拿着钱到外国投资,或是炒股炒房子了。

所以日本86年到87年的5次降息,效果并不好。而日本政府一看不管用,以为是力度不够,又来了个大杀招,出台了6万亿的刺激计划,大量基建项目纷纷上马,想用这种办法重新拉动GDP。另一边,汽车、半导体产业遭到韩国挤压,各大公司就拿着政府的廉价贷款,炒股炒汇去了。

▲80年代,日本繁忙的证券交易所

结果呢,炒汇赚的钱比主业还多,东京大大小小的公司都组建了专门炒股的“技术部”,甚至连日本的家庭主妇都开始了炒股竞赛。那时候的证券公司人满为患,买到新股的人欢天喜地,请客吃饭,没买到的人伤心欲绝,偷偷抹泪。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东京“尾上神婆”事件,最能反映日本泡沫经济时代集体疯癫的众生相,比马老师可火多了。

结果呢,日本经济从此脱实向虚,整个社会纸醉金迷,什么吃金箔冰激凌,金箔寿司,都是那时候兴起的,出国购物更是挥金如土,和前些年四处扫货的中国大妈一模一样。

那会的日本人,把纽约、旧金山的港口、大楼和滨海酒店全都买了,甚至连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帝国大厦都收入囊中。像高尔夫这种原来只有上流社会才玩得起的运动,普通百姓纷纷尝鲜,迅速普及。而那些原来的上流社会,看到屁民都来打高尔夫了,就纷纷买黄金球杆来凡尔塞。当时日本滑雪的人数也很多,每年滑雪超过了3亿人次,相当于日本全国每人每年都滑了三次。而为了凸显自己有钱,又纷纷选择夏天滑雪,因为夏天滑雪贵嘛,这就让日本夏天滑雪的人数反而比冬天还多。

▲当时日本杂志推荐的圣诞节礼物指南

日本那时候毕业的大学生,根本就不着急找工作,还在学校里就被预付半年多的工资,而那些企业还生怕这些学生改主意,去了别的公司,拉着他们旅游变相绑住他们,这就让人力成本又被拉高,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的转移,产业空心化了。

这一通操作猛如虎,让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泡沫越吹越大,80年代最高峰,日本人均GDP一度曾达到美国的150%,总量达到美国的70%。但这种虚高的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就像是一辆高速开向悬崖的汽车,终有一天总会掉下去。

那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就出台政策,平缓过度,用较长时间消化,要么就直接刺破,早死早超生,早点开启下一个经济周期。而日本政府显然选择的是后者,是因为中韩根本没给日本机会。

原来,日本其实已经预见到了中韩制造业的崛起,这样就会进一步挤压日本仅存的制造业,如果不趁着底子还在,发展科技,到时候就既没有成本和产品优势,也会失去科技优势。所以日本没有时间拖延,只能迅速将资金引导到科技研发上,而另一方面,日本其实也是押宝自己的科技进步,用科技带来的高利润,高附加值,弥补刺破泡沫带来的损失。那现实是日本部分赌赢了,日本的确占据了芯片、面板等高科技制造业的上游产业,维持住了自己发达国家的基础,福利依旧是发达国家里较高的,要不是他布局的氢能源产业,被中美的新能源摁住,这刺破泡沫的后果还真不好说呢。

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让整整一代人都背上了沉重负债,突然爆掉的泡沫让日本股市瞬间蒸发一半。大量企业负债倒闭,房价崩盘,信用体系崩塌,股价暴跌了10多年才稳定。大量民众失业,街头挤满了无业游民,没倒闭的企业又走上了大量雇佣临时工的老路,工资福利减少,又让老百姓没钱消费,可以说是恶性循环了。

这时在外部,日本曾经赚钱的汽车,芯片和屏幕都受到了中韩的挤压,市场进一步缩小,再加上美国在高端产业的收割,日本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了。原来被大公司疯抢的大学生,现在毕业即失业,而大量失业青年又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犯罪率和自杀率大幅上升,另一边,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纷纷挤“体制内”,公务员考试疯狂内卷,平均录用率接近1:20。剩下的,要么没工作在家当肥宅,要么就只能干临时工了。

可以说日本的肥宅现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被动选择,他的背后根源是日本放缓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年轻人一看奋斗没前景,当然选择躺平,当然,日本的高福利也让他们有躺平的底气。总之呢,他们不奋斗,不买房,不炒股,不结婚,不生娃,这又带来了人口危机和内需不足,安倍的印钱大法怎么都不管用,日本不仅失去了主导东亚经济的能力,国运也在走下坡路。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既是中国的鞭子,也是中国的镜子,他的历史和现实,他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参考,也是一种警示。

1 阅读:11

凝荷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