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杂记(7)·从心所欲与不逾矩(下)

叶青谈情感 2024-05-29 15:54:50

访美杂记(7)·从心所欲与不逾矩(下)

美国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冷冰冰地僵硬地贯彻执行“规约”的,他们会以相当的宽容度和包容心引导甚至“等待”孩子成长。他们十分注意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和方式贯彻正确价值观。

家庭也好,学校也好,对“异类”孩子的宽容度很高。美国也有与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相类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每个星期四举行。有个孩子就曾经非常离经叛道地在奏国歌升国旗、大家都手捂胸口唱国歌的时候,独自一人突然转身背对国旗。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对他的行为上纲上线,群起批评,而是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跟踪疏导,帮助他调理情绪,拓展认识,改变态度。

美国的许多学校也是有校服的,有些学校要求比较宽松,学生穿或不穿,比较自由;有些学校则要求严格,每日必穿。但即使后者,也会充分考虑学生的诉求。学校会与学生协商,达成共识,在每日必穿的前提下,一周或十天设立一个“睡袍日”——即这一天学生可以自由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仍在不允许之列),哪怕睡袍亦可。这一天学生通过奇装异服的自由穿着充分宣泄对规范校服的不满,但过了此日,他们还是会规规矩矩服从校规。

美国的学校,尤其是小学,对学生也有相当多的正面行为的激励方式。除了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时,有类似我们的“国旗下讲话”的集体教育,每个班级的老师还各有高招。比如对主动帮助了他人或主动为集体做了事情的同学,发给他一张小卡片,小卡片累计到一定数量,学生可到学校办公室领取奖品或给予更高荣誉加以激励(这使我想起我们的“小红花”)。

美国的大学招生,我们国内几乎已经众所周知,是不“唯分数论”的,更不是“一考定终身”的,他们基本上不会只以考试成绩评判一个学生,而更看重学生高中阶段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展现,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的表现(当然,前提是学生提供的数据和活动都是真实可信的;事实上,他们也基本上没有人敢于在申请学校时,提供虚假信息)。这也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在国民道德和责任义务方面形成自觉的习惯。

对违规的学生,他们比较少采取当众批评的方式,每所学校都有相当数量的心理辅导老师,他们专门负责主动干预和疏导那些有心理或行为偏差迹象的学生。同时,他们更加注意强化家庭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孩子出现迟到旷课和不认真学习等情况时,学校一般都会及时联系、约谈家长,共同探究孩子的问题,商量解决办法。对配合不佳,孩子屡犯条规的家长,学校会通知警方,警察约谈,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孩子数次无故迟到,就收到法院的罚款通知。

所以,如果随便走进一所美国的高中,你的确会以为美国的学生完全自由,无拘无束。他们的课桌形状五花八门,圆形的,椭圆形的,梅花形的,长方形的,玉玦形的……学生上课形态各异,圆形围坐的、半圆围坐的,梅花形围坐的;小组对坐的,小组背坐的,小组平行的;一些特殊课程,比如音乐美术课,还有或站或坐,或坐地上或坐桌上,暂时没有课的学生,就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席地倚墙而坐,有的舒展地伸长两腿看书,有的屈膝为“桌”写作业,有的低声聊天……应有尽有,“不应有的(男女生拥抱聊天)”也有。

他们教室内和走廊的墙壁上一般都张贴着学生们的各种作业涂鸦或者活动海报、自我介绍等等,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充满个性。

但是他们的课堂上下听不到喧闹,校园各处墙壁和地面看不到任何污渍。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学校还是街上,我没有看到任何“不得……”的警告或“做……好学生(公民)”劝善的标语口号。他们从小的道德礼仪教育把良好的行为准则内化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日常习惯之中。他们在完全自觉自由的状态下为他人构建、也充分享受这种他们称其为“安全安定”的环境,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得到别人负责任的言行带来的尊重。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通过这些不一定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个社会人,美国人从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就为了自己的自由(“从心所欲”)而学习和服从道德礼仪法律规范(“不逾矩”);或者说,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就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实现了人生的最大自由——“从心所欲”。

我想,这是我们这个特别喜欢用许多大张旗鼓的形式强调“共性教育”的国度可以好好探讨一下的问题:如何用最真诚、朴实的形式,在最大限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前提下,实现我们共性的主张,从而真正达到建设一个人人平等快乐、互相尊重友善的和谐社会的目的?

0 阅读:0

叶青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