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也是个四面不讨好的人。
中原百姓说他认贼作父,引狼入室,让清军入关,生灵涂炭。
南明朝廷说他用明军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
李自成说他不帮自己人,敌我不分。
乾隆也不待见他,将他列入《逆臣传》。
在这之前,乾隆让人编写了一个《贰臣传》,将明朝曾经的大臣,后来降清的祖大寿、洪承畴、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李永芳、刘良臣、邓常春等157人的事迹,全部都书写了进去,但是却没有吴三桂。
在乾隆看来,你吴三桂不配称贰臣,只能列入逆臣之列,太可恶了。
因为祖大寿、洪承畴他们,虽然背叛了大明,投降了大清,但是没有再反叛。而你吴三桂投降了我们大清,而且康熙爷待你不薄,让你成为云南王,跟土皇帝一样。
这样的待遇,连多尔衮都没有享受过。可是到了后来,你小子却又反叛了,把大清闹成一锅粥。
战争打了八年,死伤军民无数,军费开支巨大,大清经济倒退几十年。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吴三桂着实可恨。
就连很多中原人也说,吴三桂太不地道,既然投降了,错也就错了,又为何反叛呢?
然而,多年之后韩国惊现一封信,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原来,是清朝篡改了那段历史。
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乾隆篡改了哪些历史?吴三桂,关宁铁骑的指挥官,崇祯皇帝不多的底气之一。
崇祯素来对他不薄,可以说另眼相看。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夏,宁远总兵吴三桂和大同总兵在和清军的交战中受挫,关外八城丢了四座。
崇祯大怒,杀了王朴,但对吴三桂网开一面,只是降级处分,实际上仍然是宁远的军事主官。
而吴三桂对大明也够意思,这一年,舅舅祖大寿投降了清军,几次三番写信劝降。信中说,崇祯薄情寡义,为他冲锋陷阵的将军,杀的杀,剐的剐,没有一个好下场。
孙传庭,被崇祯逼死。
袁崇焕,崇祯千刀万剐。
陈新甲,当了替罪羊。
……
他还说,外甥啊,皇太极为人不错,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皇明降将邓长春、陈邦选、姜新、张存仁等也给吴三桂写信,说没错就是这么回事,皇太极就是一个好老板,跟他干有前途。
看信之后,吴三桂有点犹豫。别人哄你还有可能,亲舅舅能哄你吗?
再说了,舅舅的投降足以说明崇祯不值得效忠。
祖大寿四代镇守辽东,可谓是“满门忠烈”。锦州在他的镇守下固若金汤,皇太极怎么都打不下。无奈之下,皇太极在1629年绕道偷袭北京。祖大寿闻讯,二话不说带兵去北京解围。到那之后,惊闻袁崇焕被崇祯抓了起来,他带兵逃走。换了是谁,都不敢再回来了,因为二人关系密切。
还有人断言,要不了三天,祖大寿就会造反,不然太阳打西边出来。但是,人家没有。不仅如此,崇祯逼着监狱内的袁崇焕写信,让祖大寿再回来解北平之围。祖大寿二话没说,照办。
后来,皇太极占据了战场主动权,开始劝降祖大寿。
皇太极很聪明,他知道满人只有汉人的百分之一,光靠清兵根本打不下中原。然而劝降多次,祖大寿置之不理。
1631年,锦州失守,祖大寿才假意投降。在妻子女儿都在皇太极手里的情况下,祖大寿毅然跑到锦州,跟清军激战。
直到1642年,锦州成为孤城,粮食耗尽,开始人吃人,祖大寿才出城投降皇太极。
这期间,皇太极一直善待祖大寿的家人。如果换了是崇祯,你祖大寿三番两次耍我,恐怕早就把他们给杀了。
尽管如此,吴三桂就是不动心。
就在第二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吴三桂让人专门给舅舅祖大寿回了一封信。祖大寿一看,都无地自容。信中表示,我吴三桂“世承国恩,不灭女真,誓不为人”。
吴三桂还说,要是外甥我当了二臣,如何全身而退?最后,吴三桂表示,投降的话,皇太极将来也会看不起自己。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吴三桂,对大明忠心耿耿,不愿意投敌。
那么,两年之后,吴三桂怎么就跟多尔衮他们成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呢?
原来,1944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那次,崇祯慌了神。3月5日,崇祯派人对吴三桂说,宁远那你别管了,还是带兵来保卫北京吧。
这时候的关宁铁骑,成为崇祯唯一的救命稻草。崇祯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火速来京。
结果,从宁远到山海关,也就120公里,吴三桂走了14天。
有人说,吴三桂知道北京城守不住,就是在等崇祯死,然后在山海关观望,看看李自成和多尔衮谁更值得投靠。
其实在李自成劝降使者还没到的时候(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就动手了。他下令将李自成的2万边防军“尽行砍杀,至余32人逃脱”。这就说明,吴三桂对李自成根本没有抱任何幻想。
两天之后,李自成让唐通带着4万两白银的巨款和李自成的书信去招降。
吴三桂大怒说,我堂堂七尺男子汉,岂能贪生怕死当叛将,留下千古骂名?
——《明季北略 卷二十 吴三桂请兵始末》
分析一下,吴三桂之所以在山海关观望,应该是有投靠李自成的想法的。
皇太极再好也是满人,李自成毕竟是汉人。在满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如果吴三桂识大体,就应该忘掉亡国恨,所谓这种亡国恨其实是亡了一个朱姓朝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亡国,汉家江山完全可以靠跟李自成并肩作战而坚持住。
可惜却传来消息说。李自成进京之后拷打官员,逼着大伙交钱。在刘宗敏的操作下,北京哭喊声不绝,已经变成人间地狱。这说明,李自成一点也没有帝王的气派。
再加上父亲被杀,爱妾被抢,吴三桂对闯王丢掉了幻想,在四月下旬改变了态度。他接过了皇太极递来的橄榄枝,当了汉奸,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投靠清军是事实,争议的焦点是,吴三桂投降的目的。
根据清朝史料记载,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决定投降多尔衮。但是这时候清兵还没有南下,仅凭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农民军没把握。因此,他就采取拖延的态度,假意跟李自成谈判。
直到四月十三日,李自成才醒悟过来,带七万大军奔向山海关。但这时候,清兵已经来到,一切都无可挽回。在清兵和吴三桂的联合打击下,农民军土崩瓦解。
李自成带着一脸的遗憾,仓皇退出北京城,皇帝宝座都没有暖热。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贻在《流寇志》里,也是这样描述的。得知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吴三桂说“宜当以死报国”,但是实力不允许。
他征求将士的意见,那意思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只能投靠李自成。众将开始的态度是“默然”,没有人发言。
吴三桂又问:“那么,李自成的使者要来了,我们是杀还是热情招待?”众将答:我们听将军的。
就这样,吴三桂开始和李自成谈判。
只是后来,他听说老父亲被严刑拷打,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抢走的时候,才改变主意降清。
关键一点是,吴三桂强调说,自己向皇太极投降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为崇祯报仇,杀农民军。
并且打败李自成之后,吴三桂也不向清人称臣,要来个南北分治。也就是说,你清兵控制黄河以北,我吴三桂控制黄河以南。
史料披露,吴三桂给多尔衮的信这样写道:
“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合兵以低都门……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
那意思是,我们联合打败李自成,我可以给你好多钱,还可以把中原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你。
然而多尔衮也不傻,他知道吴三桂这样太过分,根本不切合实际。清兵能打到山海关,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已经没有对手。吴三桂只有3万人,根本不具备抗衡多尔衮的实力。
他只有权力说降还是不降,没资格跟清兵坐地分赃。
多尔衮根本不提分治,只说吴三桂降清,他的地位只高不低。崇祯给你“伯”,我给你“王”。吴三桂别说跟清兵打,就是跟李自成打也没有胜算,所以他审时度势之后,最终选择了投降多尔衮。
吴三桂想象中的南北分治,成为泡影。
多尔衮不是打不过吴三桂,是怕吴三桂跟李自成联手,死守山海关。那样的话,清兵入关的时间肯定会大大向后推迟,历史无疑会改写。
1958年,日本学者发现了吴三桂《反清檄文》的原版。
檄文中,吴三桂声称自己降清是权宜之计,“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以谢先帝之灵。”
这样解释的话,吴三桂后来在云南造反,也就顺理成章。
朝鲜人在《燕行录》中,披露了一封书信,叫《尚善寄吴三桂书》。从这封信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真相。
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使者经常到北京去。在北京期间,他们获得了一封有价值的信。那是贝勒尚善给吴三桂的,时间是康熙十三年,那时候吴三桂已经反清。
这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王在明时,不过一总兵官,国破不降,而能请兵灭贼,以复君仇者,可谓尽忠于明室矣。”
意思是你吴三桂在明朝不过是总兵,大明被灭了,你也没投降,向我们借兵复仇,是个大忠臣。
这两份史料印证了吴三桂当初附和大清并非真心,只是为了为大明“复仇”,似乎吴三桂出发点真的是忠于明朝,清朝编纂的《明史》说吴三桂辜负大清就是篡改和抹黑。
归根究底,吴三桂无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被触动而反叛,如果真的是为崇祯复仇,灭了李自成之后,吴三桂就该跟清兵翻脸,而不是等到康熙削藩时。
参考史料:《清史稿》《贰臣传》《逆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