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与人斗法,想毒死母亲,母亲想绞杀儿子,最后惊动了康熙

读书悟文化 2024-08-16 22:42:37

俗话说,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疼爱还来不及,又怎么舍得让他受伤害?但大清一位封疆大吏的母亲却是个例外。

这位母亲为了整死儿子,不仅先后两次去告御状,而且还求皇帝将自己儿子处以凌迟,天下怎么有这么狠毒的母亲?

话也不要说得太早,他的儿子比她更狠,差点毒死她。

这位狠毒的儿子就是康熙朝两江总督噶礼,他的面目早就暴露,但先后被弹劾数次,都被康熙保了下来,难道是康熙糊涂了吗?识人不清到如此地步?

那你是不知道噶礼的手腕之高明,我们从他的升官之路说起。

01 连升三级不是梦

噶礼生年不详,姓董鄂,正红旗人,曾祖父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理,曾祖母是努尔哈赤长女东果公主,可以说噶礼是将门虎子、忠良之后,起码也是满清未来的栋梁之才。

他也的确有“才”,在家世背景影响下,起点就赢了一大批人,先做吏部主事,之后当上郎中,正四品的官。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时,噶礼在于成龙手下听命,负责为大军运送军粮,他第一个把军粮运到了康熙帝的行营。

因为这件事,他受到了康熙的接见,两人一聊,康熙觉得这人挺靠谱,他很满意,一下把他调到盛京当了户部理事官。

朝中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树好乘凉,噶礼自打“攀”上康熙这棵大树,一年之内连升三级,一下做到了内阁大学士,从二品,可谓坐着火箭平步青云,一下成了当朝重臣。

当然,康熙也是珍惜人才,希望他为国家多做事。为了培养他,还借着外放锻炼的机会,让他到山西当巡抚。

山西那个地界没有总管,噶礼就成了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这官当得如何呢?《清史稿》有评价:

抚山西数年,山西民不能堪,当官勤敏能治事,然贪甚,纵吏虐民。

这个评价是说,此人的确是个能使,但就是贪污成性,而且还纵容下属欺负虐待老百姓,属于强人型贪官。

贪婪的本性早早暴露,但他的暴行被惩罚,却是到了?年后,为啥,有靠山,康熙不惜一次又一次的庇护他,究竟为哪般?

02 屡告不倒有秘诀

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嘛,噶礼的面目很快就浮出水面。不过他第一次当“被告”,倒不是因为贪污,而是隐瞒情况不报。

在他的管辖区潞安知府出现了空缺,他推荐霍州知州李绍祖做了替补,但此人喝酒耍性子,不知怎的就自杀了。

官员自杀这是大事,必须向上级通报,但噶礼却没向上级汇报,很快九卿议定要革他的职。

上面说了,噶礼有靠山,康熙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让他继续当巡抚,这等于一点事儿没有。

这世上总有人为正义执言,御史刘若鼐站了出来,他上书弹劾噶礼,说他“贪婪无厌、虐吏害民,计赃数十余万。太原府知府赵凤诏为噶礼心腹,专用酷刑,以济贪壑。”

也就是说,赵凤诏是噶礼贪污的下线,在审案时滥用酷刑,逼迫当事人出钱贿赂,噶礼贪污的银子大都是这样来的。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包庇的太明显,他直接让噶礼自己写情况说明,贼喊捉贼,噶礼自然辩解得天衣无缝,就这样,刘若鼐的弹劾也不了了之。

时隔不久,噶礼再当“被告”,这次弹劾他的是一波人,以平遥郭明奇为首的一群老百姓,状告噶礼私吞火耗银两,借修建解州祠堂庙宇强行搞摊派,向富户勒索钱财等七项大罪。

弹劾奏折由巡城御史袁桥执笔,然而,康熙也是铁了心就不信噶礼贪污,还是让他自辩。

但就在此时又出了一件怪事,山西学政邹世聪跳出来代表太原百姓上书请愿,请求噶礼在山西留任。

事出反出,必有妖。

一个学政越权上书,两天之内奏疏就到了朝廷,这很明显是人为,一般人都会怀疑邹世聪是噶礼的同伙,而且御史蔡珍就是这么指出的。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至少应该展开调查吧,但康熙依旧选择了对噶礼的信任,反倒说郭明奇是刁民,是诬告,蔡珍所言也没有证据,结果,郭明奇等人被捕入狱,两位御史也因此遭到了责罚。

这世上还有天理吗?别急,他很快就碰上了硬茬儿。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噶礼迎来了他的事业高峰。这一年,他回京任户部侍郎,随即又出为两江总督,成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一时间更加嚣张了。

他相继弹劾了不少地方官,如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等人。

看上去春风得意,但他忘记了“溢满则亏”,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就卷入一场科举舞弊案,这次他终于受到了惩罚,而这次他被扳倒却是他的生母“大义灭亲”。

03 生母与康熙的“密谋”

康熙五十年,江南发生了一起乡试科考舞弊案,江苏巡抚张伯行、主考官左必蕃分别上书检举乡试过程中的问题,康熙派出户部尚书张鹏翮到江南,与两江总督噶礼、巡抚张伯行会审。

噶礼与张伯行早在这起案件之前,两人就已经结怨了。虽然噶礼是张伯行的上司,但张伯行并不怕他,康熙说他是“一钱不要的清官”,身正不怕影子斜,对于噶礼上任以来的恶行,张伯行也不会回避。

噶礼不是一上任就弹劾一波官员嘛,后来江苏布政使由陈鹏年代理,陈鹏年一上任,就要求补齐前任的34万亏空,并且给出两个办法:

其一,从官员的工资里扣;其二,用差役的费用补上。

陈鹏年的建议得到了巡抚张伯行的支持,并请求噶礼也同意这一方案。噶礼查处那些官员并不是为了补足亏空,现在居然自己还要贴钱去补,怎么可能呢?

更何况,这两人作为下属,所做之事根本没有向他请示过,根本也没把他这个总督放在眼里。

陈鹏年也是一个耿直官员,备受张伯行器重,史载,“巡抚张伯行雅重鹏年,事无巨细,倚以裁决”,关键陈鹏年也瞧不上噶礼。

他上任后去拜访噶礼啥也没带,就鞠了个躬,为此还受到了噶礼的威胁。这让噶礼意识到,张伯行、陈鹏年这两人和自己都不是同路人,早晚都得收拾。

于是,噶礼就先从陈鹏年下手,上书弹劾说他与前任宜思恭串通故意隐瞒犯罪证据。根据噶礼的奏请,吏部向皇帝建议将陈鹏年革职,流放黑龙江。

不过康熙没听,只是将陈鹏年调任北京去修史书,但噶礼还不满足,他要得是对方彻底垮台。于是,他又搞文字狱,把陈鹏年六年前写的一首诗翻出来,拿出其中一句“代谢已怜金气尽”,说他用“金气尽”来诅咒清朝气数已尽。

如果康熙认可,那陈鹏年不但要被处死,还会株连九族。好在康熙看后,说“并无干碍”,噶礼只好作罢。

不过他也算是成功赶走了陈鹏年,接着他就要对付张伯行了,从何处下手呢?两人都在这次科考案中做起了文章。

就在噶礼想着算计张伯行时,张伯行也不是吃素,率先告了噶礼御状,说“其所辖两省大小文武属员,逢迎趋附者,虽秽迹昭著,亦可藏垢包荒,守正不阿者,虽廉洁自持,难免吹毛索疵”。

意思是说,自打噶礼担任两江总督以来,两江地区的官场就失去了正气,变得乌烟瘴气。

接着张伯行又详细报告了在科考案会审的具体情形:

说这次江南乡试是贿赂公行,几乎公开买卖举人。这次舞弊案不只是副主考官赵晋一人,背后还有人。

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每有犯人供出原安徽巡抚叶九思、安徽布政使马逸姿串通卖举人时,总督噶礼就会勃然大怒,打断他们的问话,不让他们说话。

调查组是奉皇帝旨意查案,身为总督的噶礼却千万百计加以阻挠,他这么做,分明就是在抗旨,而且他听外面传言,说在考试前,噶礼就串通考场工作人员卖举人给吴泌、程光奎等人。

考试后还向这些考生索取50万两银子,以保证这些买举人的考生平安无事。这么说,也就说通了为何噶礼在审案时各种阻挠行为了。

张伯行建议将噶礼革职查办,这50万两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如今的两亿了,如果成立,这可够噶礼喝一壶。

当然噶礼也不会坐以待毙,针对张伯行对他的指控,他也坚决予以回击,上了一道奏折,先列举了张伯行七大罪状,同时对这次江南乡试案也进行了说明:

他说每次他在现场开口问话,张伯礼就嫌他声音大,还说他审问方式不对,对他审案各种刁难。至于说他收受50万两银子更是诬蔑,他向康熙发誓,绝没干过此事,如查到他收了钱,他愿以死谢罪,并请求对于张伯礼的污蔑行为加以严惩,革职查办。

很明显,张伯行与噶礼的矛盾已公开化,两人除了斗嘴,甚至有时还动手,堂堂地方大员互殴,成为天下笑谈。

这起案件当时闹得很大,康熙一时难以裁决,甚至动用了他的江南私人“侦探”李煦,结果李煦偏袒噶礼,第一轮比拼下来,二人同时被停职接受诘查。

后来这起案件一直调查不出个结果,康熙又动用了曹寅去打听,曹寅大致说了一个客观情况,还是没有结论。

这起案件一直拖了两年多,最后噶礼被革职,保留了张伯行的官职。据《啸亭杂录》记载,此事还有噶礼生母的参与。

原本在这起案件中,康熙还是偏袒噶礼的,但在无意中与噶礼的母亲见过一面,一下改变了他对噶礼为人的真实性。

原来,噶礼的母亲是仁宪皇太后的近亲,时常来宫里走动。一次康熙去给仁宪皇太后请安时,恰好碰到了她,于是就向她问起噶礼的一些事情。

结果噶礼母亲不但没有偏袒儿子,还大肆揭露儿子贪婪成性,并为张伯行喊起了冤。这件事对康熙触动很大,恰好噶礼当时又死追着陈鹏年不放,这些都让康熙对噶礼的态度开始转变。

噶礼虽然被革职了,但他仍是贵族,也没有罚没家产,所以他照样过得悠闲自在。但他却不让自己的母亲好过,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十三年,康熙与噶礼之母又见过一次面,这次母亲控告他和他的弟弟、儿子合谋要毒杀她;噶礼的妻子还找人拆了她的房子。

康熙听后大怒,令刑部把这些人抓来审问,结果证实噶礼之母控诉属实。

噶礼为何要毒杀生母,联想他被革职母亲对他的控诉,或许就可解释了,他就是在报复母亲。

罪证确凿,噶礼的命运再度急转而下,刑部上的量刑是:噶礼处以极刑,其妻绞刑,其弟及子都下黑魆魆,养子发配。

判决下来后,据《栖霞阁野乘》记载,康熙并没有让他那么痛快的死去,而是先挖了他的双眼,又割了他的双耳,没收了他的家产,最后才下令将他斩首,后改为缢死。

而且据说,他的母亲曾到刑部要求对噶礼施以凌迟,然后挫骨扬灰,母子之间的仇恨到底有多大呢!

噶礼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离奇的故事。

04 死得其所

噶礼最后不是被改判缢杀吗?或许他还有钱财行贿,他对行刑官说:“帛系未绝时,即行棺殓”,意思就是不等勒死就装进棺材里,这样他可以通过诈死留下一条命。

于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等到夜深人静时,行刑人对棺材里的人说:“人都走光了,你可以出来了”。

监斩官打开棺材,噶礼坐了起来,没了眼睛和耳朵,噶礼听力受损,监斩官见他行动不便,干脆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最后被一把火烧成了灰。

当然这段记载很滑稽,也没有相关史料佐证,或许人们只是希望贪官的下场只有凄惨一些才对得起那些曾经被他谋害过的人吧。

至于康熙为什么会看走眼,人家是皇帝,即便错了,谁又敢说什么!

0 阅读:2

读书悟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