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指挥官难以置信:2个连打了一整天,对手只是志愿军一个班

文山聊武器 2024-06-06 08:20:5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背景简述

1951年6月19日,伴随着朝鲜半岛夏季的潮湿天气,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0师抵达了战场,这一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战事的紧张氛围随即升级。140师被正式编入19兵团,这意味着他们将在战略布局上发挥重要作用。部队在宽40公里、深20公里的战区内进行了迅速而有序的布防,每个连队都在指定位置挖掘战壕,架设机枪,并设置了前哨观察点。

随着防线的逐步建立,士兵们开始了日夜轮换的警戒任务。雷达和无线电通讯设备也被部署在关键位置,以确保信息的实时传输。此时,美军的活动开始变得频繁起来,他们的侦察机偶尔在高空掠过,企图探测志愿军的动向和防线配置。

尤其是在230.4高地区域,这里地势较为开阔,一望无际的田野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美军似乎对这一地区格外重视,侦察机的飞行频率明显增加。在某些夜晚,远处便可听到美军炮兵的轰鸣声,这些声音如同暴风雨前的急促鼓点,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硬仗。

美军炮击的压力

6月20日,随着太阳逐渐升起,天边呈现出橘红色的朝霞,美国第一骑兵师炮兵部队开始对志愿军的阵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40师420团8连的前沿阵地,尤其是230.4高地,迅速成为了战场的焦点。随着第一轮炮弹的呼啸声划破平静的清晨,士兵们瞬间从睡梦中惊醒,迅速进入战斗位置。

美军的炮击异常猛烈,他们部署了20多门不同口径的火炮,这些火炮被配置在高地对面的临时炮位上。炮弹如雨点般密集落下,每一次爆炸都在230.4高地上掀起一片尘土和硝烟。隆隆的炮声连绵不绝,震动着每一寸土地,炮弹的爆炸波及范围广泛,强大的冲击波使得战壕中的士兵们必须紧紧抓住周围的固定物以维持平衡。

在这样的高强度炮击中,志愿军5班的战士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他们迅速回应,调整射击角度,用机枪和步枪射击试图接近的侦察兵。尽管敌方的火力十分凶猛,但志愿军战士们通过密集的反击,设法延缓了敌人的推进速度。

同时,美军不仅限于地面炮击,他们还调用了空中支援,战斗机群在天空中盘旋,对高地进行了低空扫射。每当战机俯冲下来,机翼下的机枪和机载炮便发出一阵阵尖锐的扫射声,子弹像是要将一切撕裂。除此之外,美军还投下了凝固汽油弹,这些弹药在接触地面后迅速燃烧,释放出巨大的火球和浓烟,试图通过焚烧来摧毁志愿军的掩体和供给线。

高地上的士兵们,在猛烈的炮火和空袭中不得不多次调整位置,重新设定射击点和观察点。为了减少开放区域内的暴露时间,士兵们利用夜色和烟雾作为掩护,快速移动,进行必要的补给和伤员救护。这种高压的战斗状态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

英勇抵抗

随着炮火的暂时停歇,美军步兵开始小心翼翼地从烟雾中出现,他们试图利用高地上的不同地形特点接近志愿军的阵地。此时,230.4高地上的志愿军副排长已经察觉到美军的动向,他迅速向身边的士兵发出了开火的指令。

美军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面对突然爆发的猛烈火力,他们的前进速度明显放缓。志愿军士兵们从战壕和临时工事中,准确无误地向接近的敌人开火。机枪的扫射声和步枪的点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道致命的防线。此时,美军的推进变得异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随着交战的持续,敌人的队形开始出现混乱,一些士兵试图寻找掩护,而另一些则被迫退回到更安全的位置。就在这关键时刻,当敌人距离缩短至仅40米,几乎能够看清对方面容的距离时,副排长再次果断地下达了齐射命令。所有可用的火力资源—包括轻机枪、自动步枪和手榴弹—被集中使用,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有效地打击了正冲在前线的美军。

这一轮密集的火力输出对美军造成了直接和重大的打击。前线的美军士兵遭受了不小的伤亡,生还者在猝不及防的冲击下,战斗序列被迫中断。见状,后续部队开始迅速评估形势,不久,他们的行动显得更加犹豫和混乱。最终,在持续的火力压制和伤亡的影响下,美军的士气开始动摇,他们的组织性受到严重影响。

最初试图通过密集的炮火和空袭摧毁志愿军防线的计划未能成功,加之地面步兵的进攻受挫,美军指挥官不得不重新考虑战术布局。在短暂的混乱和重整之后,美军开始有序撤退,试图重新组织力量,减少进一步的伤亡。

英雄班的坚守

在230.4高地上,随着美军的撤退,志愿军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巩固阵地,准备迎接可能的再次进攻。正当他们加固战壕、检查装备之时,美军的炮火又一次开始落在他们的阵地周围。尽管面临着连绵不绝的炮击,志愿军战士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坚持。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黄正元副班长尽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的双腿在一次炮击中被炸伤,行动变得极其困难。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撤离,而是选择了留在战场上。他在战壕中用沙包和战壕边缘的掩体作为支撑,继续使用手榴弹作为反击的主要武器。每当美军试图组织力量再次推进时,黄副班长就准确地投掷手榴弹,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前进。

同时,年仅17岁的蒋秀春也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勇敢。这是他首次参与实战,面对生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参与到战斗中。蒋秀春负责操作一挺轻机枪,他在战友的协助下,迅速找到了适合射击的位置,对准美军的密集区域进行射击。他的机枪点射声成为了战场上的一部分节奏,每一次射击都精确有效,为战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这些士兵们经历了数次美军的组织性进攻。每一次,敌人都试图通过集中兵力和火力打破志愿军的防线。然而,每一次都在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下被击退。这些年轻的士兵,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黄正元副班长,还是初出茅庐的蒋秀春,都以他们的勇气和行动,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随着战斗的持续,这一小部队在黄正元副班长的带领下,不仅阻止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还在反击中成功地毙敌40余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保持了230.4高地的战略位置,也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攻势和士气。

英雄“钢七班”接替作战

在“张有班”英勇地坚守和抵抗之后,8连7班被派上前线接替防守任务。这一班不久之前被赋予了“英雄钢七班”的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们在之前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行为和坚定决心。他们负责的区域正是美军尝试多次攻破的关键高地——230.4高地。

随着他们接手防守,7班迅速组织部署,利用已建立的战斗工事和观察哨。观察哨的士兵配备了高倍望远镜,这些设备对于在远距离监测美军动向至关重要。在夜幕中,观察哨的士兵们能够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美军的微弱动作和布局变动,这些信息被迅速传递给班长,由班长进行快速的战术调整。

得益于准确的情报,7班能够高效地调整他们的火力部署,使手榴弹和其他轻武器能在美军企图靠近时发挥最大效果。每当美军尝试组织力量,进行新一轮的推进时,7班的士兵们就会从战壕中准确投掷手榴弹,炮弹精准地落在美军密集的地带,有效地破坏了他们的行动计划。

战斗在接下来的一天一夜中不断进行,美军尝试通过不断加强火力和人员的方式,突破志愿军的防线。然而,每一次进攻都在“英雄钢七班”的坚固防御下遭到了失败。他们的坚守不仅保持了高地的控制权,还有效地减缓了美军的攻势,使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

美军指挥官在了解到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后,自己的两个加强连未能突破一个志愿军步兵班的防线时,感到极度震惊和难以置信。指挥官本以为通过集中兵力和火力就能快速突破志愿军的防线,但现实的结果却是他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受挫。这种情况在美军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指挥官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的战术安排和对志愿军的战斗力的估计。

在这种困境下,美军的士气开始受到影响,他们的攻势逐渐变得犹豫和无力。与此同时,7班的士兵们在每次交战后都会迅速修复战壕,重新整理装备,确保每位士兵都处于战斗的最佳状态。他们的坚持和勇敢,不仅在物质上保存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也在心理上给予美军沉重打击。

参考资料:

来自 饶弘范著.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M]. 1997

0 阅读:781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