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我国出生人口急速下滑,另一方面却是应届生屡创新高,人口断代之下的结构性矛盾,将对我国就业市场构成重大挑战。
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年的高考从6月7日开始,在新高考变革后,全国多数地区考试期为2-3天,北京等少数地方将持续4天时间。
每年都会有高考,但今年的高考和往年相比,又有所不同。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这也是连续六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000万人,创下新记录。
其中,高考复读生人数达到413万人,约占三分之一,考生数量的增加,以及优质大学录取人数的固定,也让很多人担心竞争加剧化,高考也开始“卷”起来了。
高考越卷,意味着就业压力越大,尤其是叠加消费恢复低迷之际。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就职后不久发表的演说中曾讲道,“现在的孩子成年时,将是历史上第一个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父辈的世代”。
现在这句话也完全可以用在考生身上,“等到这批考生进入大学毕业后,可能将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就业严峻时代。”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校持续扩大招生,最近两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考录取率约在90%上下,相当于绝大多数考生都有机会上大学,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学历贬值更为普遍性。
除了学历贬值,大学之间的分化也愈加明显。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本科的计划招录人数只有450万人,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考生,只能读专科,而不是读本科。
另外根据澎拜新闻去年梳理的数据,全国范围内,能进入一本的大约只有10%,而985工程所列的39所“高水平”大学的录取率则只有2%左右,清华北大则是万分之5左右,这是真正的万中无一。
除此之外,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各省和直辖市的录取率也差异巨大。以2023年为例,本科录取率最高的省份依次是上海(79%)、北京(77%)、海南(67%)、天津(66%)。
反过来,高考人数最多的河南本科录取率仅有47%,全国各地本科录取率低于40%的省份有七个,贵州、广东、新疆、江西、湖南、广西和四川,其中四川最低,本科录取率仅有30%。
考大学,尤其是考上本科或985/211大学,在今天来看,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反而更难。
更重要的是,十年寒窗苦读的意义在今天也有一种被重构趋势,那就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这是学历贬值最大的问题。
考大学为什么很重要?
原因是因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尤其是蓝领和白领之间,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之间的收入差异巨大,这是很多父母渴望孩子通过读大学出人头地的本质原因。
即改变自身命运,摆脱体力劳动的束缚,获得更高的收入。
但随着我国本科学历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就业市场的天平开始倾斜。
具体体现在,十年前找工作,尤其是本科学历的人找工作,只要你足够优秀,互联网大公司几乎是随便进的,年薪十万以上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努努力,还是可以较为轻松地达到。
但今天不同了,首先就是就业机会开始减少,尤其是好的就业机会。
2021年的“双减”,直接抹去了一个可以提供上千万就业岗位的行业;这几年房地产、互联网行业都不好过,背后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停滞、地产贬值,影响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同时也是另一个人的就业;当所有人开始消费降级、理性消费的时候,这不仅仅意味着人们的收入开始下降,还意味着这个社会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开始下降。
但与此同时,我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却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这个时候学历贬值就成为了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对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人来说,要接受这一点并不容易。
如果一个人没有念过大学,或许可以心安理得去打螺丝、送外卖,但一个人如果念过大学,那么体力工作对他而言,就是心里过不去的坎。
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我们的就业市场却还在迅猛增长,每年应届生都创新高,这也会导致我们的就业越来越卷。
而真正的麻烦之处或许还在于,过去我们说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节点,是普通家庭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渠道,但如果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愈发困难,随着人们对高考开始绝望,那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不稳定的因素和风险,都会急剧升高,稍微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高考开始没有希望,对寒门群体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经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一旦后退,背后就是数十亿中低收入群体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的社会情绪是非常可怕的。
青年就业如果得不到保障,年轻人就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从数据来看,我国青年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高点;青年失业率14.9%,这是最新数据,且该数据还运用了新的统计方法,不再包括在校学生,而北大的学者张丹丹还曾发文指出,去年3月我国青年失业率最大值为46.5%。
一方面是青年失业率处于历史高点,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涌入就业市场。
2000年时,我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0万,但是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158万人,考虑到国内父母的鸡娃程度,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如今培养一个大学生可以说是极为不易,这也导致,如果付出了几十万学费,却换来孩子毕业即失业,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也考验着人们对教育体系乃至就业市场的信心。
张锡峰可以说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高考前夕,凤凰传媒采访了这位衡水中学曾经的明星学员。张锡峰曾以一次慷慨激昂的励志演讲为人们所知,可谓是年少成名意气风发前途无量。
三年前,张锡峰以674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浙大计算机系,可以说他是普通人鱼跃龙门的代表性人物,没有之一。
可在这次采访中,仅仅过去三年时间,张锡峰却被打回现实,不仅没有曾经的慷慨激昂,甚至就连基本的工作都没有得到保障。
在凤凰传媒对张锡峰的采访中,张锡峰不仅直言后悔,不想做码农,过996的生活,甚至连一个实习的机会,都找不到。
这段视频如果让一个高考学子看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种世界观绷不住,坍塌的感觉。
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最容易被人诟病的一点,像张锡峰这样的人又何止百万,在高考之前对人生充满希望,认为高考大于一切,并决定自己的人生起点高低。
但他们太缺乏对这个真实世界的了解,不管是我们的社会新闻报道,还是真实的就业市场,这些常年读书的学子们,几乎都不了解。
对真实的世界缺乏认知,就会带来认知上的失调,从而形成错误的期望和不切实际的信心。
张锡峰式的悲剧,不过是时代的缩影,或者说一粒尘埃。
今年4月份智联招聘曾发布过一份《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其中显示今年应届研究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33%,较去年下跌了17个百分点。
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坍塌速度,以前是寒窗苦读十年,现在哪怕是苦读二十年,出来可能仍然是脱不下长衫找不到工作的孔己已。
说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的是毫不为过。
引入市场经济四十多年,我们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解决了数十亿人的就业问题,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个社会才愈发安定繁荣,朝着高速增长的步伐前进。
消费和工作,就是电池的正负两极,缺一不可;人们因为有了工作,才会有消费的可能性,社会更多消费,企业才会愿意雇佣更多的员工,新增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才不会那么卷,企业才会有动力去提高福利待遇薪酬,争取到更优秀的员工来为企业效力。
但今天,我们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吊诡,人力资本再度变得和二十年前一样“廉价”,但二十年前至少本科学历还是稀缺货,但今天应届研究生的就业率也不过33%。
背后的本质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在于我们的市场化进程,这个进程一旦停滞或后退,消费信心不足、影响企业缩减产能、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内卷、学历贬值就都会同步发生。
现在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稳就业、稳增长,为什么要稳呢?因为就业和增长有不稳的倾向,我们才需要增长和就业稳定下来。
但很多时候,宏观经济的表现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的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西方化的进程,今天很多人嘴里扣帽子拿来就用,但殊不知我们的一切东西,尤其是最本质、最根源的,都是西方化进程,过去古人讲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今天我们干脆连这个也不讲了,一提到西方化进程,就扣帽子,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西方化的进程一旦倒退,对我们的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从引入市场经济开始,我们就打开国门迎接开放,这个开放当然是对标欧美发达国家,不可能对标那些贫穷落后未开化的国家。
这本身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做法,但社会演变到今天,普通人满打满算不过吃了二十年饱饭,我们就应该飘了吗?就不应该继续学习了吗?
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但到了一些人的思维认知里就变成了媚外,就变成了崇洋,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要科技干嘛,所有跟西方有关的一切干脆都扔掉,回到三百年前的生活不更好?
由奢入俭难,今天的年轻学子们习惯了过去关于经济的宏大叙事,听惯了经济飞速增长,新增就业岗位连年创新高,房价永远上涨的论调,乐观是好事情,但过于乐观,只会带来认知失调的非理性情绪。
坦白讲,我们今天的就业、经济增长的速度,都是我们这四十多年引入市场经济以来最困难的时刻,继而我们的消费、外部环境皆是如此,这个时候就业难是正常的市场环境。
当然,除此之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我们的文化、思想,可能也是这几十年来又一个“排外”的高峰期,经济上的问题不仅仅要归因到经济上,有时候还更应该归因到其他方面。
经济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业也是一样,引入市场经济到今天,14亿人口的吃喝拉撒和对未来更好的期望,都容不得我们有一步后退。
退一步,即是万丈深渊。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