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针刀松解的机制与治疗依据,中药熏蒸的机理与用药探讨

黄氏说趣事 2024-10-17 11:32:37

引言

针刀疗法以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的概念为理论基础,是一种融合了中医传统针灸疗法和现代手术疗法的创新治疗方法。

首先,针刀镇痛和针灸镇痛具有共同的神经科学基础,通过激发体内的调节作用,激活人体自然的镇痛物质释放以缓解疼痛。

然而,相较于传统的针灸针头,针刀因其更为粗大的针体,提供了更强更持久的刺激效应,刺激量更大,其疏通经络的作用更为迅速和彻底。

针刀治疗通过刺激脊髓内的镇痛系统,能够引发一种局部节段性与全身广泛性的协同镇痛效应。

实验研究显示,针刀疗法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大鼠模型局部组织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提高痛阈,从而达成抗炎和镇痛的效果;而且还能调节局部细胞外基质的代谢过程,进而促进组织修复。

相较于传统的毫针法,针刀疗法沿经脉刺激经络,通过纵向疏通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局部微循环,有效消除肌痉挛和肌紧张,促进了代谢过程,并减少炎症致痛物质的沉积,从而实现更为迅速的解痉镇痛效果,并维持较长的镇痛时长。

此外,针刀治疗还能剥离和松解软组织间的瘢痕和粘连,解除卡压状态。

这一系列效应有助于恢复经脉的通畅性,促进血气的流畅,使筋脉得到养护,进而逐步恢复了腰背部的力学动态平衡[75]。

另外,针刀疗法还可调节外周血中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进一步改善腰背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并降低炎性物质水平,促进代谢的改善和症状的缓解,有益于功能的恢复。

一、针刀松解的解剖依据

背部的主要肌肉如竖脊肌、背阔肌、腰方肌和腰大肌等,以及周围附着的筋膜,由于大部分病患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躯干的前倾姿势,这些肌肉承担着静力支撑的工作,长时间的紧张状态易导致CLMS。

此外,肌肉长时间的疲劳也会降低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使腰部进行侧屈和旋转时可能拉伤腰椎韧带和软组织。

在探讨腰肌筋膜的结构与功能时,需明确其分为浅层和深层两部分。

浅层面在骶棘肌的后部,而深层则位于骶棘肌的前面。

腰背部广泛分布的肌肉,其表面均覆盖着筋膜组织。

浅筋膜位于皮肤之下,富含脂肪组织和浅层的血管神经,为肌肉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与感觉功能。

而深筋膜则以密集的结缔组织为主体,它既能分隔骨骼肌,又起到包覆骨骼肌的作用,从而确保肌肉结构的稳定与完整。

除了作为肌肉的辅助结构外,筋膜在保护、支持和协助运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筋膜对于疼痛的反应尤为敏锐,且疼痛的范围也相对广泛。

近年来,在CLMS的临床实践中,传统的针灸疗法作为常用治疗手段被广泛采纳。

这一方法的机理,主要是经过对特定穴位或病患部位的刺激,增进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疼痛的目的。

然而,经针灸治疗后,病情时常面临复发的困扰。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针刀疗法应运而生。

针刀疗法不仅展现出针灸特有的疏通经脉、活血祛瘀的作用,还能对病变的软组织进行精准切割,从而恢复其生物力学平衡,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最终实现治疗目标。

针刀疗法,为CLM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

二、针刀松解的选穴依据

针刀治疗CLMS的常用腧穴为肾俞、膈俞、次髎、阿是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病治阳”,指背俞穴以治五脏疾患为主。

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可治疗肾精亏虚。

此外,肾俞位于腰部膀胱经处,肾俞穴深部有胸最长肌和髂肋肌等,针刀治疗的同时能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水肿的吸收,改善症状,所以针刀治疗CLMS,既是治疗经脉病症,也是治疗局部病症。

膈俞穴为血气聚会之处,八会穴之血会,选取膈俞穴可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次髎,是腰痛疾病常用腧穴之一,可补益下焦而强腰健腿。

阿是穴是临床上取穴的重要腧穴。

《素问·缪刺论》云:“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

《备急千金要方》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

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三、中药熏蒸治疗的机理探讨

中药熏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其根据中医辨证原则选择中药,通过煎煮过程中产生的热力和药力,使中药的药性与药效通过热气经由皮肤和黏膜作用于机体,直接作用于施治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熏蒸疗法作用充分持久且集中,同时,中药熏蒸疗法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肝肾毒性,避免了药物体内代谢。

《黄帝内经》有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

在《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熏蒸洗浴八方,明确提出用煎煮中药的热汽熏蒸进行治疗。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苦参汤外熏洗治疗狐惑病的方法。

中药熏蒸疗法通过中药的温热作用与皮肤毛孔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提升腰部皮肤毛孔的通透性,从而有助于排出体内病邪,使腰部经络得以顺畅流通,这一疗法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中药熏蒸集合热疗的物理刺激作用、穴位经络效应、局部药理效应和血液循环等功能,作用直接,疗效确切,具有祛湿散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温经通络、通经止痛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

四、中药熏蒸的用药探讨

中药熏蒸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

本熏洗方以我院骨科熏蒸方为基础方,对改善CLMS症状效果显著。

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主治外科的关节痹痛,足痿筋挛,跌扑损伤。

《四川中药志》:“祛风利湿,通经散血。治寒湿腰腿骨痛,足痿筋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外科的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神农本草经》:“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当归在方中发挥补血活血,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药配伍中,“当归-川芎”这一药对经常协同出现,共同发挥出养血补血、活血祛瘀的显著功效。

宋代医学家们亦常常运用此药对来调和气血凝滞之症,如在《杨氏家藏方》中有蠲痹汤的记录,其主要功效便是治疗风湿痹痛。

而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含有“当归-川芎”药对的处方达103首之多,这些处方多集中于血瘀症的治疗,展示了这一药对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与重要地位。

方中选用桃仁活血祛瘀之功效。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可用于外科的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经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红花与桃仁单独使用时,皆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改善大鼠体内寒凝血瘀的状态。

当红花与桃仁配伍使用后,其药效明显增强。

此外,红花与桃仁的配伍还对血沉速度与红细胞压积进行有效调节,进而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大鼠的血瘀流变特性。

丹参活血祛瘀、止痛。

其有“血药之冠”之称,常被用作活血化瘀的良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探索,丹参不仅在抗炎、抗纤维化方面有明显功效,而且在防治骨质疏松等方面也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醋延胡索有活血、止痛、行气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醋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有止痛作用。

海桐皮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活血通络。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海桐皮有显著的抗炎、镇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

防风有祛分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防风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作用于多种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展现出其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重功能。

五加皮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研究表明,五加皮对急性外伤痛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特别适用于肌肉外伤痛,除镇痛效果外,五加皮还具有抗炎、镇静等药效。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本草拾遗》:“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透骨草祛风除湿,解毒止痛。

用于风湿关节痛,《本草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

现代药理学认为,艾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得出,桑寄生以其独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特性,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其在抗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从本熏蒸方的药物组成中可看出都是中药熏蒸治疗关节疼痛的常用药,都有文献记载相应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以通过腰部局部中药熏蒸,以蒸汽为载体与以上药物共同使腰部区域皮肤毛孔打开,并携带药物直接进入腰部,使药物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还可共奏通经活血、温经止痛、祛风散寒之功,可改善腰部供血,从而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结语

本熏蒸方并非仅仅采取随机叠加组合的方式,而是深入总结历代医家独特的用药理念与用药的精华,这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0 阅读:0

黄氏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