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百思不解一个问题:教学到底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还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
现在终于明白:在教室里给自己学生上课的时候 ,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讲课比赛或者讲公开课的时候,就得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
刚听了一节课,把两篇外国小说的节选放在一起讲,这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先把命题搞复杂,然后设置任务活动,然后让学生讨论,再后让学生发言。
整个上课过程中,老师讲的很少,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很长。那么,学生在讨论中到底收获了什么?
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连文本都不熟悉,甚至连一遍都没有读完,你让他讨论,他又能输出什么?他对整个小组的贡献又有多少?
而那些善于思考、阅读量大且读速很快的学生,无论老师设置什么样的任务活动,他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而且在展示成果的环节能积极发言,见解很深刻到位。
所谓的交流讨论,其实是对优秀生能量的消耗,他不需要和低层次的同学讨论什么,他只需要读文本,再读文本,再再读文本,然后什么都有了。
课堂有效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不是去帮助思维段位低级的学生,而是让优秀的学生去进一步提升他的思维,往纵深引导他;让低段位的学生能理解最基础的思维含量低的东西就可以了。
做老师的辛苦,不是因为这个工作本身辛苦,而是老师把精力用错了地方。本来单篇教学有些人都把握不了,你非得让他多篇综合。本来课堂的时间就太珍贵,你非得让学生做无效的讨论。本来有些问题不需要留时间思考,你非得浪费大量的时间。
无论教改走向何方,把学生教会是目的,把分数考出来才是最大的红利。
教育,关乎民生国计。教改的目的,不是课堂上又换了什么上课的形式,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有收获,从而成就他的人生,造福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