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个温暖的冬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一个志愿者团队,来到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庄,探望一位住在村里的老人。
老人名字叫张海珠,出生于1928年,时年88岁。
看到突然造访的陌生人,老人有些局促不安,在一同前来的村干部解释一番后,张海珠才明白这些陌生人是来看望自己这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脸上露出了朴素的笑容。
志愿者们打量着老人的家,这是一处破旧的砖土房,已经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从外面看十分破败,就像是一处荒废的窑厂,屋内不知什么时候糊的白墙皮,也因为潮湿脱落了大半,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家电,一只幽暗的灯泡是家中唯一的电器,一张残破的木桌子咯吱着,好像随时都会解体,张海珠老人和老伴就在这张小桌子上吃饭。
时间刚好接近中午,志愿者们亲眼目睹了老两口的午餐:一碗绿豆汤,一个没有鸡蛋的炒西红柿,两个白面馍馍,就是全部的午餐。
吃过午饭,张海珠和志愿者们攀谈起来,他清瘦、拘谨、谦恭,满是皱纹的两只手不安地攥着,眼神里满是生活的沧桑和战争带给他的悲怆。当老人拿出自己珍藏的勋章时,志愿者们惊讶地发现,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竟然是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
伴随老人的讲述,过去数十年的时光如同一幅画卷,逐渐展现出来……
22岁加入“猛虎军”,解放半个中国1928年,张海珠出生在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与饥饿、灾荒为伴,没吃过几顿饱饭,上到学校就被迫退学。从十几岁开始,河南惨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张海珠亲眼目睹了鬼子的残暴,立下了参军打鬼子的抱负。
1944年春,16岁的张海珠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当了一名地下秘密交通员,负责搜集传递情报,散发传单宣传抗日工作。一年多以后,日本投降,还在组织帮助下到学校上学读书,成绩十分优异。
1949年,张海珠中学毕业,恰逢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国胜利,22岁的张海珠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次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4师炮兵团。
在当时的部队中,大多数战士都是文盲半文盲,中学毕业的张海珠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因为学过文化,懂数理知识,他很快被部队选拔担任了炮兵团的测绘员,主要负责战前的详细勘察与阵地测量。
测绘员是炮兵的眼睛,勘察测绘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炮兵能不能发挥作用、能不能准确打击敌人目标,“哪儿高就得往哪儿去,不站在高处就看不见敌人,看不见目标、看不清情况,没法儿指挥射击。”张海珠老人回忆说。
38军是真正的王牌部队,前身是四野1纵,四野的头等主力、三个猛虎军之一,以善打大仗、硬仗著名,首任司令是四野名将李天佑。解放战争中,1纵曾“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名扬天下,后来改称38军,入关后主攻天津,率先突破天津城防,活捉陈长捷。
随后,38军一路南下,继续进军,张海珠就是在38军南下途中加入部队的,他随部队先后参加宣沙、衡宝、广西、滇南等大小战役,从白山黑水打到中缅边境,纵横5000公里,转战11个省市,歼敌16余万,攻占大小城市100余座,解放了半个中国。
“万岁军”抗美援朝,两次荣立一等功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终于降临,张海珠原本打算解甲归田,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抉择,为了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1950年,张海珠随38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成为第一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
抗美援朝中,38军将敢打敢拼、善打硬仗的作风发扬光大,打出了很多经典战役战斗,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血战松骨峰,让38军名扬天下,壮我国威,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嘉奖电中亲笔写下7个字:“第三十八军万岁!”
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也为志愿军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赞誉。
抗美援朝期间,张海珠参加了运动战阶段的全部五次战役,期间多次受伤。尽管已经将近90岁,但他依然清楚记得,1950年12月31晚强渡临津江那一晚,他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不惧生死,猛打猛冲,只用了15分钟就渡过了临津江。
然而,当时志愿军后勤保障不足,战士们没有冬装,都是穿着布鞋单裤,硬生生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很多人的腿脚都被冻坏,甚至被迫截肢,成了终生残疾。
张海珠的小腿也被严重冻伤,因为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加上缺医少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年冬天都有黄色体液渗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真正痊愈过。谈话间,张海珠老人卷起裤腿,让志愿者察看自己的伤疤,观者无不动容。
遍体的伤疤换来的是沉甸甸的军功章。
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的作用至关重要,几乎每一次战役战斗,敌我双方是以炮击打头阵,向对方阵地倾泻大量炮弹,而炮击能否发挥火力压制作用,关键在于打得准不准,而能不能打得准,关键又在于炮兵测绘员的测绘标准准不准。
1952年10月,张海珠所在部队配合上甘岭战役,攻打394.8高地。战役打响前,张海珠和战友冒着危险,对战场地形和敌人兵力部署进行了详细勘察,做出了精准的测绘标注,从而给炮兵指明了目标,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张海珠因此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
复员回家甘寂寞,深藏功名仍清贫1953年,张海珠所在部队返回国内。
不久后,他复员回到河南荥阳老家,过起了普通百姓的日子。因为张海珠有文化,有关部门安排他在县里一所学校当代课老师,负责教习英语。
不少人都知道张海珠当过兵、打过仗,但由于张海珠很少跟别人提及自己的功勋,就连当地政府都不知道这位看似平凡的复员军人,曾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光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就两立一等功。
后来,张海珠年龄大了,从教师岗位退了下来,由于没有正式教师编制,张海珠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退休金。没了经济收入,他的日子越过越困难,老两口数十年如一日地住在老宅子里,战争留下的旧伤也不时复发。
老伴见过张海珠的军功章,多次让他向政府部门反映困难,但张海珠却拒绝了,还叮嘱老伴不要给政府添麻烦。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张海珠清楚记得,当初在朝鲜战场上,多少战友为了胜利,啥也不顾,只管往上,他亲眼目睹过太多战友倒在自己身边,前一秒还生龙活虎,后一秒就血肉模糊,永远失去了生命……对于张海珠而言,已是万幸。
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张海珠从不悲观,更不埋怨,即便是九十高龄,身体大不如前,他依然保留着读书看报、写毛笔字的习惯。当志愿者第一次上门看望他时,老人很感动,聊到开心处,还张口说了一段流利的英语,让志愿者大开眼界。
2015年的这次志愿者探访后,张海珠老人的事迹逐渐传开,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部门给张海珠落实了各项政策待遇,让老人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极大改善了老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也不时前去看望,给张海珠送去爱心,陪老人聊天,听他讲述过去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一转眼6年过去了。2021年底,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再次来到张海珠家中慰问老人,发现他仍然住在原来的砖土房里。
其实,当地政府早就在镇上给张海珠安排了安置房,但老人住习惯了老房子,有了感情,不想离开,还发挥高风亮节,让政府把安置房给更需要的困难群众,有关部门只好对砖土房内部进行了翻新改造,改善了老人的居住条件。
张海珠老人虽然年龄又大了,但在各界志愿者的多次拜访、陪伴下,他的精神面貌跟之前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眼神明亮起来了,精神头也不一样了,临别时,老人还挺直腰杆,嘴角微微上扬,向志愿者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就是老兵的精神,这就是致敬的力量。
英雄的晚年,需要我们的守护。为此,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设立了“老兵关怀计划”公益项目,专门募集善款,用于寻找、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兵,张海珠老人即是受益人之一。
最近,今日头条官方和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开展合作,通过“老兵关怀计划”公益项目募集善款,专项用于关怀困难老兵。大家如果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下那些困难老兵,可以点击下方的公益项目卡片,献出一份爱心。
(此处已添加公益募捐功能,如有捐赠需求,请到今日头条 APP 查看)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都是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正规机构,后者也具备我国《慈善法》规定的公开募捐资格,请大家放心捐款。
每次谈起老兵关怀计划,龙越基金会的志愿者们都显得十分急迫,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活着的老兵越来越少,他们必须争分夺秒抢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发现、帮助尽可能多的困难老兵,让这些老兵的晚年生活更好一些,提升老英雄晚年的幸福感。
曾经,他们是我们的和平守卫者,在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之时,他们赴汤蹈火,流血流汗,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让我们成为和平年代的英雄守卫者,加入“老兵关怀计划”,守护英雄老人的晚年,不要让英雄晚年再流泪!
老兵不死,只有凋零,致敬老英雄!#我的公益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