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

南无地藏王菩萨感恩父母 2024-10-18 16:25:21

印光法师: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

净土十三祖

35、复永嘉某居士书三(第一部分)

【原文】

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岂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断以决无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释○1 ,显是以己量九法界。若如是诠,岂特弥陀一经,不能统摄群机。一代教典之圆顿妙谈,皆当以己智不能,而疑为妄语。谤佛谤法谤僧,罪在不原。虽于下根有警发处,然伤其大体○2 ,此印光不敢劝人受持也。

【白话文】

看《阿弥陀经》的注解,当依照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摩诃阿弥陀经衷论》的解释,多有任由自己的见解随意发挥,违背经文义旨之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怎么能因为自己的智力不能通达,就断定决无此理。其一日乃至七日的解释,显然是以自己的凡夫心衡量九法界。如果像王耕心这样解释,岂止是《阿弥陀经》一经,不能统摄一切众生。即便是佛一代时教中所有圆满而当下成就的不可思议论述,都将因为自己的智力不能通达,而怀疑是虚妄不实之词。王耕心谤佛、谤法、谤僧之罪,是不可原谅的。其《弥陀衷论》虽然对下根人有警示启发之处,但伤害到了佛法的根本,因此我不敢劝人受持。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3 ,不依佛说矣。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并行愿品为四经,岂可谓不奉为圭臬(niè 涅)○4 乎。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之水可以流入其中,一杯一滴之水也同样可以流入其中。与诸佛地位齐等的等觉菩萨,尚需发愿往生。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求愿往生,也可得下品下生。怎么可以用一心不乱及念佛三昧的标准,而拒绝其未得一心不乱及念佛三昧的人求往生呢?当然,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成果。自己决志求往生,唯当用高标准严要求。可是如果说未达一心不乱及念佛三昧,就决定不得往生,则又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自立条文,而不依佛说的了。《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净土三经》,自古流通至今,加上《普贤行愿品》合为《净土四经》,怎么可以不把《净土四经》尊奉为净土法门的准则和法度呢?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5 。何得以此等人为准。但以小本文简义丰,故列于日诵。余则随人受持有异耳。衷论所说,有益者固多,有碍者亦复不少。若无择法智眼,或恐未得其益,而备受其损。如一日七日十念不度○6 等是也。

现今修净土法门的人,大多都不知净土法门的宗旨,只有一个念佛的外表。客气一点讲,也可说是净土法门中人。严格起来讲,实际上一百个念佛人中有九十九个,都属于无禅无净土一类的。何可依此等人为标准。但因《净土四经》中的《阿弥陀经》文字简约,义理丰富,所以列于每天的课诵中。其余三经就随各人方便而受持了。《弥陀衷论》所说,有益之处固然多,而有害之处也实在不少。若无择法的智慧眼光,恐怕未得其益,而已深受其害了。例如一日乃至七日不能得一心不乱,及十念不能得度等说法,就是其有害处之一。

受持读诵,为佛门始终正行。即禅宗专务参究者,亦复如是受持。如药山○7 ,仰山○8 ,永明,首山,栖贤湜,育王微等,但以拈提向上,则有似乎拨。不知拈提向上,举尽世间法法头头,皆归本分。彼未得其门者,遂随语生解。从兹一辈参禅者,率多藐视经教。此辈虽自名禅人,实属法门罪人,如来逆子,何足挂齿。

恭敬读诵佛经,始终是佛门的正行。即便是禅宗专门从事参修话头的人,也同样将受持读诵经典作为正行。如药山惟俨禅师,仰山慧寂禅师,永明延寿禅师,首山省念禅师,栖贤寺的澄湜禅师,阿育王寺的知微禅师等,都特别重视读诵佛经,可是因为禅宗面对一切境界,全都回归本体,所以门外汉看来似乎对经教存在着抵触情形。这是因为一般人不明白这指归本体的用意,正是将凡是所能感知的一切统统回归自性,而对于所有的痕迹全部排除。所以那些没有摸到门道的人,就对指归本体的语言咬文嚼字,作错误解释。因此在一班参禅人中,多数藐视经教。这些人虽自认为是参禅人,实际上是法门中的罪人,佛的逆子,根本不值得一提。

劝令受持读诵,诸经无不如是,岂特金刚行愿乎哉。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9 ,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

劝人受持读诵经典,无论哪一部佛经都是正当的,哪里只有《金刚经》、《行愿品》才算正当的呢?《华严经》一经,是经中之王,而末后一著,归重于十大愿王。所以,对《华严经》当然应该保持尊重,同时也不可小看其余经典。因为诸大乘经,都是以真如实相为根本意境。《华严经》之伟大,在于其全面发挥并直接叙述界外(圆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乃破无明证法性的大乘教法)大法,而不涉及声闻、缘觉二乘法。《法华经》之高妙,在于其融会大、中、小三乘教法,完全贯通于一乘无上妙法,打开各种权巧方便的包装,显示出清净自性之真实义理,让人透过外在事相,而示现本地风光。天台宗说《法华经》纯圆独妙,《华严经》犹然兼带权巧方便,这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而言。然而佛在法华会上赞叹《法华经》为经王,在华严会上赞叹《华严经》为经王。哪是像后来那些宏扬经教的人,必须决定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大部之中,死板地分出此高彼低,而不许每部经都偏重赞叹呢?修禅宗的人赞叹禅宗,修净土的人赞叹净土。若不如此,就不能让人生起正信,发起景仰。只应善于领会各宗各派的用意,不可以死扣字句而曲解其本意。

(未完待续)

【注释】

1《衷论》曰:“虽博如云栖之疏钞,精如灵峰之要解,亦显与经义背驰。有不可不亟正者。原经文之义,本谓念佛之人,如能专心念至一日一心不乱,或远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至临命终时,佛即与圣众现前接引。其人自能心不颠倒,任运往生。所谓一日至七日,乃指一心不乱在定之期,非谓念佛一日至七日,即能得一心不乱也。------总之一日七日,皆指一心不乱而言,非指念佛之期而言也。如以一七日为念佛之期,是先佛直谓众生念佛七日,或少至一日,即可径证三昧矣。自先佛垂教,至今几三千年,既无其事,则亦无其理。”王耕心认为:一日至七日,不可能得一心。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都注解的不对。

2【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3【科条】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2.条例;章程。

4【圭臬】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典范;准则。

5“无禅无净土”:印祖的解释:“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西方,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6《衷论》曰:“至十念往生之法,虽出本经,而据余所见,诸净业家,或修习颇勤,年当迟暮,反退初心;或临命终时,神明昏愦,径失正念者,时时有之。若惟修十念,辄能往生者,实未尝亲见。”

7【药山惟俨】(751~834)唐代禅僧。属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绛州人,俗姓韩。十七岁依潮阳(广东)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就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参谒石头希迁,密领玄旨。次参谒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后复还石头,为其法嗣。不久,至澧州药山,广开法筵,四众云集,大振宗风。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笑一声,遍于澧阳东九十余里,居民均闻其声。朗州刺史李翱赠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唐太和八年(834)示寂,世寿八十四。敕谥“弘道大师”。

8【仰山慧寂】(807~883)唐代禅僧。广东番禺人,俗姓叶。九岁,往依和安寺通禅师。十七岁,自断二指,立誓落发。参谒耽源应真,了悟玄旨。未久,入沩山灵佑之室,受其印可。后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又参礼岩头全豁。未几,复还沩山,执侍灵佑凡十五年,互相激扬宗门。唐僖宗时迁大仰山,大振沩山之法道,是为沩仰宗。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后住江西观音院,再迁韶州东平山。中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七。遗偈:“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翌年,追谥“智通禅师”。

9【五大部】1、《开元释教录》对大乘经典分作五大类。即:(一)般若部,(二)宝积部,(三)大集部,(四)华严部,(五)涅槃部。2、全部大乘经分类为五种大部。即:(一)华严部,(二)方等部,(三)般若部,(四)法华部,(五)涅槃部。出于《阅藏知津》。

3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4-10-18 18:52

    是是是,南无善住真宝山王如来!普贤王菩萨十地愿王,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普现如来!即毗卢遮那十方诸佛如来莲花藏极乐世界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极乐佛法僧三宝!故而一法圆通,法法圆通,念佛三昧圆摄圆通圆满十方一切佛法僧三宝!南无阿弥陀佛![呲牙笑][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 2024-10-18 18:55

    妙法莲华经乃经中之王!为是会三归一、开权显实,普皆一佛乘!实即是阿弥陀佛!所以念佛众生即是圆具文殊智、普贤行、弥陀愿(果),实也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极乐世界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极乐佛法僧三宝!当赞颂释迦文佛十三宗祖师大德,见之即弥陀![呲牙笑][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南无地藏王菩萨感恩父母

简介:愿世界战争灾难早日消除,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