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一本为秦统一天下而写的书

枢密御史 2023-02-09 18:09:39

历史上“一字千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但其背后之人、之物却鲜有人知晓,一字千金的始作俑者是吕不韦,而针对的对象则是他的大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吕不韦中后期让麾下的门客编纂的一部大著作,以道家思想为核心、集诸子百家之学问为一体的重要典籍。

吕不韦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秦国统一天下后万民的思想,可惜因嫪毐之变使得秦始皇对吕不韦心生怨恨,他摒弃了《吕氏春秋》选择继续坚持法家思想。

不过,《吕氏春秋》虽然被秦始皇否定了,但是它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却没有丝毫的贬值,甚至于对后世的君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一、肯定君王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严格来说,《吕氏春秋》并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而是一本君王之书。在《吕氏春秋》中有君主和民众两种要素,而《秋纪》、《顺民》两个单元,又把君王、民众之间的关系道清言明。

《吕氏春秋》第一点肯定的就是君王是必须要存在的,没有君王的存在社会就难以发展、难以进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就会丧失,如此情况下战乱便会频频出现以至于民不聊生。

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如果一个族群内没有领袖亦或者说是君王,那么族群就会形成以武力的高低来评判事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都会变得好勇斗狠,和平永远不会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便处于这类状态,匈奴人之前以部落作为区分缺少一个统一的领袖,以至于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相互残杀,被中原人称为野蛮部落。

早期的中原文明为何会把周边的政权称之为“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从“戎狄”和“蛮夷”的偏旁和部首就可以看出,在中原文明的眼中他们是未开化之人,未开化的首要因素就是缺少一个强大的领袖。

除此之外,《吕氏春秋》中还举出了远古时期蚩尤的例子“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意思就是说蚩尤还没有出现时,九黎族是一个以蛮力而著称的部落。

然而,自从蚩尤出现后九黎族在他的领导下一步步壮大,最终成为了可以和黄帝、炎帝一较高下的族群,可见君王对一个族群有多么重要。

针对这样的事情《吕氏春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这句话直接阐明了设天子、立君王的观点。

每一个时代都存在战争,因为战争是源于人类血脉深处的一种天性,战争虽然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若是不加以节制就会不利于人类的发展,甚至于出现亡国灭种的危险。

那么如何选出一位君王呢?答案就是让战争中的胜利者来担任,如此才能够规范社会秩序、天下制度。当然,《吕氏春秋》中也阐述了君王对天下臣民的责任,亦或者说成为君王的另一个标准。

武力战胜弱者仅仅只是君王的标准之一,第二个标准就是爱戴自己的民众、得到民众的,臣民被动接受胜利者为王是不长久的,简单来说就是得民心者才有资格成为君王。

无论是君王还是天子都应该履行好治理天下、社会的责任,如此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而唯有得到民众支持的君王才能够走向强大,否则的话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吕氏春秋》中还强调了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没有一个更强大的君王天下便会动荡不安,也就是说战国七雄需要一个强大的人来统一天下,重新制定社会中的秩序。

由此不难发现,《吕氏春秋》出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秦国统一天下做思想铺垫,削弱东方六国老百姓对本国的执念,塑造秦国灭六国的合理性、六国之灭是因为君王失职,以利于秦国未来能够更好地管理天下。

二、秦朝取得天下是天命所归

自周朝建立以来,中原王朝便形成了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周天子即是天下百姓的君王,也是民心所向的正统君王,800年来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可是,《吕氏春秋》却直接推翻了这样一个理论,书中多次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周天子没有尽到天子应该尽的责任,所以他被取取代也是合理的。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吕氏春秋》还结合历史现实给出了一个具体例子:“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桀因为无道才会被商汤讨伐,商汤讨伐成功之后天下才又归于太平,迎来了几百年的稳定与和平,所以商汤的做法是正确的也是正义的。

推而广之,虽然周天子不像夏桀那样暴虐统治,但是他却没有尽到做天子的责任,也没有维护天下的安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君王理所应当被推翻。

《吕氏春秋》所说的这一件事情人尽皆知,自春秋战国以来周天子的势力无限衰弱,很难限制诸侯列国之间的称霸战争,战国末期周天子几乎成为了一种摆设,唯有取而代之才能让天下重新归于太平。

如何来用《吕氏春秋》中的天子理论理解这一层意思呢?其一天子的能力首先要强于众人,可战国中后期周天子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秦赵韩三国皆威胁过周天子,这样的政权已经没有了任何用处。

其二天下大乱时周天子却没有履行君王的责任,意思就是说早已失去了民心,天下也就进入了“无天子”的时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新的天子来取代周朝治理天下,很显然又是为秦国取代周朝做铺垫。

《吕氏春秋》称“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乱世中唯有新的天子出现才能够实现统一,才能够让民众的苦难有地方去申诉,结合荀子的言论“非至强莫之能任”,而秦国则是战国后期的至强者。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已经几百年之久,而这种情况就是天子失职造成的东路那,想要实现天下安定就必须实现统一,想要实现统一就必须迎来一位新的天子。

“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这是《吕氏春秋》提出的王者特征,即我们常说的王者无敌,有敌的人则不再具备王者的特征,也就是说有足够震慑任何一个人、一个国的实力。

另外,《吕氏春秋》还有一个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观点,那就是 “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意思就是强大的人未必可以成为王,但能成为王的人必须要强大,这就和“努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要努力是”一个道理。

三、总结

综合《吕氏春秋》一书来看,它想要传达的观念似乎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天下大势即将发生变化,周天子已经成为了过去,新的君王将会接替周朝治理天下,如此天下才能迎来安定与和谐。

按照《吕氏春秋》对“王”的定义,以及战国后期各大诸侯的势力分析,无疑秦国是七雄之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最具有成为下一任天子的优势。

总的来说,秦国可以以强大的武力消灭东周、西周和其余六国进而达到一统天下,可若是不能够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不能够做到尽收天下人之心,这样的秦国依然不能称之为“秦朝”,亦或者说秦朝的王依然不是天子。

《吕氏春秋》的出现一是为秦国征伐天下找到一个立足点与合理性,二就是为了统一天下人的思想接受秦国继承天下的事实,如此才能够维护秦朝的一统和延续。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消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天下,可是为何仅仅只存在了短短15年的时间就覆灭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天下人还没有从《周礼》的思想中走出来,没有接受秦朝取代周朝、消灭六国的事实。

很多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种暴虐的举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焚书坑儒的目的也是为了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唯有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做到统一天下。

汉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也是以儒家为工具进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言论。

因此,《吕氏春秋》不单单是一本简简单单的历史书,它更是一本为了完成秦国统一霸业而出现的书,当然也是后来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0 阅读:5

枢密御史

简介:自己最爱的不一定最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