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生晓梦迷蝴蝶,浅谈庄子和他的逍遥精神

枢密御史 2023-02-09 17:47:44

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是蒙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所处的时代与梁惠王、齐宣王相同。

当时,楚威王听说庄子才高过人,欲重金请他任楚国宰相,庄子辞而不受。

春秋战国,混战不休,家破国丧的悲剧时有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许多饱读经纶的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希望平息战乱,救民于水火,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便产生了。

庄子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认为战乱根源在人们对权力名誉、财富权力的追求,受到老子的影响,他的思想主张与当时主流的儒墨法家有很大不同。

战国时期,诸侯四起,为掠夺城池和土地,称霸一方,便四处寻贤觅能,这就为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了条件,形成一个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得百家诸子能够尽情施展才能。

加之经济图强、科技进步,于是士阶层不从事工商农业而转向专门的学术思想研究成为可能。

各个诸侯水火不容,需求不一,又给各家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他们无需附庸,常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一、“漆园傲吏”庄子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认为功名利禄是人的精神枷锁而不愿为官,一生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他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名作,运用极丰富的寓言和想象,将幽微隐约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语言生动灵活,妙不可言。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后人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路,时至今日,哲学界和文学界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仍是如火如荼。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产生在凄楚的现实背景下,现实的悲戚,时局的动荡都使庄子想追求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希望通过追求真我,达到“逍遥”。

《逍遥游》猛烈抨击世俗偏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引导人们走出固步自封的狭隘心态,以免在繁华世界、平庸忙碌中迷失自我。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逍遥游》中体现的思想都对扩展人们的心灵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逍遥”释义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常用到“逍遥”,如《诗经·清人》中,“河上乎逍遥”,写清邑的军队驻守消地,战马四处奔跑,兵士手持着矛戟闲逛逍遥。

《楚辞》中,“聊逍遥兮容与” ,描写的是时光美好不可多得,姑且自在徘徊,逍遥游逛。

从中可以看出,在描写现实的语境中,“逍遥”与彷徨、徘徊含义相近;

描写人时又常与某种情感状态关联,如《清人》中的“逍遥”暗含战败者的忧伤,《楚辞》中又有失意无奈之意。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提到逍遥二字常有轻松悠然、超脱世外之感,与《诗经》、《楚辞》中出现的逍遥字义并不相符。

“游”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理解,“逍遥游”是一个具有双重内涵的思想结构。

庄子认为,人的肉体与天地间万物一样,“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凡是有相貌、声音、颜色的,都是物,物和物不会相差很远。

如“庄周梦蝶”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写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觉十分逼真,醒来后陷入迷茫,不知是庄周化蝶或是蝶化庄周。

通过庄周与蝴蝶互化,两者难以分辨,说明人的精神能够与肉体相互分离,并与道通。

《庄子》中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公文轩见到右师,看到他仅有一只脚非常惊讶,问他是天生如此还是人为?

公文轩回答说天生即是单足,人的形貌上天赋予,所以是天生而非人为。

庄子由此得知,人们只要认识到形貌身体源于上天,并非人力所致,如此就不会受到外在的困扰,获得内心的自由坦然。

因此,庄子十分注重精神自由,认为只要不受肉体外在束缚限制,即使外形残缺,精神世界也不会受到影响。

他认为整个世界充满矛盾,这些矛盾有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如腴臞美丑、功名利禄等,这些矛盾束缚着人们,是追求精神自由之路上的阻碍。

庄子认为想要获得自由的成长条件,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解决矛盾,挣脱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精神自由的境界,获得全身心的解放。

三、超越功利的境界

庄子生活困苦,编织贩卖草鞋勉强维持生活,宋国曹商见到庄子,“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黃馘”。

庄子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穷困潦倒到自己编草鞋,颈项干瘪面黄肌瘦。

但即使生活困窘至此,庄子也从未向功名利禄低头,清高一世。楚王曾经想邀请庄子到楚国做宰相,庄子推辞说:

“黄金千两是一份大礼,宰相地位尊贵,但是你见过祭祀用的牛吗?养育多年,祭祀时还要精心装饰。这时候这头牛想变成猪,摆脱被杀的命运已经不可能了。

你们速速离开,不要拿功名利禄沾污我。我宁肯在穷困游戏中自得其乐,也不愿被名利束缚。

这辈子都不会做官,这样就不会受约束,可以实现我的梦想。”

面对楚王的极力邀请,庄子以牺牛举例,祭祀用的牛养他就注定他被杀的命运,即使文采装饰,最终仍逃不过死劫。

在他眼中,缭乱的功名金钱也是如此,不仅无用反会束缚人性,若受羁绊则庸碌一生,再无自由。

在《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至高境界的人能够忘掉自己,神化境界能忘却功利,达到圣人境界可以忘记名誉。

可以看出,庄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超脱功利、自由逍遥的境界,不惧穷困,不畏权贵,不求功名,耿介清高。

四、追求精神的自由

从《庄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庄子不愿折腰功名,更不愿在官场的勾心斗角中“沾污”自己,他只想在平凡清贫的生活中摒弃烦恼,抛开外物,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自由”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齐物论》等名作中都体现着庄子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以“道”看待世界万物,想摆脱世间的一切束缚,这些束缚着人们的东西除却外物,还有人们的思想,生活中的顾虑。

在庄子看来,儒家倡导的礼仪行为、道德规范都是在给人们的精神带上枷锁,是阻碍人们到达自由境界的矛盾。

从常理出发,生活中许多事人们原会本性而为。

但由于仁义道德的存在,使人们不得不思虑如何合乎仪礼、如何顺应道德,如此所成的行为便不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主见。

春秋战国,在儒家礼乐制度被大力倡导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无论是为了顺应大流还是真正认同儒家之学,或是担心名誉受损,都会产生思想包袱。

人们总会以周围人的反应来认识自己,多数人认为对就认同,如果别人都认为自己是错的,就要改过。

人们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名誉礼节,精神就无法无拘无束,天性得不到释放,甚至可能因束缚太过走上错误的道路。

“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踶跂好知,争归于利始,不可止也。”

用礼乐限制天下百姓,用虚无缥缈的仁义安慰百姓心灵,人们就会不遗余力寻求智巧,争先恐后竞逐私利,再不能终止。

儒家的制度成为标准,会让人们产生精神负担,自由便会受到禁锢。庄子追求的是忘却是非标准,顺应自然,依本性而为,从而发挥人性的自由。

因此,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境界上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是挣脱道德仪礼的枷锁,是天性、思想的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社会黑暗,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条件都束缚着人们寻求自由,加上功名利禄的诱惑,许多人为求名求利劳碌一生,无所作为。

庄子的自由观希望人们能在纷扰世界中维持自我,不为功名所限,不受利禄所拘,释放天性,顺其自然,最终达到自由之境。

结语:

当今社会,相比古代外物的诱惑更多,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常会在忙碌中忘记自我,甚至从未想过精神层面的自由,其实是非常可悲的。

庄子的自由观从古至今都会给人启示,认真思考后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益的,能够帮助我们更自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或不幸。

0 阅读:7

枢密御史

简介:自己最爱的不一定最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