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师长评价27军:我们不敢离开工事,他们的炮兵打得很准

南疆历史奇谈 2024-03-09 19:42:42

陈明文,越南平定省人,原越军第1军第312师师长,参加过300多场战斗,受伤14次,立下很多功劳,在越军中有着“赵子龙”的绰号。1987年下半年,陈明文奉命率部赴渭川前线(即老山前线)参加轮战。下面,就是陈明文对当年参战经历的回忆。

1987年3月31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调第312师前往渭川前线(也称为河江战场)参加轮战,当时我们师的总兵力约为10000人。到达前线之后,我们驻扎在渭川县边境地区泸江以西的清水乡,当面的中国军队是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第79师。我们参战的时间为一年,具体时间是1987年6月25日至1988年7月2日。

渭川边境都是山岳丛林地带,但是中国军队所占据的地形更加有利,他们在较高的位置,而我们在较低的位置。那个时候,前线的总体态势是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双方一线阵地的距离在200米至300米之间。中国军队如果要进攻我们,就必须克服悬崖障碍。我方的地形一半是土壤一半是岩石,而对方则完全是岩石。

在防御作战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防御工事。如果防御工事是坚固的,那么战场就是稳固的。坚固的工事能让部队在思想上更安心,休息时也更踏实,同时避开对方的炮击,有效地减少伤亡。这种一半是土壤一半是岩石的地形,比只有岩石的地形更容易构筑防御工事,只有岩石的地形很难改造为工事,但土壤地形也有不利之处,就是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在大约7个月的时间里,第312师构筑了937个防御工事,而且相当坚固。在当时,第312师是渭川前线参战的部队中,构筑防御工事最多的一个师。

中国军队的实力比我们强,所以在我们建设战场的时候,必须根据战斗方式和地形来构筑防御工事,这样才能够彼此支援、相互支持。在中国军队面方面,他们部署了许多迫击炮阵地。同时,由于地形全是岩石,他们利用高地和洞穴,结合前沿阵地的雷场,建立了坚固的防御系统。

渭川前线的战斗不像1979年2月那样激烈,我们采取的打法必须利用最意想不到的机会与对方作战。当中国军队进攻时,我们会抓住他们出现的漏洞实施反击,而不是先发制人。因此,弟兄们非常有信心在防御中组织战斗,并随时准备在时机有利的时候进行反击。通过这种战术,我们减少了伤亡,并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

在战斗中,后勤保障非常重要,重点是储备武器和弹药。我们不仅要挖工事储存食物,还要挖工事储存武器弹药。那一时期渭川风雨飘摇,湿度很高,一不小心弹药就会受潮。很多时候,不仅要把衣服烘干,还要让弹药处于一个干燥的环境之中。

后勤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后送伤员。由于我们和对方靠得很近,地形又非常复杂,在那个地形上运送伤员并不容易。我们进行的是山地战,因此在防御战斗时,士兵必须占领制高点。一旦出现伤员,很难把他们带下来。首先必须用绳子做成像滑轮一样的工具,然后必须把担架推出来,再慢慢地放下来,最后才能把伤员抬走,这不像在平原上那么容易。

战斗爆发的时候,中国军队先是对我们进行猛烈的炮击,尔后组织步兵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然而,由于我们预有防御准备,尽管阵地遭到攻击,我们还是挡住了中国步兵的攻势。由于害怕损失兵力,所以他们主要是实施炮击。

我们第312师在渭川作战时,中国军队用步兵攻击了大约5到6次,但每次都被我们的部队阻击了。我们的部队在防御工事中开火,以密集的火力击退他们。但是我们也不能脱离防御工事进行追击,因为如果我们从防御工事中出来,就会立即被击中,中国炮兵的射击非常准确。

渭川前线的战争持续了5年,后来战火停息恢复和平,我们有弟兄去了对面的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看到那边的陵园,才知道中国军队的阵亡人数也不少。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6 阅读:1494

南疆历史奇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