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乾隆帝召集大臣们早朝议事,大臣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和亲王弘昼与大臣讷亲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了争执,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抡起拳头将讷亲给胖揍了一顿。
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打架,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这样的案例屈指可数,并且弘昼打的还不是一般人,而是地位形同宰相的人物。
讷亲, 清朝开国元勋钮祜禄·额亦都的曾孙,康熙帝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孙子,大臣尹德的次子,雍正十三年受封一等公,之后又被雍正帝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儿子乾隆帝。
乾隆帝继位之后,因对鄂尔泰不满,于是让讷亲取代其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位在张廷玉之前。
并且,讷亲还兼任着五朝国史馆总裁、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他的姑母钮祜禄氏还是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
因此,说讷亲是当朝权贵,位同宰相,是一点都不为过,但他被弘昼打的时候,不敢还手,事后也不敢叫屈,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弘昼作为乾隆帝最疼爱的弟弟,得到了乾隆帝的庇护。
据记载,弘昼打人的时候,乾隆帝目睹了整个过程,但他既不出面阻止,事后也不怪罪弘昼,甚至都没有安抚一下讷亲。
乾隆帝的母亲,也就是当朝皇太后,也出自于钮祜禄家族,与讷亲本是一家子人,在听说讷亲被弘昼殴打之事后,竟然也不发一言。
因为皇太后和皇帝母子都这么袒护弘昼,所以满朝文武自此之后都非常忌惮弘昼。
(弘昼)殴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
那么,弘昼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敢这么嚣张,乾隆帝又为何这么袒护他呢?
一、弘昼与乾隆帝的兄弟情历史上,雍正帝并不是个好色之人,他的妃子不多,生育的子女也少,在清朝皇帝当中最多排在中游水平。
雍正帝原本是有十个儿子的,但活到成年的只有四个,即老三弘时,老四弘历(乾隆帝),老五弘昼,以及最小的弘曕。
弘昼的生母是耿氏,汉族人,管领耿德金之女,在雍正帝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就是王府格格,但地位一直不高,雍正帝去世前她也不过是裕妃。
耿氏进入雍亲王府的第二年,乾隆帝的生母钮钴禄氏也进入了王府,与耿氏一样不过是个王府格格。
但钮钴禄氏的运气比较好,因为乾隆帝被康熙帝和雍正帝所喜,所以母凭子贵,她在雍正八年的时候晋升为熹贵妃,比耿氏的地位高一个等级。
耿氏与钮钴禄氏进入王府的时间差不多,两人生孩子的时间也差不多,乾隆帝虽然大一点,但也只比弘昼大三个月,因此两人是同龄人。
据乾隆帝晚年回忆,在王府的时候,他与弘昼住的屋子就是隔壁,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九岁的时候两人一起入学,又同拜傅先生为师。
乾隆帝还说,他与弘昼自懂事起,就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人朝夕相处,就连写字的笔筒都是共用的。
而最让乾隆帝难忘的是,他与弘昼一起承欢父亲膝下,每天都沉浸在书本当中,从不关心外界的俗务,两人之间相互规劝、相互勉励,可以说是相得无间,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大概就是天伦之乐吧。
当是时侍奉皇考膝下,优游书府,日寝馈于经史文字中,世纲尘务,毫发不以婴其心。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天伦之乐无过于是。
由此可知,乾隆帝与弘昼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就像他的父亲雍正帝与怡亲王允祥那样,既是兄弟也是朋友,更是政治上的盟友。
我们都知道,乾隆帝很早就被确定为雍正帝的继位人,虽然一直未对外公布,但从一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雍正帝刻意抬高乾隆帝,而打压他实际上的长子弘时;再比如,雍正帝很早就开始锻炼乾隆帝治国理政的能力,还为他找了个富察氏的老婆,以稳固他的地位。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册封乾隆帝为和硕宝亲王,这也是为了稳固乾隆帝的地位,但弘昼也在同时被册封为和硕和亲王,他们是雍正帝四个儿子中唯二被雍正帝封为亲王的人。
弘昼为什么得以封王?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与乾隆帝的关系好,对乾隆帝非但没有威胁,反而可能成为乾隆帝的好帮手,所以雍正帝才不吝啬封他为王。
反观弘时,地位就很尴尬了,他作为雍正帝实际长子的身份,反而限制了他的发展,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爵位,还被雍正帝给逼死了,着实可怜。
为了让弘昼成为乾隆帝的好帮手,雍正帝对其非常宠爱,而且刻意培养他的能力,比如雍正十三年苗疆事务处成立之后,弘昼就与乾隆帝一起一起办理苗疆事务,他是除了乾隆帝之外,唯一一个被雍正帝允许参与政务的皇子。
也恰恰是因为弘昼不是乾隆帝的皇位竞争者,所以他与弘昼的良好关系得以延续下来。
乾隆帝的另外一个弟弟弘曕,要比他小22岁,所以他们之间只有兄弟情,不像他与弘昼那样还可以是朋友,是盟友。
因为这一层关系,注定了弘昼会得到乾隆帝的格外宠爱,而雍正帝去世前留下的遗诏,则奠定了弘昼在乾隆朝的地位。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圆明园暴毙而亡,张廷玉等人取出遗诏当众宣读,在宣布乾隆帝继位为帝的同时,还提到了弘昼,雍正帝说乾隆帝与弘昼是至亲,是一体的,两人要诚信友爱、休戚与共。
弘历仰承列祖积累之厚,受朕教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
清朝虽然是满人建立的王朝,但继承了汉人以孝治天下的传统,雍正帝都在遗诏中要求乾隆帝好好对待弘昼了,拿乾隆帝岂有不遵从的道理,更何况他与弘昼的关系本就很好。
乾隆帝继位之后,他的兄弟就只有同为24岁的弘昼,以及年仅3岁的弘曕,但让人奇怪的是,他竟然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将弘曕过继给了叔叔果亲王允礼,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果亲王允礼是雍正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他去世之后没有儿子,爵位无人继承,乾隆帝便将弟弟弘曕过继给他,继承了果亲王爵位。
这对弘曕虽然是好事一件,但从法理上来讲,他自此就不是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的弟弟了。
从乾隆帝的角度来讲,他少了一个弟弟,那他的皇位不就多了一重保障,毕竟九子夺嫡之事还历历在目,兄弟阋墙的悲剧也并不遥远,乾隆帝作为见证人,将弘曕过继出去,即是保护自己的皇位,也是在保护弘曕。
但是,自始至终,乾隆帝都没有在弘昼身上动过心思,弘昼作为他唯一合法的弟弟,得到了他最大程度的关照。
二、虽被宠坏,却大智若愚弘昼的性格,在史书中是有描述的,说他虽然天性尚好,但从小就被父兄宠坏,比较顽劣,这也是许多天潢贵胄固有的习气,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影响他与乾隆帝的相处。
乾隆帝继位之后,给予弘昼许多恩宠,他甚至将父亲的雍亲王旧邸及财物都赏赐给弘昼,他给弘昼的这些可不仅仅是财物,还是一种深厚的手足之情的见证。
并且,在乾隆帝的安排下,弘昼正式步入朝堂,管理内务府和御书房事务,后来乾隆帝又让他参与议政,讨论军国大事的决策问题。
弘昼本就出身于帝王之家,又得到了乾隆帝的宠爱,这泼天的富贵让他有点飘飘然,自以为天下除了乾隆帝,就属他最厉害了,于是发生了他殴打讷亲之事。
其实,弘昼殴打讷亲这事,还有些隐情,因为讷亲此人为人自私狭隘,喜欢搞面子工程,比如他在家门口拴了一条狗,不让大臣们给他送礼,实则暗地里收受贿赂,这让弘昼十分恼火,所以没憋住,就将讷亲给打了。
而讷亲虽然是皇亲国戚,又是首席军机大臣,却对弘昼赶敢怒不敢言,加之有乾隆帝庇护,他更是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弘昼不但敢暴打宰相,还敢怒怼乾隆帝。
有一次,乾隆帝在正大光明殿监试八旗子弟,到了快吃午饭的时候,弘昼请他退场用膳,但被乾隆帝拒绝。
弘昼有些生气,就对乾隆帝说,难道皇上给了这些人钱财,托他们办事吗?实际上是在嘲讽乾隆帝自己不吃饭,也不让别人吃饭。
弘昼少骄抗,上每优容之。尝监试八旗子弟於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弘昼遽曰:“上疑吾买嘱士子耶?”
因为这事,乾隆帝脸上有些挂不住,但也没说什么,弘昼回去后,意识到自己话说重了,便在第二天入宫谢罪,乾隆帝却笑呵呵的说没事。
表面上看,弘昼实在太放肆了,殴打大臣、怒怼皇帝,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好下场,但实际上其中暗藏深意。
前文提到过,乾隆帝将最小的弟弟过继出去了,他就只剩下弘昼这一个弟弟了,如果说谁能颠覆他的皇位,那就只有弘昼了,因为乾隆帝的孩子们还太小,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
弘昼对这一点是很有认识的,他与乾隆帝同龄,也是九子夺嫡的的见证者,他知道给皇帝当弟弟很难,想要乾隆帝消除对自己的最后一点顾虑,就只能自黑以自保,但必须掌握分寸,不能让乾隆帝看出自己是刻意为之的。
弘昼本就是个顽劣之人,所以他决定将自己的这一特质继续下去,并且稍微放大一点,让乾隆帝认为自己没什么长进,就是个贪图享乐的富贵王爷,没有哪个大臣喜欢他,根本没有资格做皇帝。
于是,就发生了他殴打讷亲、怒怼乾隆帝之事了,事实上他在生活中也是十分奢靡的,乾隆帝给了他大量赏赐,俸禄也是其他亲王的几倍,他却经常钱不够花,要找乾隆帝要。
而乾隆帝见弘昼如此,自然乐得其所,弘昼越是荒唐,他越喜欢这个弟弟,这种现象也只能发生在帝王之家,围绕皇权争夺的问题,总是那么不容易让人理解。
当然了,弘昼的荒唐还不止于此,他很清楚,要想让乾隆帝知道自己确实无心皇位,还必须做点更狠的事。
于是,大清朝自建国以来最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弘昼竟然给自己办活丧,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清史稿》记载,弘昼有一个很特殊的爱好,那就是给自己办活丧。我们都知道,只有给死人办丧事的,哪有人还没死就办丧事,而弘昼恰恰就喜欢给自己办。
并且,弘昼还不止一次给自己办活丧,而是办了很多次,每一次他都花大价钱置办了圈套的丧葬用品,并让家人跪着哭丧,还有道士和尚做法事,而他则坐在庭院中间,看着别人祭奠自己,还在一旁哈哈大笑,乐此不疲。
好言丧礼,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作明器象鼎彝盘盂,置几榻侧。
因为这事,还闹过笑话,有一次一位外地大臣到京办事,听说和亲王弘昼去世了,家里正在办丧事,便连忙赶去吊唁,以表达哀悼之情。
然而,让那位大臣想不到的是,他来到和亲王府的时候,却发现弘昼就坐在庭院中间,差点没把他吓晕过去,而弘昼见状却大笑起来,还特意感谢他来“凭吊”。
这件事之后,大清朝的官员无不知道弘昼喜欢办活丧,他的荒唐形象因此“深入人心”,都在暗地里笑话他,说乾隆帝把她惯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
乾隆帝当然也知道弘昼的这一癖好了,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开心,为此他又多次赏赐弘昼财物,或许他是担心弘昼办活丧缺钱吧。
三、得以善终,子孙富贵有弘昼这样一个“可爱”的弟弟,乾隆帝的生活多了许多乐趣,他算是明白了,弘昼根本不是威胁,所以打心眼里希望弘昼能在政务上帮帮自己。
于是,乾隆帝给弘昼安排了很多差使,比如管理武英殿、担任八旗都统、任职玉碟馆总裁、管理奉宸苑事务,等等,但弘昼都没干多久就不干了,展示出自己对政务的厌倦,以及才能的拙劣。
乾隆帝认为,或许是弘昼认为这些职务都太小了,不足以体现他的能力,于是将他任命为议政大臣,正式让他拥有了军国大事的决策权,这个职务很高,而且权力很大,没有几个皇帝会让亲兄弟担任这个职务。
但是,弘昼依然不感兴趣,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乾隆帝这次彻底死心,只让他保留职务,不让他再参与决策了。
自此之后,弘昼就彻底沦为闲散王爷,整日里花天酒地,隔三差五就干点荒唐事,乾隆帝从不处罚他,甚至都没对他说过重话。
或许是因为闲散时间太多,弘昼有大量时间读书,所以他很会写诗,而乾隆帝恰好也喜欢写诗,这也是他展示给乾隆帝的唯一才能,当然是故意为之的。
据记载,弘昼经常与乾隆帝诗词相和,他还通过写诗,向乾隆帝传达了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自己无心皇位。
比如,弘昼曾写过一首《金樽吟》: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首诗表达了弘昼只想及时行乐、把酒言欢,无心皇位和权力的心迹,据说乾隆帝看了这首诗之后,对他大加赞赏,自此之后对他就更好了。
因为弘昼懂得避让,乾隆帝让他荒唐了三十五年,也给了他三十五年富贵,他最终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去世,死时58岁。
关于弘昼的死因,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弘昼因为管了一点不该管的小事,结果惹怒了乾隆帝,乾隆帝于当晚去他府上探望,没几天他就去世了。
有学者认为,乾隆帝肯定对弘昼说了很严厉的话,导致弘昼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对于弘昼管闲事,乾隆帝确实生气了,还罚了他三年俸禄,但实际上这个处罚很轻,因为三年俸禄对于弘昼来说,也就三万多两银子,不及乾隆帝给他的一次赏赐。
乾隆帝也确曾探视弘昼,并不是为何其他事,而是因为弘昼生病了,乾隆帝非常着急,所以连夜前去看望。
而弘昼之死,确实是病死的,跟乾隆帝的处罚及探视没有半点关系,实际上到弘昼去世,他与乾隆帝的关系依然非常好。
并且,弘昼去世之后,乾隆帝非常伤心,给他上了“恭”这个谥号,还让他的儿子永璧承袭了爵位,只不过是郡王,而不是亲王,因为清朝除了铁帽子王之外,其他爵位都是要递降传承的。
弘昼之后,爵位一共传了六代,而他的第五代孙溥良和第六代孙毓隆都很有出息,自请革去爵位由其他兄弟继承,从而获得参加科举的机会,最终两人都先后中了进士。
其中,溥良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院,一直做到了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高位;而他的儿子毓隆也很了不起,是“两榜进士”,深得朝廷重用。
毓隆的子孙之中,有个很出名的人,就是当代著名书法家,素有“书坛老顽童”之称的启功先生。
笔者认为,弘昼看似荒唐,实则是个聪明人,他对乾隆帝一再避让,从而消除了乾隆帝对他的最后顾虑,让他享受了35年富贵,也给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弘昼也是悲哀的,他其实是很有才华的,却因为生在帝王家而无法施展,只能当个闲散王爷,如同行尸走肉般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