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八王之乱”深度解析

史实记录彬彬 2024-08-09 18:18:43

今天来写一段非常混乱的历史——西晋的“八王之乱”。

其实,网上关于“八王之乱”的文章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但大多是“超级简化版”,千八百个字就忽悠过去了,真正全景式展现这段历史的文章很少。

究其原因,一是涉及的人物太多,且很多人名高度相似,极易混淆;

二是各方阵营林立,立场变幻莫测,线索很乱;

三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普遍缺乏耐性,阅读专注力下降,导致网络文章尽可能求短、求简,生怕读者没看完就划走。

但熟悉笔者的朋友都知道,我这人向来以啰嗦著称,一篇文章不写个一、两万字,总觉得不过瘾。

所以,今天就来啰嗦一下“八王之乱”这段历史,追求的就四个字——“纤毫毕现”。

一、写在前面的废话

很多人一说到“八王之乱”,就一个劲地说“残忍、黑暗、狗咬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说残忍、黑暗、狗咬狗,我都完全同意。所以,我写这段历史,绝不是为了赞美它、歌颂它,这一点务必提前声明,以防喷子和杠精的谴责。

但“八王之乱”绝不是“历史的垃圾时间”,它拉开了“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以及此后三百年中国南北纷争的序幕,几乎和“三分归晋”、“淝水之战”、“隋灭陈朝”这样的历史大事件同等重要。

而且它还很有“营养”,很值得研究。

比如它为什么会发生?有没有机会被制止?是什么因素导致它愈演愈烈,最终玉石俱焚、万劫不复?

又比如它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权力倾轧、宫廷政变的手段伎俩,堪称政治斗争的“百科全书”。

最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那些大人物和小人物们的各种人生抉择,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和警示意义?这才是本文的重点。

顺便说个题外话——该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有些人看待历史人物,总喜欢站在上帝视角,比如你写赫连勃勃,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刘裕比他强!”

你写拓跋珪,他又说:“慕容垂可以吊打他!”

你写高欢,他又搬出李世民来对比,说什么“按在地上摩擦”之类的话。

总之,他非要找出一个历史人物,来证明你写的这个人——不值一提。

但我想问一声:“那这些人跟你比呢?”

假如你处在赫连勃勃、拓跋珪、高欢的时代环境,跟他们同样的人生经历,你能不能干得比他们更好?决策比他们更正确?成就比他们更大?

我这样说,大家想必就明白了。

我们看历史人物,一定要用自己去比较,而不是用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其他历史人物比较,那样做毫无意义。

尤其是本文提到的大量历史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人产生:“这人怎么这么蠢?”的感慨。

但这个时候你不妨问一声:“如果换了我,会怎么做?结局会怎样?”

如果你有了令自己满意的答案,读历史就有了收获。

另外,“八王之乱”这个提法,其实也不太严谨,很容易产生误解,让人以为就是八个姓司马的家伙打来打去造成的混乱。

这是因为,《晋书》的作者房玄龄老爷子把这场大乱中闹腾得比较厉害的八个司马宗王合并到了一章,于是后人就将这场大乱称为“八王之乱”。

但这却无意中抹杀了“八王之乱”中另外几个主角的“功劳”。

就让我用这篇文章恢复他们的“名誉”,或者说,恢复他们的“不名誉”吧。

二、第一对矛盾:司马炎VS司马攸

晋武帝司马炎的历史评价一直不高,但那是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顶级君王相比,真正放到中国历史的422个皇帝里,还是可以排到中上游的。

司马炎的一生,前期勤于政事、明辨是非、虚怀若谷、选贤任能,留下了“焚裘示俭”、“围棋定策”等不少佳话,最终平定江南、三分归晋。

不管他是站在谁的肩膀上,这份“统一天下”的桂冠毕竟是实打实属于他的。

至于后期沉湎享乐,懒惰怠政,把东吴两万美女一口气纳入了自己的后宫,搞出了“羊车望幸”之类的荒唐笑话,令我辈后世吃瓜群众口诛笔伐。

但扪心自问,大多也只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有些羡慕的。

有些帝王成功后往往性情大变,不是诛杀功臣,就是刚愎自用,但司马炎这个人秉性却不坏,性格非常温和。

史书称其“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从来不会一言不合就“龙颜震怒”,杀得人头滚滚,诛灭满门。

即使被人指着鼻子批评,也多是一笑了之,虽然拒不改正,但也不会打击报复,算得上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邻家大叔”。

但在他整天乐淘淘的表象下,也有难以言表的忧愁,那就是继承人问题。

众所周知,司马炎几经犹豫,还是立了他那个介于轻度与中度智障之间的傻儿子,为后世贡献了“何不食肉糜”和“青蛙为谁而歌”两大哲学命题的司马衷为太子。

但司马炎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这个苦衷就源于他的亲兄弟兼堂兄弟——司马攸。

为什么有这么奇葩的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老谋子”司马懿有九个儿子,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

这爷三儿也成为晋朝建立后追认的高祖宣皇帝、世宗景皇帝和太祖文皇帝。

当时,由于司马师没儿子,司马懿就亲自指定,把司马昭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

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过继,其中有很深刻的政治意义。

当时司马懿已经发动高平陵之变,垄断了曹魏政权。他虽然没有称帝,但他的儿子称帝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而司马师是司马懿当仁不让的法定继承人,所以,司马攸成为太子也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

由此可见,司马懿对司马攸这个孙子是相当器重的,甚至出征时都要带着这个五、六岁的小孙子。

史书记载,司马攸少年聪慧,稍大后亲近贤才、乐善好施,很有人格魅力。

且博览群书,善写公文,他的文章甚至成为时人竞相模仿的范文,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必读文章,可见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强。

正因为此,司马攸在当时的人望远在哥哥司马炎之上。

齐献王攸,少而岐嶷,及长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死后,淮南爆发毌丘俭、文钦叛乱,司马师抱病出征,被“三国后期第一武力值”文鸯惊得眼珠崩裂,回来后不久就挂了。

这下兄终弟及,合法继承权就落到了司马昭的头上。

与此同时,选谁当世子,就成为困扰司马昭的一道难题。

理论上,他可以立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但这未免令人不服。

众所周知,在司马家族及其军政集团中,司马昭的能力与威望远不如大哥司马师,就连高平陵之变的筹划工作,都是由司马懿和司马师两父子秘密完成,司马昭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

如今司马昭平空捡了这么大的便宜,是不是应该立司马师的儿子为继承人呢?

而且司马攸实际也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只是过继给了大哥而已,终究“肥水不流外人田”,并不吃亏。

但坏就坏在“过继”两个字上。

古代宗法制度极为森严,司马攸在法理上已经是大哥的儿子,将来一旦称帝,就只能追认司马师为帝。

而自己这个“血缘上的老爹、法理上的二叔”就只能靠边站。

君不见,后世明朝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生父生母争一个名分,围绕“继统不继嗣”的辩题,与朝中百官爆发了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最后在左顺门悍然杖杀了十六位大臣,才极为艰难地得偿所愿。

所以,司马昭出于自己身后事的考虑,还是立了“中人之姿”的长子司马炎为世子。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大晋朝,而司马攸就成了比较尴尬的存在。

一方面,由于个人素质确实优秀,从政则政通人和,治军则万众归心,司马攸的人望还在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司马炎也到了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到底是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司马攸这个“血缘上的亲兄弟,法理上的堂兄弟”呢?

尽管司马炎为人宽厚,但人总是自私的。就好比你有一笔巨额存款,你是给儿子还是给弟弟呢?

答案不问自明。

但要立儿子为太子,就只能选择法理上最没有争议的嫡次子司马衷(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轨早夭),因为你既然可以选择别人,为什么不选择众望所归、口碑爆棚的司马攸呢?

所以,司马炎只能捏着鼻子,立司马衷为太子。

也就是说,因为司马攸的存在,司马衷才“幸运”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但这既是司马衷个人的大不幸,也是整个司马家族悲剧的根源。

同时更是“八王之乱”爆发,并连绵不绝、久久不得平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司马攸的故事还没完。

司马炎虽然强行立了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但与司马攸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反而越发尖锐。

尤其是晋灭东吴后,司马炎功高自满,开始加速“腐化堕落”,越来越懒政怠政。

而司马攸依然居安思危、忧心国事,常常痛陈时弊、犯颜直谏。

朝中的有识之士也渐渐围拢到司马攸身边,甚至再次出现“改立司马攸为皇太弟”的呼声。

司马炎虽然不爽,但他性格温和,终究还是隐忍下来。

但自古昏君出佞臣,司马炎身边的两个“马屁精”荀勖(xù)和冯紞(dǎn)却不能忍,整天在司马炎耳边哔哔什么“齐王不去,太子难保”之类的谗言。

司马炎听久了,也觉得是这个理,就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让他回封地齐国(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去。

朝中重臣如张华等听说后强烈反对,认为齐王是国之栋梁,不应离去。

但越是这样众口一词,反而越坚定了司马炎赶走司马攸的决心。

司马攸也知道这是变相发配,郁闷得不行,竟一病不起。

司马炎马上派太医为司马攸看病,司马攸这人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类型,病得死去活来还依旧修饰衣冠,保持仪容,风度举止一如往昔,于是太医都说司马攸没病。

“既然没病,那就赶紧走呗!”司马炎当即派人没命地催司马攸上路。

司马攸无故遭贬,悲愤之情无以复加,最终吐血而死,年仅三十七岁,堪称晋朝“头号大冤种”。

说来也可笑,昔日司马懿没病装有病骗过了曹爽,赢了天下;今日司马攸有病装没病,丢了小命。

你说这爷孙两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不过如果我们是司马炎或司马攸,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司马炎传位给司马衷是迫于无奈,司马攸死于猜忌是命运使然,都是皇权社会的必然结果,换了谁都一样。

三、第二对矛盾:杨骏、杨芷VS贾南风

杨骏,是司马炎第二任皇后杨芷的父亲,也就是司马炎的老丈杆子,更是“八王之乱”两根导火索里的一根。

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叫杨艳,出身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司马衷就是杨艳所生。

杨艳与司马炎感情很好,可惜三十六岁就病死了。

临死前,杨艳担心外人当了皇后,会动摇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就向司马炎推荐了自己叔叔杨骏的女儿杨芷入宫,希望由这个堂妹顶替自己的皇后之位,这样对巩固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有利。

司马炎是个重感情的人,很爽快就答应了。

于是,杨骏一步登天,成为当朝国丈,官至车骑将军。

但杨骏这人心胸狭窄、能力平庸,又特别喜欢揽权弄权,实在是德不配位。

历来德不配位的人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德不配位,只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当更大的官,掌更大的权。

杨骏就有一颗对权力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心。

公元290年,长期在后宫“躬耕不辍”的司马炎终因“操劳过度”倒下了。

毕竟人家最多是“一骑当千”,他却是“以一敌两万”,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司马炎重病之际,杨骏借着国丈的身份在榻前侍候。他一边排斥司马宗王和朝中大臣接近司马炎,一边拼命安插自己的党羽到内宫。

他这样做,莫非是想像他的后世同族宗亲杨坚那样趁机篡权夺位吗?

我估计他应该没有那么宏大的理想,他应该只是想在新旧交替中保住现有的权力地位,并使之更上一层楼而已。

但司马炎毕竟还是有几分真本事的,一次偶然清醒,也许是回光返照,发现身边之人都是杨骏的手下,立时勃然作色,怒道:“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

就命人下诏,召侍中、抚军大将军、太尉、录尚书事、太子太傅、汝南王司马亮入宫。

可杨骏也是贼大胆,居然从传诏之人手中骗来诏书说要看看,然后藏了起来,硬是赖着不还。

司马炎哪里知道老丈杆子这么胆大妄为,强撑病躯还在念念叨叨:“汝南王来了吗?汝南王来了吗?”

可惜,他此时不过是一个深宫中的垂死之人,对一切都已无能为力。

弥留之际,皇后杨芷亲自上阵,在榻前询问司马炎:“老公呀,以后公司是不是就由我阿爸一个人说了算?”

司马炎此时神志已经不清,糊里糊涂点了头,然后结束了他五十四年毁誉参半,但绝对划算的一生。

如此一来,司马衷懵懵懂懂登上了帝位,他的姨妈杨芷则由皇后晋级太后。

而杨骏作为新皇帝法理上的外公,血缘上的叔爷,终于得偿夙愿,成功荣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统摄朝政,总领百官,成为晋朝实际掌权者。

但权力这玩意,没点硬实力还真玩不转。

杨骏权倾天下,独揽朝政,却连续在多项政策举措上栽了跟斗。

比如司马炎驾崩的当年,杨骏就急吼吼地启用了新年号,这是明显违背礼制的做法,世人一片大哗,杨骏被骂得狗血喷头,只好急忙废止,到第二年再启用。

又比如杨骏自知自己威望不高,就对朝中官员广施仁德、加官进爵,几乎雨露均沾、见者有份,其实就是收买人心。

但实际效果却差得出奇,因为人人都升官,就相当于通货膨胀,等于没升,徒然惹得众人嘲笑。

而且杨骏为政严苛琐碎,刚愎自用,与众人都不合群。

骏为政,严碎专愎,中外多恶之。——《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

其实,这也是能力差的表现:

因为沟通能力差,只好一味用严苛去压服人;

因为驾驭能力差、思路不清晰,只好什么事都管,显得琐碎婆妈;

因为不够自信,所以刚愎自用,以傲慢来掩盖心虚;

因为情商低,缺乏人格魅力,所以别人都不待见。

当然,这些能力素质我本人也不具备,好在我不是身居高位,倒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但身居高位的杨骏就不一样了,更要命的是,他有一个宿命中的天敌,也即是“八王之乱”的第二根导火索——贾南风。

贾南风是司马衷的老婆,原本是东宫太子妃,司马衷继位登基,她自然就成了皇后。

贾南风的背景可不是一般的深厚,她的父亲就是怂恿人当街杀死曹魏皇帝曹髦,为晋朝建立立下不世功勋的贾充;

她的爷爷,就是一代名将、曹魏淮南军区司令贾逵;

她母亲的叔叔,就是司马懿的亲密战友,曹魏关陇军区司令郭淮(详见)。

可以说,司马炎之所以捏着鼻子选择贾南风作为太子妃,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她强大的家族背景。

那为什么说是“捏着鼻子”呢?

因为贾南风绝对是历代皇后里最拿不出手的一位。

史书记载,贾南风“丑而短黑”,是标准的“矮矬熊”,而且性情狠毒,极为妒忌。

按说她这副尊容和德性,就算家族再鼎盛,门第再显赫,也很难成为将来要“母仪天下”的太子妃。

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贾南风的母亲郭氏硬是花钱走通了前任皇后杨艳的门路。

杨艳就和贾氏、郭氏的一群亲朋好友对司马炎展开密集轰炸,把个司马炎炸得六神无主,这才勉强答应了这门亲事。

贾南风嫁入东宫后,那是相当的飞扬跋扈、作威作福,曾亲手杀死数名宫人,老实巴交的司马衷对她畏之如虎,怕得要死。

当然,你别看司马衷智力不行,偷腥毕竟是男儿本能,趁贾南风走神的功夫还是勾搭上了一个宫女,就把肚子搞大了。

贾南风察觉后,二话不说抄起一柄手戟就掷向那孕妇,结果导致婴儿流产,还是一名男婴。

司马炎知道后勃然大怒,再怎么说,这小baby也是我司马家的骨肉,你这贱婢竟敢害他性命!就想废掉贾南风的太子妃。

好在贾南风的母亲又走通了现任皇后杨芷的门路,杨芷就出面劝慰司马炎:“贾充有大功于社稷,我们应该善待他的女儿。她现在年纪小,不懂事,所以妒忌任性了些,长大了就不会了。”

司马炎耳根子向来很软,也就悻悻作罢。

杨芷又找到贾南风一顿训诫,警告她以后不可再这么任性,却没有告诉她自己为她求情的事。

结果贾南风以为婆婆嫌弃自己,说不定还在公公面前说了自己坏话,反倒对杨芷切齿痛恨起来。

后数诫厉妃,妃不知后之助己,因以致恨,谓后构之于帝,忿怨弥深。——《晋书·列传·第一章》

这倒跟后世王导、周顗(yǐ)之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帮过别人却从来不说,而有些人明明没帮过别人或者只是一点微末小劳,却总在别人面前大吹特吹。

虽然前者显得高风亮节,但历史告诉我们,后者才是正确的做法,只是要收敛分寸,注意方法场合,不要太过炫耀就是。

如果说贾南风对杨芷的怨恨还属于家务事范畴,那贾南风与杨骏之间就是公权力之争。

贾南风是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权力欲望极强,但如今内外大权尽数被杨骏、杨芷父女把持,自己的老公又没指望,她就只能找其他人帮忙了。

四、第三对矛盾:外戚VS宗王

杨骏父女大权独揽,并不仅仅是贾南风不满,晋朝的宗王们同样不满。

“这江山明明是我们姓司马的,凭什么你姓杨的说了算?”这是司马诸王的共同心声。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晋朝的宗王制度。

晋朝,特指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宗室的朝代,宗室诸王权力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朋友说,西周、西汉初期以及后世的明朝初期也很重视分封,为什么说西晋是最重视的呢?

这是因为这三朝的宗室虽然也在地方上握有实权,但都对中央政权没有过多的参与,宗王既节制地方又盘踞中央的情况极少。

而西晋则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活跃着宗室的身影。

比如前文提到的汝南王司马亮,他先后出任过监豫州诸军事和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也就是说,他曾经担任河南和陕西、甘肃等地最高军政长官。

后来他又回京出任了抚军大将军,掌管京师的冠军、步兵、射声、长水诸营。

冠军是铁甲骑兵,步兵是重甲步兵,射声是弓弩兵,长水是水军。也就是说,洛阳地区战斗力最强的卫戍野战部队都归他管。

同时,他还兼任了侍中,也就是宰相。

像这样的宗王,西晋还有很多。

而且,西晋宗王的王国规模也特别大,除了拥有专属于他自己的王国部队外,封地里的一切税收都归他,连地方州郡驻军也归他节制,这都是西汉和明朝的宗王无法企及的。

至于西周,毕竟不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不具备可比性。

总之,宗王的实力过于强劲,正是“八王之乱”旷日持久、愈演愈烈的另一大根源。

有朋友也许要说,晋朝就是傻,司马炎就是缺心眼,搞这么多宗王出来,怎么会不乱呢?

这你还真别张口就来,司马家重视宗室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首先,司马懿篡夺曹魏江山时,河内司马氏几乎是举族上阵,在建立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难免让人产生“只有自己人最可靠”的观念;

其次,吸取曹魏不重视宗室的教训。从曹操开始,一直执行“唯才是举”的选官理念,对宗室并没有特别照顾。虽然也有一批姓曹和姓夏侯的将领,那也是有真本事一刀一枪干出来的。

而从曹丕开始,曹魏变本加厉地执行“疏亲”政策,曹氏宗亲普遍没有实权。

虽然后期有一个曹爽撑场面,但这人严重德不配位,所作所为不仅朝中文武看不过,就连曹氏宗族也对他十分厌恶。

所以,司马懿干掉了曹爽,曹氏宗族既无兴趣,也无能力为曹爽报仇,反倒是一些外姓人如王凌等掀起了保卫曹魏的反抗斗争。

等到这些反抗被司马氏扑灭,曹魏的江山就彻底玩完了。

有鉴于此,司马氏才会全力栽培本族子弟,让他们掌握实权。

最后,也是当时独特的政治背景决定。汉末魏晋时期,本质是世家大族垄断政治,一个家族如果兴盛,族中子弟就会层出不穷走上高位。

而司马氏既是皇族,又是世族,既能够最方便地获取政治资源,又有必要保持司马氏一家独大的局面,防止被其他世族赶超。

所以,不是司马炎傻,不管换了谁在当时的皇位上,都会采取重视宗室的政策。

至于副作用嘛,谁又能有那个先见之明呢?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书归正传。

贾南风一心扳倒杨骏父女,就想出了利用宗王对付外戚的鬼点子。

她首先想到的,正是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的辈分很高,至少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他是司马懿第四子,司马师、司马昭的亲弟弟,司马炎的亲叔叔,现任皇帝司马衷的亲叔爷,司马家族在世的最高一级长辈。

正因如此,杨骏对他早就深怀忌惮,还在司马炎重病期间,就把他一脚踢出了洛阳,去了他的封地许昌。

贾南风秘密派人联系司马亮,请他广发“英雄帖”,召集司马宗王联合“倒杨”。

但司马亮这个人毫无乃父之风,秉性怯懦,十足的无胆鼠辈。

他虽对杨骏不满,却不敢当“出头鸟”,只是敷衍了几句“杨骏凶暴狂妄,老天会使他很快灭亡”之类的废话,就把贾南风的密使打发了。

贾南风一边大骂司马亮“老滑头”,一边又物色到了新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司马炎第五子,楚王司马玮。

其实,在老二司马衷与老五司马玮之间,还有个老三司马柬,被封为秦王,时任侍中、录尚书事、大将军,也是很有实力的宗王。

但贾南风之所以没有考虑拉他入伙,是因为他和司马衷都是杨艳所生,杨氏一门是他的舅舅家,所以政治上并不可靠。

而老四司马景早夭,所以老五司马玮就成了最佳人选。

史书记载,司马玮“少年果锐”,就是胆子很大,做事很果决,是个狠角色。

司马炎临终前也很担心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被杨骏架空,坐不稳这个江山,就让司马玮担任平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荆州,拱卫京师。

司马炎死后,司马玮曾入京担任卫将军,掌管过一段时间的宫城禁卫军。

杨骏觉得这个年富力强、个性强势的楚王在京城不好控制,就把他踢回了荆州,司马玮当然对杨骏恨之入骨。

如今贾南风派人与他联系,他二话不说,立即同意入伙,并公开向朝廷上表,要求回京任职。

杨骏这个时候也有点蒙,因为他觉得司马玮在荆州也不太让人放心。

荆州控扼南北,当水陆之要冲,兵甲精良,万一他在荆州作乱可不太好办,就迷迷糊糊同意了司马玮的上表。

骏素惮玮勇锐,欲召之而未敢,因其求朝,遂听之。——《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

这也可见杨骏“心无定见”的特点。

就好比有些领导改材料,秘书这样写,他就那样改,秘书那样写,他又这样改,反正总觉得前一稿不好。有时改来改去十几遍,最终改成了第一稿的样子。

总之,司马玮大摇大摆回到了洛阳。

他一回来,立即与当年的禁卫军老部下联系,像什么东安公司马繇,中郎将孟观、李肇等一批禁卫军将领都聚集到他身边,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纵观整个“八王之乱”,始终有禁卫军将领甚至是中低级军官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很多时候直接控制了事态发展走向,决定着生死成败,连各方阵营的大佬都身不由己地被这些小人物牵着鼻子走。

这也是“八王之乱”为祸惨烈、绵延不绝的第三个根源。

公元291年3月,也即是司马炎驾崩仅十个月后,孟观、李肇觐见司马衷,声言杨骏谋反,请求讨伐。

司马衷自然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云。但有贾南风在,讨伐杨骏的诏书自然新鲜出炉,应运而生。

于是,司马玮坐镇司马门统筹指挥,司马繇率四百名禁卫军向杨骏府邸发起进攻。

是的,您没有看错,就区区四百人,比旺角、屯门的帮派火拼人数还少些。

杨骏也听到了禁卫军异动的风声,他的反应是——没有反应。

当时,杨骏的秘书朱振对他说:“皇宫有变,一定是贾南风想谋害您。您应该立即放火烧断云龙门,阻遏乱兵。同时集结冠军、步兵、射声诸军,先到东宫抢夺太子,然后拥护太子入宫,光明正大诛杀奸党,平定叛乱!”

应该说这是个好主意,烧城门是历代宫廷政变的保留节目;而有了太子就站稳了维护社稷安定的立场;再有强兵在手,任谁也翻不起风浪。

谁知平日里牛哄哄的杨骏此刻却犹豫起来,半天才憋出一句:“云龙门耶,那是魏明帝花了不少钱修的,国家一级文物单位,怎么能说烧就烧呢?”

对抢太子和调外军入城,杨骏同样犹豫不决。众人见他这样窝囊,索性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也。

其实,杨骏的反应,也属于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

人在面临重大危险又形势不明时,通常会有很多个念头在脑子里打架,瞻前顾后,觉得这个方案有缺陷,那个办法不完美,总想找出一个万全之策。

但往往留给你应变的时间就只有一刹那,一旦犹豫,万事皆休。

这不,司马繇的四百人转眼已至,第一时间就放火烧了杨骏的府邸,然后抢占制高点,借着火光向府中放箭。

一时箭如雨下,府中卫士迟迟得不到指令,尽皆逃散。

司马繇率军杀入府中,杨骏仓皇逃入马厩,结果还是搜了出来,被当场乱刀砍死。

有人也许奇怪,一个权倾天下的大权臣,为什么这么轻松就被干掉了呢?

其实,洛阳地区的武装力量分为三部,一部是驻守皇宫的禁卫军,已经被贾南风、司马玮控制,成为“倒杨”的主力。

一部是驻守洛阳附近的冠军四营,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的确是由杨骏的党羽掌管,可惜进不了城也是枉然。

还有一部是洛阳守军,负责洛阳城内、宫城以外的防卫,也是一支重要军事力量,由杨骏的心腹死党、左军将军刘豫掌握。

变乱一发生,刘豫就率军火速增援杨府,结果在路上恰巧碰见右军将军裴頠。

裴頠一直对杨骏把持朝政不满,就骗刘豫:“老刘,太傅大人已经坐着小车,带着两个仆人从西掖门出城去了,你还不去救!”

刘豫听他说得活灵活现,急忙带人急吼吼转去了西掖门,于是杨骏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就此破灭。

杨骏被杀,杨氏一党的势力瞬间土崩瓦解,贾南风指挥司马繇、孟观、李肇等全城大索,广施株连,大肆诛杀,前后死者达数千人之多。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太后杨芷的命运。

变乱一起,杨芷就大惊失色,急忙在绢帛上写了一句“救我老爹者有赏”,然后用箭射出宫去。

结果箭枝被人捡到,交到了贾南风手里,贾南风立即宣布杨芷与杨骏共同谋反,将她废为庶人。

贾南风向来喜欢做事做绝,竟当着她的面对她的母亲,也即是杨骏的妻子庞氏处以极刑。

杨芷在刑场上抱着母亲狂呼哀嚎,割断头发,以头撞地,血流披面,口口声声自称“贱妾”,向贾南风为母亲求情,可惜毛用没有,还是眼睁睁看着母亲被杀。

此后,杨芷被关入洛阳西北角的皇家监狱——金墉城。

但贾南风哪里会放过她,命人将其饮食断绝,杨芷被活活饿死,时年三十四岁。

应该说,杨骏的覆灭,与正邪、善恶无关,就算他专权擅政,也罪不至死。

但他错就错在,没有金刚钻却硬要揽瓷器活,明明政治能力低下,却偏要挑战“权臣”这种高难度动作,结果就芭比Q了。

杨骏的事迹告诉我们,欲望与能力一定要匹配,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自身素质过硬才是关键呀。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在这场变乱中,有一个无辜的人被打上了杨骏党羽的罪名遭到冤杀,这个人就是西晋名将——文鸯。

而杀他的人,正是那个政变急先锋、安东公司马繇,具体情由,详见。呵呵,算是打个广告吧。

五、第四对矛盾:后党VS宗王

杨骏覆灭后,西晋政局迎来了一轮大洗牌,而最大的赢家,却是之前乌龟不出头的汝南王司马亮,是不是很令人意外?

其实也很好理解,在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内,必然有其稳定的运行规律,比如按照人望和实力进行排序,然后“排排坐、分果果”,共享政治资源。

之前的杨骏就是因为其人望与他占据的资源不匹配,违背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犯了众怒。

所谓“人望”,就是公众对一个人的认可程度。

决定“人望”高低的,可以是沙场战功,可以是儒学造诣,可以是官场资历,甚至可以是相貌口才。

而在魏晋时期,决定人望的最大因素则是“出身”。

汝南王司马亮作为司马家辈分最高且久掌大权的存在,德虽不高,望却很重,理所当然成了司马氏新一代利益代言人。

因为只有推他上位,朝野上下的司马宗王才能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毕竟辈分摆在这里。

当然,前提是这套规矩还在,所有人都还认可这套规矩。

杨骏死后,司马亮奉诏回京,出任太宰、录尚书事,享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殊礼,与太保卫瓘共掌朝政。

卫瓘是与贾充、张华齐名的开国重臣,当年在曹魏为官,就曾作为邓艾、钟会的监军一起攻伐蜀国。

灭蜀后,邓艾、钟会因为争功搞得水火不容,都起了异心。

正是这个卫瓘运筹帷幄,独撑大局,连续使用计谋将邓艾、钟会两大名将先后擒斩,确保了刚刚平定的蜀地稳定,堪称“史上最强监军”,没有之一。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卫瓘出任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

这一时期,他在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纵横捭阖、恩威并施,牢牢控制住日渐崛起且蠢蠢欲动的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为西晋稳定了北方疆域。

晋灭东吴后,他回京出任司空、侍中、尚书令,由于其为政清简,深得朝野上下赞誉。

同时他还担任了太子司马衷的老师,与司马衷关系十分亲密。

后来杨骏专权,拼命在司马炎耳边说卫瓘的坏话,卫瓘倍感压力,无奈只得辞官回家养老。

如今杨骏倒台,大家一致呼吁卫瓘复出,卫瓘虽年老,但热衷功名之心丝毫不减,就兴致勃勃地重出江湖。

按说西晋朝廷此时有司马亮这个耆老和卫瓘这个帝师坐镇,应该可以过上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了吧?

很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个“风”,就是贾南风。

杨骏覆灭后,贾南风的后党势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她的堂兄贾模、外甥贾谧全部进入朝廷中枢担任侍中之职;舅舅郭彰出任散骑常侍、卫将军,掌握宫廷禁卫军。

而司马亮和卫瓘当政,吸取杨骏外戚专权的教训,对现任皇后贾南风产生了提防之心,处处对后党进行压制,这令贾南风异常愤怒。

但这个女人坏归坏,头脑还是很精明的,她最擅长的就是借刀杀人。

那谁是这把刀呢?

所谓瞌睡碰到枕头,“刀”居然主动塞到了贾南风的手里,而且是一把已经被实践证明过的好刀——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这个人的优点是刚毅果决,说干就干,但缺点也很明显,太过强势且过于冲动。

这次铲除杨骏,司马玮绝对居功至伟,但事成之后他时时以首功自居,日益嚣张跋扈,与当政的汝南王司马亮产生了极深的矛盾。

司马亮与卫瓘一商量,就打算以朝廷名义打发这个“刺头”回他的荆州去。

同时,司马玮有两个下属公孙宏、岐盛,长期仗着司马玮的权势横行不法,结果惹怒了刚正不阿的卫瓘,卫瓘就打算将这两人抓起来问罪。

公孙宏与岐盛这两个小人惊慌失措,一不做二不休,就找到积弩将军李肇(也即是之前帮助贾南风暗中串连“倒杨”的那个禁卫军将领,如今已经升了官),说是楚王让他们来求见皇后贾南风,告发司马亮和卫瓘密谋废除皇帝司马衷。

贾南风正愁找不到干掉司马亮和卫瓘的人,听这么一说,立时大喜,就以司马衷的名义下诏,让司马玮讨伐司马亮和卫瓘。

司马玮也已风闻司马亮和卫瓘准备踢自己出局,既怒不可遏,又无可奈何,突然收到皇帝的诏书,惊喜之余又有点心里打鼓。

毕竟以前的对手是杨骏。杨骏貌似强大但臭名昭著,不得人心,加上自己背后有整个司马氏的支持,司马玮的底气那是相当足。

但如今要向自己的族内长辈司马亮以及人望崇高的卫瓘动手,这个后果就很严重了。

于是司马玮犹豫着提出,是不是该进宫当面向皇帝二哥核实一下?

但他手下两个“猪队友”公孙宏与岐盛当然不肯,你老兄一进宫,咱们捏造你的话不就露馅了吗?

急忙异口同声劝阻:“密旨嘛,哪有去核实的道理?”

司马玮一来的确心存怨恨;二来他本就冲动,略一迟疑就把顾虑抛在脑后,一如既往、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司马玮先是伪造了一份诏书,让洛阳地区所有驻军听从他的指挥;

然后再伪造一份诏书,宣布免去司马亮太宰、卫瓘太保职务;

紧接着又伪造一份诏书,宣布收捕司马亮和卫瓘,同时赦免他们的一切僚属,如有违抗则一律处死。

要说这几招也颇有条理,是历来政变夺权的经典手段。

既然师出有名,司马玮就率领手下军队包围了司马亮的府邸。

司马亮的卫士长李龙急忙禀报司马亮,并要求率领卫士抵御,司马亮却不相信:“司马玮这个兔崽子怎么敢以下犯上?我可是他的亲叔爷呀!”

直到司马玮开始指挥军队呐喊进攻,司马亮这才如梦方醒,急忙隔着墙对司马玮喊话:“我对朝廷忠心不二,为何会到这个地步?你们说有诏书,可以给我看一眼吗?”

司马玮却不回答,只一个劲催促进攻。

司马亮的办公室主任刘准对司马亮说:“看来这一定是楚王公报私仇,我们府中还有精锐甲士,不如跟他们拼了!”

司马亮却又不肯,于是乖乖地束手就擒。

被捉住后,司马亮叹息着说:“我的忠心天日可表,你们竟敢如此肆意妄为,难道想枉杀我这无罪之人吗?”

当时正逢暑热,兵士让司马亮坐在车下休息,有些人觉得他一把年纪,十分可怜,还悄悄替他打着扇子,直到次日中午也没人敢对他下手。

司马玮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事,他这次算是彻底豁出去了,就悍然下令:“杀死司马亮者,赏绢帛千匹!”

于是司马亮终于被乱兵杀死,尸体惨遭蹂躏,面目全非。

时大热,兵坐亮于车下,时人怜之,为之交扇。及日中,无敢害者。玮令曰:“能斩亮者,赏绢千匹。”遂为乱兵所害,鬓发耳鼻皆悉毁焉。——《晋书·列传·第二十九》

与此同时,卫瓘及其子孙九人也在府中遇害。

此时洛阳城中火光四起,乱兵如潮,局面近乎失控。

而司马玮的手下岐盛却突然冒出一个天才的想法,他对司马玮说:“如今我们兵权在手,何不趁乱诛杀贾模、郭彰等后党,废黜贾后,匡扶天下?”

别看他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害怕自己和公孙宏捏造事实的事败露,吃不了兜着走。

但司马玮如果真听了他的话,也许“八王之乱”就可以就此打住,或者变成“二王之乱”,中华历史也将走向完全不同的轨迹。

可惜,历来果决冲动的司马玮这个时候终于也犹豫起来。

“乱子已经够大了,再搞下去到底行不行呀?”司马玮此刻估计也很茫然。

但就在他犹豫徘徊的时候,变乱又起!

就在城中大乱的时候,另一位元老重臣张华紧急入宫觐见司马衷,说:“楚王矫诏,擅杀二公,将士们都以为是陛下的旨意,才听从他的乱命。如今兵乱愈演愈烈,陛下应立即派人持驺虞幡出宫,宣布楚王矫诏,事件就可平息!”

司马衷是个没主见的,只知道唯唯诺诺,倒是贾南风听了,心中暗喜,立即表示同意。

于是宫中使者高举驺虞幡出宫,满城高叫:“楚王矫诏!”

众军一听,我靠,加了一夜的班,白忙乎了!就一起放下兵器,散归本营。

司马玮听了,那真是五雷轰顶,这个时候他也品出滋味来了,知道自己被贾南风利用,铸下大错,立时慌得不行。

可是军队都已离他而去,天大地大,又能去哪里呢?

这时,宫中派出使者,轻而易举将司马玮拿下,交付廷尉问罪。

经过公审,认定司马玮伪造诏书杀害司马亮及卫瓘父子,又想图谋不轨,所犯之罪十恶不赦,应予处死。

临刑前,司马玮哭着从怀中掏出那张皱巴巴的诏书,对监刑的吏部尚书刘颂说:“我真的是奉诏行事,为的也是国家社稷,如今反而说我有罪。我好歹是先帝骨肉,受到这样的冤枉,您将来一定要为我申冤呀!”

刘颂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法律专家,也是一代名臣,但这种事早已超越了法律的范畴,刘颂也无能为力,只能掩面唏嘘,流泪不能仰视。

玮临死,出其怀中青纸诏,流涕示尚书刘颂曰:“受诏而行,谓为社稷,今更为罪,托体先帝,受枉如此,幸见申列。”颂亦歔欷不能仰视。——《晋书·列传·第二十九》

当日,司马玮被斩首,公孙宏、岐盛这两个始作俑者也同时被杀,并夷灭三族。

司马玮死后,很多人想起他豪爽笑容和乐善好施的性格,都为他垂泪不止。百姓自发为他修建祠堂,进行祭奠。可见,司马玮其实是个还不错的人。

这里回顾一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这两个“八王之乱”的“先驱”,做个简单的评说。

先看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的能力见识显然是比较差的,可以说他坐拥比杨骏更大的优势,却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得跟杨骏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束手就擒,如待宰的羔羊,毫无反抗能力。

这告诉我们,当危险来临时,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觉得把头埋进沙子里就能平安无事,一定要全力以赴,穷尽一切手段去应对。

哪怕你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也不能麻痹大意,只要但凡还有一份力气都要使出来,那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当然,没有真正面临过风险和危机的人,很难体会到我这句话的深意,那就当我是危言耸听,一笑置之吧。

同时,汝南王司马亮的死,标志着司马氏内部运行规则开始崩坏。

因为,既然汝南王可以杀,就意味着——司马宗王无人不可以杀!

这个世界,再坏的秩序,都好过没有秩序,再不合理的规则,也好过没有规则。

所以,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

再来看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的能力显然要高一个档次,因为他有很强的行动力。换了我们,其实很难做得比他更好。

诛杀杨骏他一马当先,虽千万人吾往矣;诛杀司马亮和卫瓘,他周密安排,果断行动,成功完成任务。

有人只会嘲笑说,他不过是被人利用,他只是别人的一把刀。

但请你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成为那把刀的资格?

而他的错,主要还在于他夹带了私心杂念,如果他只是按照诏书所说,将司马亮和卫瓘逮捕,然后交由朝廷发落,那么他仍是大功臣。

就算将来遭到打击报复,以他的亲王之尊,也不至于落到枭首示众的地步。

只要命能保住,一时的蹉跎又能怎样?有如此丰功伟绩,又何患不东山再起呢?

但性格决定命运,他过于冲动、不计后果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悍然杀死司马亮的那一刻,自己也就走到了死路上。

因为他破坏了规则。

破坏规则,有时未必是坏事,有时甚至是进步的表现。

但作为第一个破坏规则的人,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这已被历史无数次证明过,并将不断证明下去。

司马玮的悲剧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做绝,更不要轻易尝试突破所有人都还在遵守的规则。

你可以尽量运用规则,甚至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修改规则,但在贸然打破规则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当然,如果是为了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为了心中的正道,自愿做一个牺牲者,那当然无可厚非,而且值得歌颂。

但如果只是为了权势富贵,那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好了,“八王之乱”的热身赛已经结束,下集进入正式比赛时间,又会有多少奇葩的人和事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6 阅读:252
评论列表
  • 2024-08-15 13:37

    快快更新!所有文章刷了三遍了[笑着哭]意犹未尽啊!

  • 2024-08-11 16:36

    又出精品,期待[点赞]

  • 2024-08-24 21:58

    还是先赞一下!怕看上瘾后忘了点nice!!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