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是高于西方哲学的存在,从「文字」角度的再剖析

宇程 2024-03-05 09:11:28

在之前的文章中,心智玩家从人的「认识结构」,对「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剖析。

「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不能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另外的一个范畴。

在这一篇文章中,心智玩家将从「文字、语言」的角度,来再剖析「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

所有的「西方哲学」,不管是广义的断言式的早期古希腊哲学,还是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哲学」。

只要是在「西方哲学」范畴内的,都是可以用「文字、语言」表达的。

有所不同的是,早期古希腊哲学那些断言,缺乏概念的逻辑论证,而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却有着严密的概念的逻辑论证。

不能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都不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

「西方哲学」用「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就是「文字、语言」本身的意思,「所言」即「所指」。

「西方哲学」的这种特点,用到「中国传统文化」身上就完全不成立。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核心部分,存在着一个「所言」非「所指」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当汉字发展到「常规字义」的时候,古代先贤只是借用当时「文字、语言」来表示他想表达的内涵。

但是,所用的「文字、语言」的意思,又不直接等同于他想要表达的内涵。

这就是《庄子•齐物论》中说的「指」与「非指」的问题: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而且在另一部经典中,也大量存在着「A,非A,非非A,假名A,是A」的句式。

这种句式与「指与非指」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借助现有的「文字、语言」去表达另外一种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破解之路,就在于,要搞明白经典中「文字」的「指之非指」。

因此,用「西方哲学」的概念、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会完全陷入「文字的固有涵义」,那么,永远都不可能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

所以,单纯从文字的角度,来认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完全是两回事,一点可比性都没有。

要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从根本上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而不能用「西方哲学」的框框来框「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两种文字体系:

最早的「源头甲骨文」字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常规字义。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古本•大学》都是用非常规字义的「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的。

详细内容,请看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老子真经》以及《向孔子学功夫》。

0 阅读:0

宇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