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与年轻同行共勉

胡大一的备忘录 2024-10-25 04:26:11

《一路同行》能够出版,我很高兴。书中记述了一些我曾经做过的事情,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做下去,然后完善、深入和拓展。

人们带着不舒服或者异常的检查结果找医生看病,不是来相面算命的。

很多老医生(如北大医院的张树基教授)被人们传颂为名医、神医。在大家困惑不解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常常能够点破疾病的本质。他们绝对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神医”,也一定经过了学习积累的过程。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根深才能叶茂。根在哪儿?根就是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叫基本功。

医生始终要坚持实践,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一个一个患者都是不同的,每个患者都有个性,不同的患者可能患有同一种疾病,疾病的共性存在于患者的个性当中。我们医生在接触每一位患者时,一定要将疾病的共性和患者的个性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诊断治疗。

不注意过程,简单做加法,即便看了一千、一万个病例,水平也不会太高。

医生要想不断提高,一定要认真的追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过程,不断总结,提高自己诊治疾病的临床能力与水平,随着接诊病例的增加,越看越有经验,越看心里越有底,从经验不多的医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医生。

没有一个简单的患者,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对于每位患者的诊断治疗都应该非常认真、仔细,“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

从我自己带学生的经历就可以看到。以射频消融为例,前面122个患者都很顺利,到第123个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并且做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后安了起搏器。主要是大家开始的时候都非常谨慎,因为没有经验,反而一个一个患者看得很充分,准备得很充分,把手术当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补救措施都考虑得比较到位,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到了第123位患者,第一大家觉得经验越来越多了,而且看到是左侧旁道,认为患者左侧旁道出房室阻滞的可能很小,恰恰在这块儿出现了问题。

医生真是不敢有任何的“轻敌”。张孝骞教授有句名言:医生在终生的医疗实践当中都应怀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

医生职业很像沙坑,靠一锹一锹的沙土和一层一层的铺垫。我们须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匹配适宜的技术和医疗模式(即硬技术的软着陆),跟进患者预后(即关注药物或器具治疗能不能让患者活的更长、活的更好,不但延长寿命,而且提高生活质量)。当所有这一切换来的不只是疲惫和抱怨,也唤醒了我们心底的温暖时,传说中的医学人文就已经植根于我们的内心了。

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医生职业要求我们一生都在探索。要做成功、合格的医生是一个挖山不止、锲而不舍的过程。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医学,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而且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

0 阅读:1

胡大一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