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让刘伯温测国运,得到答案后大喜,没想到自己理解错了

笔尖的话 2021-10-11 17:11:15

纵观各朝历史,风云人物众多,其中不乏一些奇人异事。而有一人不仅见证了朝代的兴起,还准确的预测到朝代的灭亡,他就是被称“神人”的刘伯温。

刘伯温出身于浙江青田,父亲刘爚为遂昌县教谕。在刘伯温出生后,其父遂辞去教谕一职,专心在家教育孩子,因此,年少时的刘伯温时跟着父亲学识的。其父不仅对文史颇有研究,还擅长兵法与天文,不管刘伯温能不能听懂,都讲解与之。在他的影响下,刘伯温掌握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待到入学时,十四岁的刘伯温开始展露出过人的天赋,普通学子在看书时,仅能逐行而看,且不识其意,然而刘伯温不仅能目视百字,一目七行,对于其中的道理,讲解的头头是道。老师们皆惊讶不已,纷纷出题考他,即使多有一些困难之题,刘伯温也能从其他角度找到办法。因此,老师皆言此子将来必成大事也。然而刘伯温的一生并不太平。

成年后的刘伯温欲走官途,就去京城参加了会试,并一举考入进士,本来以为可以施展心中抱负,但是由于元末时期兵荒马乱,在家等了三年也没上任,后来朝廷只给安排一个高安县丞一职。在职期间刘伯温不惧权势,秉公办事,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然而,也正因为刘伯温不懂变通,得罪了当地不少乡绅富豪,总是对其使绊子,刘伯温官职不大,也不好处理,因此对此不烦其扰,最终辞官而去。

传闻辞官后的刘伯温隐居于山,整日研究各类古物书籍。一日在山间读书时,面前大山突然一分为二,伴随着阵阵白烟。刘伯温惊讶不已,本欲转身离去,但觉此番天降异象,并无凶险之意,或将成为自己的一次机遇,便进入其中,最终寻得天书一本。该书所写尽是布阵占卜预测未来之术,成为刘伯温未来料事如神的原因。

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让其担任自己谋士,刘伯温毕竟有识人的本事,在见到朱元璋后,先是假意拒绝,考验其对于自己是否重视。朱元璋知晓其才能过人,一定要他当做自己谋士,刘伯温便顺而答应,因此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当时朱元璋并不是实力最强的一方,前有陈友谅,后有张士诚,还有其它兵队虎视眈眈,面对如此困境,刘伯温出谋划策,详分局势,将利害各方都与朱元璋明说,深得朱元璋信任。并且刘伯温用兵如神,在他的决策下,屡战屡胜,朱元璋也为了明朝太祖。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时任御史中丞与太公史双职,虽然皆为要职,但对于开国功臣,以及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这个职位显然与其功绩不符,那么为什么刘伯温没能被封更高的官位,难道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并不信任刘伯温?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刘伯温官位不高,但是权利很大,御史中丞就是如今检察院要职,而太公史为记录史记者,对于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来说,让最刚正不阿的刘伯温来担任此职,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朱元璋后来曾想让刘伯温当丞相,但是刘伯温推脱自己不想过多沾染繁杂尘事,拒绝了朱元璋的建议。并且在丞相的人选上,朱元璋还提到了杨宪。杨宪与刘伯温关系甚好,如果杨宪当了丞相,对于刘伯温在朝中的关系会更加牢固,至少也有个照应。然而刘伯温也并没有让朱元璋选择此人,并直言其气量小。后来朱元璋也真的没有把丞相给杨宪,但反而让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担任,也因此造成后来刘伯温的遗憾离世。

后来有一天,朱元璋吃着烧饼,忽然想到一事,将碗把烧饼盖住,并喊来刘伯温前来觐见,刘伯温到后,朱元璋让其猜碗内为何物,刘伯温看了一眼碗掐指便道:“此乃饼也”。朱元璋因此更加信其言。并忙问他明朝的未来如何,刘伯温听后知晓其中利害,不敢与之明说,并说此乃泄露天机之事,并且对于皇朝而言乃是大不敬之罪。

朱元璋却不管这些,连番追问,并恕其无罪,刘伯温知道躲不过,便占卜卦象,对朱元璋说道:“明朝国运六百半”,朱元璋听后大喜,毕竟能够经历六百年的朝代不多,虽然遗憾明朝不能千秋万代,但至少还有数十代的机会。然而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刘伯温所说六百半,并非六百年,而是只有六百年的一半。没想到果真如此,从明朝的建立到灭亡,其存在也刚好过半。刘伯温此人确实拥有预测之能,准确地预测出了明朝的未来。

刘伯温辞官回乡后,朱元璋在政事上对其仍颇有依赖。一日刘伯温染上风寒,朱元璋得知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病。作为政敌,面对这么好的机会,胡惟庸岂会放过,便在药中偷偷加了东西。刘伯温千算万算却没料到此劫,喝了药后的刘伯温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后就病逝了。

虽说后世对刘伯温的去世充满疑惑,但刘伯温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而他之所以能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深得朱元璋信任,说明确实拥有过人的才能。

朱元璋让刘伯温测国运,得到答案后大喜,没想到自己理解错了

刘伯温预测国运,没想朱元璋理解错了,以为是650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笔尖的话

0 阅读:92

笔尖的话

简介:一支笔,几句话,穷尽天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