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因为时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在‘第二次征缅之役’中指挥失误、进退失据,所以在后方急盼捷报未果的乾隆帝在极度失望、恼怒之下,革去了杨应琚一切官职,押送进京待勘(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八月,被押送进京的杨应琚经审讯后罪证确凿,乾隆帝赐其自尽,并削其全家旗籍。)
此后,乾隆帝再下谕旨,让自己倚为干城的心腹重臣、时任伊犁将军明瑞改任为新任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即刻驰赴云南、接掌云南一切军政要务,并筹划准备,发动第三次‘征缅之役’。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接到乾隆帝谕旨后即星夜兼程出发、只用了一个月就抵达云南昆明的明瑞正式接任云贵总督,随即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调兵遣将、准备第三次‘南征缅甸’。
在明瑞的筹划下,清军第三次出兵缅甸的军事动计划是——明瑞亲率清军主力南出永昌、腾越,经宛顶(云南畹町)、木邦(缅甸腊戌)、孟艮,直至缅甸国都攻阿瓦城下,这一路为南路正兵。
而参赞大臣额尔景额、领队大臣伊柱、云南绿营提督谭五格、总兵王玉廷、记名副都统海兰察等则率军出北路,由虎贲关、新街一线进攻,水陆并进自猛密攻宛顶、木邦,再经锡箔直捣阿瓦,与明瑞的大军会师、一举攻克缅甸国都。
第三次‘征缅之役’行动中,明瑞共计动用了二万五千人的大军,其中包括最精锐的八旗军三千人、四川绿营八千人、贵州绿营九千人、云南本地绿营五千人。南路大军一万七千人,其中八旗军二千人,由明瑞与副手观音保亲领;北路军主将额尔景额领兵八千人作为明瑞进军的辅助,其中有一千人的八旗军。
原定的出兵时间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二十四,但就在出兵的前夕,云南当地突降暴雨,清军准备好的大部分军械和辎重都被大水泡湿,无法再用;无奈之下的明瑞只好上疏乾隆帝,奏请乾隆帝御准,让军械、辎重都晒干后,再行出征。乾隆帝也只得回旨同意明瑞所请。
直至当年十一月初二,好不容易重新完成了征缅的军械后勤准备后,已经急不可耐的明瑞才于当天率副将们——参赞大臣都统观音保、参赞大臣珠鲁讷、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哈国兴、李全、胡大猷、胡邦佑、常青(长青)、随营赞画道府加按察使杨重英(杨应琚之子)等文武官员,以及南路主力大军一万七千人出征,由云南宛顶(畹町)攻入了缅甸境内;而随着明瑞的进军,清朝第三次‘征缅之役’正式爆发。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初十,明瑞率南路清军攻出国境、顺利地占领了木邦(缅甸腊戌)。而自云南宛顶至木邦一路上六百余里的道路,因为之前屡经清、缅两军往来拉锯作战的兵燹,所以人烟几乎断绝、没有任何半途上的辎重补给点。
缅甸守军得知明瑞率大军来攻之后,因为缅军的主力这时候尚在暹罗境内追击郑信(暹罗抵抗势力首领、也是日后暹罗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的势力、短时间内不能返回国内,所以处在人数劣势的缅军采取了和清军不接战、不交锋、只乘虚骚扰的游击战略;同时,缅方还毁掉了清军进军路途中的一切粮草辎重物资、坚壁清野,以断绝清军的后勤补给。
攻克木邦之后,明瑞便分兵五千人给予参赞大臣珠鲁讷,命其率总兵胡大猷、胡邦佑、文官按察使杨重英等驻军于木邦城内,以保护从云南进入缅甸境内后,一路上的后勤粮草物资运输顺畅;而明瑞本人则率剩下的一万二千精兵,并参赞大臣观音保、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哈国兴、李全、常青等人继续南进、直逼缅甸国都阿瓦(曼德勒)。
与此同时,北路清军在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的率领下,也于十一月十六顺利抵达了缅甸老官屯(新街、即缅甸八莫以南处),与早已在据守江岸、树栅抵抗的数千缅甸守军隔江对峙。此后,北路清军连日猛烈攻击当面的缅军,虽然有所战果,但自身也伤亡惨重、且军士多罹患瘴疾;所以额尔景额迟迟不能攻克老官屯。
至十二月初,北路清军主将额尔景额也在军中染上了瘴疾、随后不治身亡,这就更加打击了北路清军的士气;在京师的乾隆帝接到了额尔景额患病于军中病亡的消息后,令在军中的弟弟额尔登额(有疑问,或说二人并无血缘关系)接任北路军主将,继续率军攻打老官屯。
额尔登额接任北路清军主将后,虽然继续率军攻击驻守老官屯的缅军,但始终无法彻底击败缅军、打通与南路清军的联络通道;而在激战之中,北路清军将领——领队大臣伊柱、总兵王玉廷先后阵亡,清军也在连续的交战中损失了千余人之多。
损兵折将至此,北路清军已无力再战,而老官屯的缅军则利用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不断派出小股军队偷袭清军、断绝其粮道,并攻占了清军后方的新街、孟密(猛密)等地;额尔登额既懦弱无能又胆小怕事,在得知缅军已经出兵自己后方后,惶恐之下飞速自老官屯撤军、退至四十里外的旱塔地区徘徊不前,不敢与缅军接战。
而南路清军则在主将明瑞的率领下,前出木邦、直逼阿瓦,一路上连克旧小(臼小)、锡箔等地,渡过了大叠江(锡箔江),在蒲卡处杀伤敌军数十人,并擒获数名缅兵俘虏。
经过审讯俘虏后,明瑞得知缅军主力此时尚在暹罗还未返回,但缅王孟驳为了保证国都阿瓦不失,也调遣了部分征暹的军队紧急回援,即将抵达阿瓦。
随后,明瑞以二千八旗精锐军队为前锋,大队绿营军队在后紧跟,一路向南进攻、所向披靡,连克正面所据守的缅军防御营垒;而缅军招架不住明瑞大军的猛烈进攻,只得放弃与清军进行野战,退守至阿瓦以北约一百五十里的重镇蛮结(缅甸南渡河以东的郎考)驻守,以等待缅军主力的后续增援。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二十九,连战连胜的明瑞率大军向蛮结发起了进攻;当时驻守蛮结的缅军有九千人(一说两万人),分为十六座营垒固守,其兵力尽皆囤在营内,营外则挖深沟阻碍清军的进攻,沟外还布有大量的木栅为防御工事,另外再设象兵阵作为伏兵;蛮结防线可谓‘固若金汤’。
在抵达蛮结后的第二天清晨,明瑞就发动了作战,并将一万二千人的大军分为三路,自己亲自统领中路,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李全守东山梁为东路,参赞大臣副都统观音保、总兵常青守西山梁为西路,三路军队相互掩护着向缅军发起首次进攻。
就在清军出兵进攻之时, 蛮结缅军突然从清军的西路方向杀出,主动与清军进行野战;当时观音保、常青等西路主将奋力率军迎战,明瑞也率领中路军猛烈进攻缅军,双方展开混战;最后是清军首战告捷、斩获敌首二百余,而缅军不敌清军的攻击后,只得仓惶退回营垒中固守。
十二月初二,明瑞继续率军攻击退守蛮结营垒中的缅军,还将所辖的清军分为了三路十二队,轮番攻打缅军营垒;激战之中,身为全军主将的明瑞身先士卒,着重甲、亲冒矢石带头骑马冲锋,虽然在陷阵之时被缅军火枪击中面部导致一眼受伤,但仍奋力指挥全军继续拼杀,不肯下火线休息。
此时缅军的兵器以火枪和铁镖为主,因身在炎热雨林地带,不适合装备厚重的甲胄;另外,缅军在弓矢方面也不很擅长;在平原地带的蛮结与身披重甲、手持硬弓的强悍清军八旗精锐骑兵进行野战,擅长防守、不擅野战的缅军确实不是对手。
此战之后,也有来自缅军内部的传言——交战时最怕的就是清军的彩甲骑兵(也即身着黄白红蓝盔甲的满洲八旗骑兵)纵马突击至近处、然后引弓发箭直射面门的战术。
面对清军的三路猛烈攻击,缅军纷纷溃败,就连阵中作为伏兵的象兵也无法正常作战,在清军的箭矢攻击下掉头狂奔,冲坏了大批缅军营垒前的木栅;此后,缅军坚守营垒不出,再不敢和清军进行交战。
见缅军丧胆不出后,明瑞决心直接攻打敌军的营垒,一举拿下蛮结重镇;当时,缅军的西营各堡垒是比较精锐的守军所在,一旦西营被攻破后,其他缅军的营寨将被清军一一顺利拿下,因此明瑞便决定集中优势军力攻击缅军的西营,彻底打败缅军。
现有的约一万二千人的征缅南路大军,明瑞只留了二千人看守后方的辎重粮草(以防缅军偷袭),自己率其余的一万军队直接冲击缅军的营垒。而缅军也在军营内树立了大量木栅作为防御手段,还在营外挖深沟、沟旁埋锐竹,以阻挡清军的强攻。
虽然营垒内的缅军有沟壑、木栅作为重重保护,还可以从木栅的缝隙处对外不断发射火枪、攻击清军,防御措施做得极其严密,但清军发起攻击之后,从附近的山梁上顺势纵马冲击而下,很快就攻破了缅军临近山梁边的第一座营垒。
在继续攻打缅军第二座营垒时,因为这里的地势比较高的原因,所以清军的进攻很是困难、一度受阻在木栅之外、伤亡惨重;此时,参战的贵州绿营兵中一名叫王连的普通士兵,在看到木栅的附近有一些多余的木料堆积,相对容易攀登,于是便冒着缅军的枪林弹雨,举着藤牌、手持大刀从该处一举越栅而过,孤身一人率先跳入了缅军的营垒之中。
此后,一个人杀入缅军营垒的王连,在数百名缅军的包围中反复冲杀,先后杀敌十余人,有效地阻挡了缅军反击的攻势,使得后续又有十多名清军顺着王连突击的木栅处鱼贯攀登而进,加入了混战中。
在后续杀入营垒的同袍掩护之下,勇不可当的王连一直杀到了营垒的大门前,顺利拔开了木栅,放营外的大批清军蜂拥攻入,成功地再夺一座缅军的营寨。
连续攻克缅军两座营垒后,指挥作战的清军主将明瑞再接再厉,继续分兵进攻,并在左右两翼友军的配合下,又攻下了两座缅军的营垒,站稳了作战攻击的立足点。
至当晚二更时,还其余营垒中作战的缅军见反攻清军已经无望,继续坚守也防不住清军的后续猛攻,于是在进退两难之下纷纷丢弃了据守的营垒、溃败撤退;清军则尾随其后全力追杀,直到第二日黎明时分才胜利收兵回营。
蛮结之役,明瑞率一万大军大破缅军,斩首二千余人,生俘三十四人,所获缅军遗弃的枪炮、粮草、牛马无数。因此辉煌的大胜,明瑞用六百里加急飞骑向远在京师的乾隆帝‘告捷’;乾隆帝闻讯后大喜过望,于明瑞的‘一等承恩毅勇公’爵位之外,再封明瑞为一等公,赐嘉号‘诚嘉毅勇’,称‘一等诚嘉毅勇公’,并加明瑞黄带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等赏赐,以为酬功。
而那个立下了‘先登大功’、又在随后的激战中杀敌十余人、夺取缅军营垒,为此次‘蛮结之役’获得大胜做出卓越功绩的贵州绿营藤牌小兵王连,也被乾隆帝连升十五级,由普通大头兵直接升为从三品的绿营游击,成为了正儿八经的高级绿营武官(这也是勇猛作战、建立殊功的王连所应得的)。
‘蛮结大胜’之后,明瑞又将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呢?下一篇文章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