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米汽车的期盼,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即便将时间单位换成年,也丝毫不夸张。12月28日,这个时间节点很有意思。元旦将至,春节尚远。对于很多人来说,开始整理总结了。但小米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看来在元旦和春节需要加班的人应该很多了!
其实,手握生态技术的小米,如果选择代工厂模式,那么这第一辆被命名为SU7的小米汽车,起码应该在两年前就亮相了。但,雷军似乎不屑于那样做!所有的技术都是“我的”,才没有机会被别人“卡脖子”,才能够做到“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砸了一百个亿 换来了三个超级电机从2016年开始,雷军就已经开始布局智能驾驶领域。另外一个对自动驾驶布局的手机企业是苹果。多年后,苹果的汽车研发部门已经解散,但是雷军却累计砸进去了100个亿,用于智能驾驶领域以及电机电控系统的研发。迄今为止,小米在电机电控领域已申请了155项专利,其中已经授权的专利达到了60项。在发布会现场,小米自研的三款超级电机:HyperEngine V8s、HyperEngine V6/V6s全部亮相。
据了解,HyperEngine V6/V6s已经全部量产上车,而此次发布的小米SU7搭载的也极有可能是这两款超级电机。这两款电机的转速达到了21000rpm,在这两款超级电机发布之前,全球最强的量产电机还属于特斯拉,其转速为 20000rpm。这两款超级电机的最大扭矩分别为400N·m和500N·m。
HyperEngine V8s的峰值扭矩达到了635N·m,最大马力达到578ps。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技术究竟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雷军自己没号称多少万以内的最牛,倒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国创中心对这款超级电机进行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双认证。
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的转速远超27200rpm转速的行业标准,为了能够与之相匹配,小米与首钢在技术联合实验室中进行了了108个批次的试验,最终确定了选择960MPa最高强度特种硅钢片,这也是960MPa高强度特种硅钢片首次在汽车行业上得到应用。同时,在散热和工艺革新方面,也做出了颇多的突破。
砸了一百个亿 换来了全球最优秀的电池系统小米SU7以其卓越的设计和技术实力,在电动汽车领域展现了引人瞩目的风采。其风阻系数仅为0.195Cd,对于传统燃油车而言可能并不算难以实现,然而对于一台纯电动汽车而言,却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考虑电池系统和保护系统的设计时。
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够轻松达成这一目标,得益于其一系列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实现高达77.8%的超高集成率,小米汽车成功释放了17mm的高度,为电动汽车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此外,电池的安全性和散热性能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CTB一体化电池采用了电芯倒置的设计,最高容量可达150度。倒置设计的泄压阀可以在极端情况下迅速释放能量,最大限度地确保乘员舱的安全。
小米电池技术的另一个亮点是其行业顶尖的散热和隔热设计。采用双大面强冷却方案,确保电芯两侧都有散热板,冷却面积达到了7.8m²,是同级别最大的,实现了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倍的冷却效果。电芯侧面采用了共计165片的气凝胶隔热材料,具有出色的隔热性能,可抵抗高达1000°C的高温。
在电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车配备了ASIL-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的全自研电池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3重独立热失控冗余监控和报警策略,以及“全天候”精准预警功能。通过电池云安全技术的应用,小米汽车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专网加密云端进行分析和预警,在必要时实现4毫秒内主动断电。通过全球最严格的电池安全检测,包括1050多项安全测试验证和96倍国际耐久测试时长,小米电池确保每一块都达到了行业领先的可靠性水平。
砸了一百个亿 换来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小米汽车的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如同一场科技的盛宴,令人惊叹。Xiaomi HyperCasting不仅仅是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巅峰,更是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承诺。
在这场技术盛宴中,小米汽车所引入的9100t大压铸设备集群简直是一个工业奇迹。这个840m²的庞大设备集群,总重达1050t,不仅仅在规模上刷新了行业纪录,更在生产效率上实现了飞跃。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小米汽车以近乎魔法的速度完成了对零件的检测,实现了10倍于人工的高效率和5倍于精英的高精度。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产工艺的彻底颠覆,让整个汽车制造业都为之动容。
材料方面,小米汽车的「泰坦合金」更是令人瞩目。这不仅是一种高强高韧的环保压铸材料,更是一项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通过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的精挑细选,「泰坦合金」成为国内首个应用这一技术的汽车制造商。其中,30%的循环铝的添加更是为汽车零部件的碳减排量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每一辆小米汽车都成为环保的代言人。
而在设计上,小米汽车不仅仅追求技术和材料的突破,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实际需求。采用三段式可维修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维护方式。这一设计在高速碰撞中的表现更是超越了全球最高标准,为驾乘者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小米汽车不仅在技术上领先,更在用户体验上赢得了人心。
砸了一百个亿 换来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雷军在发布会现场说道,在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要在2024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也就是说,XIAOMI SU7上市的那一天,就是小米汽车跻身智能驾驶技术行业第一梯队的一天。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攻坚战中,小米汽车所依托的三项关键技术无疑是引领未来的重要力量。其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的引入可谓行业的一大创举。模仿人眼的变焦能力,它能够根据不同场景智能调用感知算法,感知网格的极致精度使得泊车更加精准,城区场景更加开阔,高速场景更加远见。这不仅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更为用户创造了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道路大模型的推出,则让智能驾驶系统对路况的认知更为全面。不仅能够实时识别路况并智能调整行驶轨迹,而且在十字路口等复杂工况下,无需依赖高清地图也能实现顺利导航。这种全新的认知方式不仅提高了驾驶的智能化水平,也让驾驶者更加安心和方便。
在障碍物识别方面,小米汽车引入的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更是为智能驾驶的识别能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传统的占用网络相比,小米的创新技术将障碍物模拟成连续曲面的立体物,使得识别精度达到了行业水平的2倍,甚至超过了特斯拉的3倍。这种卓越的性能在提高驾驶安全性的同时,也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更加精彩的画卷。
在硬件方面,小米汽车的系统配置更是一流。搭载两颗英伟达Orin高算力芯片,综合算力高达508TOPS,感知硬件更是一应俱全,包括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种顶级配置不仅确保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也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砸了一百个亿 换来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是许多“米粉”对小米汽车的信心所在,更是他们对小米汽车的高标准期待。基于小米澎湃OS的全面共享生态,小米汽车在软件和硬件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智能座舱的底层重构,为汽车的进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款智能座舱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架构,配备了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56英寸超大HUD抬头显示以及7.1英寸翻转仪表屏,构成了一套极具未来感的交互系统。遵循小米澎湃OS的视觉设计语言,小米对字体、图标和动效进行了精心设计,打造出独特而直观的用户体验。多任务柔性框架的引入使得桌面应用能够灵活拖拽、改变大小,并且能够自动适配各种设备。五座五音区交互功能的行业首发,支持多设备稳定协同唤醒,而「小爱同学」语音控制更是使得几乎所有操作都能通过语音实现,核心功能更是支持离线使用。
不仅如此,智能座舱在启动速度和OTA升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车机启动速度仅需1.49秒,展现了小米汽车对用户体验的执着追求。同时,座舱系统流式OTA升级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升级更加灵活便捷,实现了边下载边升级的先进水平。
智能座舱的强大生态应用拓展能力更是让人瞩目。Pad APP共享、手机APP共享以及生态硬件共享等功能,使得用户能够将手机应用直接投射到车机桌面,实现车内外设备的高度互通。而在「人车家」的生态屏中,车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家,用户可以通过「融合控制中心」的快控卡片一键控制汽车。这种全新的生态连接方式,让智能座舱成为了用户出行的最佳伙伴。
此外,小米汽车对于米家设备的支持更是让智能座舱拥有了强大的生态延展性。无感上车、设备自动发现、免密接入以及丰富的自动化场景设置,都展示了小米汽车对于智能家居的深度整合。同时,内置的CarIoT扩展基座更是支持多种设备的百变接入,包括智能香氛等,为用户打造了个性化的移动空间。
写在最后:
深入研究世界汽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行业的巨变都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源于坚持长期主义的技术理念。小米汽车在这场技术演进中脱颖而出,勇敢地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坚信只要真实投入、真实强大、真实先进,就能够开辟移动智能空间的前沿。
小米汽车在这一决心的指引下,集结了3400名工程师,投入了上百亿资金,用超过1000天的时间,为“人车家全生态”愿景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是一场顶尖科技的盛宴,是对技术长期主义的一次深刻践行。这不仅仅是汽车制造,更是一种对未来智能出行的深刻思考和布局。
从小米超级电机Xiaomi HyperEngine到小米智能座舱Xiaomi Smart Cabin,每一个核心技术的突破都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小米汽车敢于挑战行业上限,实现了对全球六亿设备的无缝连接,成就了一个横跨200多个品类的超级智能生态。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用户体验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