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仁心仁术,表现在高尚的医德。我国的中医伦理学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因此人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救人性命是医者本分,但正因医术与最宝贵的生命相连,所以从古至今都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抱有高度的仁爱精神。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以治病救人为目的,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历代著名医学家,都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比如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
《本草纲目·序》中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解释为:医者,首先要有仁爱之心,对患者要有关怀之情。医者用仁爱之术来体现他的仁爱之德,又用他的仁爱之德救助患者,则可将仁爱之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修养成仁爱之术,是德与术的相通。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有仁爱之德,只有仁爱之德,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其实,这些说的就是要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才能行医治病。而古人要求的高尚的伦理道德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学医者需通儒书;学儒者要明医理,则要读中医经典,方能得其要妙。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为仁术,必具仁心。“仁”是儒家核心教义之一,《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的核心。“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聪明理答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南齐《褚民遗书》)《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明朝王绍隆《医灯续焰》卷二十《医范》 引陆宣公之言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序》中言:“岂止一方书而已乎?方之出,乃吾仁心之发见者也。” “医乃仁术”是中医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其治未病,治小病的思想。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注意养生保健,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治小病,就是疾病初起,就立即干预。比如刚刚伤风感冒,打喷嚏流鼻涕,用点生姜、红枣、葱白之类煮水喝,发汗解表,一次就把风寒感冒治好了。就不会任其风寒之邪入里,变成气管炎、肺炎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治未病可以少生病或者不生病,治小病可以阻断疾病继续向重病发展。
治未病和治小病,花钱少,痛苦少,效果好,省力、省时、省事、省钱。
西医看病是小病喊你不去管,拖成大病再去治。比如女人查出一个子宫肌瘤0.3厘米,中医马上让你吃桂枝茯苓丸之类,去掉子宫肌瘤的生存因素,把子宫肌瘤化掉,就不会继续长大,或者再生。
西医查出子宫肌瘤0.3厘米,就会给你说:这么小的子宫肌瘤,无所谓,没关系,只需一年半载定期做B超检查即可。等到子宫肌瘤大到引起崩漏,出血不止,或者腹痛难忍的时候,医生就会给你手术。把子宫肌瘤切掉的同时,还把子宫一起给你切了。至于子宫切掉以后出现的各种后遗症,患者自己承担。比如阴道壁膨出、大小便失禁、长期小腹坠痛、脏腑下垂、骨质疏松、脊柱变形移位、肠子从阴道掉出来等等。
中医是仁心仁术,在于其善用人体自带的内药库——经络和穴位来治病。
经络和穴位是人体自带的内药库,无论是用点穴笔点穴,还是针灸,可以治病救人,疗效确切。西方国家到现在都不相信人体有经络和穴位。因为他们是解剖学,是在尸体上解剖,经络只在活人身上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