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和铜梁区交界有座低调古镇,知道国梁镇却不知过二凼

巧云聊旅游 2024-04-25 06:45:53

乡镇游来到国梁镇,国梁,本以为是乒乓球运动员刘国梁的故乡才起名国梁镇,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国梁镇的起名时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饶国梁,而不是运动员刘国梁。起名国梁镇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事情,国梁镇得名时运动员刘国梁都还没出生。本文就带领大家走进这个充满革命色彩的百年老镇。

国梁镇源于清朝同治年间,此地原有两个小鱼塘,小鱼塘在当地方言叫做凼,当地人就叫此地为二凼。当地人去大足县城或者铜梁县城都要路过二凼,为此有人在二凼这个地方开设茶店,后来相继开设餐饮店、商铺而逐步形成小集市,民间称之为二凼场。二凼场起初不被官方认可,但路过二凼场的人络绎不绝,二凼场亦被民间戏称为野场。

尽管只是个小野场,不被官方认可,但二凼场扩张的速度非常快,因而形成一个较为繁荣的小集市。铜梁县的商贾走大足进货,好友就询问是否经过二凼场,要是经过二凼场的就销带物品送给亲戚。商贾每次到大足县进货的时候都给好友一句过二凼,大足和铜梁来往之间的商贾都戏称过二凼,因此又将此地称之为过二凼。

清朝末期过二凼亦是大足与铜梁来往之间较繁荣的集贸市场,要是官方不给个名分都说不过去,于是在大足县的曲水里析出设过二凼场。过二凼这个名字可能听得有点俗,而且官方登记地名有点不文雅,不得不集思广益为过二凼起好听的名字。小鱼塘之间有一条小路,雨雾大的时候人们走在小路上就像漂浮在云里,这个画面正好被一位落魄的秀才看到,因而将小路称为云路。

清朝宣统元年(1909)过二凼场则更名为云路场,隶属于大足县曲水里。民国元年云路场改为云路乡,民国19年(1930)云路乡隶属于大足县第三区。民国24年(1935)云路乡改为第三联保,因云路场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饶国梁的故乡,同年将第三联保改为国梁联保。民国26年(1937),国梁联保改为国梁乡,隶属大足县第二区。国梁乡距离大足县城有25公里,可以说是远离城区,被排在第二区,想来是跟饶国梁有关。

解放后国梁乡隶属大足县第六区(万古),1958年国梁乡改为公社。60年代是一个特殊年代,很多公社为迎合当时的文化气氛都纷纷改名,好比如东方红、红星、前进、前卫等。国梁公社也曾想跟随时代潮流,启用比较贴近红色文化的名字,可能是饶国梁影响力太大不好更名,因而国梁镇成为特殊年代极少数不更名的公社之一。

分单干后国梁公社改为乡,1993年国梁乡和曲水乡合并组建国梁镇。曲水乡在清朝时期是曲水里,相当于县管区时期的区,放到县管区时期是个副处级单位。曲水乡在清朝时期行政级别就比国梁乡高,理应说发展得比国梁好才对,为何后来跟国梁乡合并不叫曲水镇而叫国梁镇,想来曲水乡发展的不好是主因,要是曲水乡发展得好不应该合并后应该是曲水社区而不是曲水村。

国梁镇镇域面积为38.9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户籍人口为2.4万余人,2.4万余人的乡镇不算是个人口大镇,但镇域面积这么小,想来人口密度应该不少。虽说户籍人口为2.4万余人,但是流动人口多达8000多人,也就是说国梁镇的常住人口也就只有1.5万余人。流动人口主要以外出为主,外出的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想来国梁镇的生存资源相当的匮乏,振兴乡村可谓是任重道远。

国梁镇尽管外出务工的人口比例较大,但369赶场的时候非常的热闹。天蒙蒙亮村民就来赶场,不可思议的是雨雾天,看到村民们在雨雾中赶场,脑海里忽然想起了云路场,同时也佩服赶场的村民,雨雾这么大赶场还这么的热情。赶场路过卤肉摊,看到油亮的卤肉都流口水,因此买了10元的卤猪头,来到馆子点一份小面,卤猪头就着小面吃真有几分爽。

国梁镇吸引眼球的或许是国梁这两个字,但更值得让人关注的是国梁镇原生态老街,没有被商业所困扰,也正因为没有被商业开发,让国梁镇这个上百年的老街显得默默无闻。有意思的是这里的物价非常的便宜,当晚在国梁镇的旅馆住宿也就30元,尽管住宿条件不是很高雅,但在物价横飞的年代,还有30元的旅馆想来也是不多见。贪图物价便宜,喜欢游玩原生态老街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来过二凼走走,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 阅读:93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