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三十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章 清朝前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节 冯班、宋曹、姜宸英的书法批评
二、晋人之书取韵,唐人之书取法,宋人之书取意
唐人用法严谨,晋人用法洒脱,然而皆无法外之例,意即是法。这些言论源自董其昌。董其昌讲“晋人之书取韵,唐人之书取法,宋人之书取意”,只不过冯氏将董其昌的“韵”字换作了“理”。
从冯班所述之意来看,应与理学家所论之“理”相关,此前韩性、祝允明均提及书法中的“理”,此处不再赘述。冯班认为“理”乃“法”的灵魂,高于“法”,唯有依循“理”行事,方可“从心所欲,不逾矩”,且“晋人之理”涵盖了“意”和“法”。由此分析可知,冯班等人以“理”概括晋人与董其昌的“韵”说存在差异,前者属于形而上的理性认知,后者则为亲切的审美体验。
由于“理”包罗万象,晋人书法遂达至最高境界。唐人自晋人书作中归纳出规则,无法随心而行,故而稍逊晋人。宋人反其道,以“意”为主,虽自由,却不免掺入私心。唐人之“法”有限制却无弊端,宋人之“意”容易滋生流弊。
基于此,冯班强调“本领”至关重要。他言道:本领者,如同将军;心意者,仿若副将。本领极为关键,心意依附本领而生。本领娴熟精湛,心意自能变化。所谓本领,不过是效仿古人,但需有所取舍,不能巧拙兼学;纵使想要广泛涉猎诸家,也必须融会贯通,不可古今混杂。
原本在托名为王羲之的《论书》里,“心意”居将军之位,“本领”处副将之职。然而冯班却将这二者关系予以颠倒,并重新阐释。通常来讲,本领是为心意服务的。但书法传承已久,形态多样,头绪繁杂。冯班觉得对于学书之人而言,当下最紧迫的是辨别源流,把控理法,让精神气质自然而然地与古人融合,切不可像宋人那般“多取新意”,否则会造成舍本逐末的局面。
冯班所讲的“本领”,即前人所说“才”“学”“识”里的“学”和“识”。首先需明晰正统派所规定的书法正道,随后勤奋用功,与王、欧、虞、褚、薛融为一体,“待到书法修成之时,神奇变化,出没无穷”。
冯班的“本领”便是孙过庭所讲的“背离羲、献而无差错,违背钟、张仍显精工”的精湛熟稔能力,达成此种能力,无论怎样做都不会超出“二王”等人的规范范畴。
冯班提出“本领千古不易,用笔学钟,结字学王”的观点。这是在赵孟頫“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只不过用“本领”替换了“用笔”。他或许认为赵孟頫的理论尚有不足,只因仅强调了“用笔千古不易”,结字方面仍可能存在问题,所以用笔应学钟繇,结字要学王羲之。
由上述分析能够知晓,冯班对于帖派系统书法的认知,既承继了项穆、董其昌等人的理论,又有所拓展。
针对继承与创新、真迹与碑刻等问题,冯班能够进行辩证阐释。他表示:“作书需有自己的主张,然而并非不学古人;需看真迹,然而并非不学碑刻。”这是相对模糊的论述,从他一贯的论旨来看,主导思想仍是以继承为主,以变化为辅。(全文共计:121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