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北朝4:冰雹之子檀石槐登场,东汉君臣透心凉

西楼说史 2022-09-20 21:02:15

到了汉桓帝时,东部鲜卑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首领,他叫檀石槐①,是东部鲜卑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杰出领袖。东部鲜卑就是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壮大,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东西万里的强大国家。

他的地位类似于匈奴当年的冒顿单于,都是为本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里程碑式的人物。

不知是故意恶心他,还是有意恶心他,史书对檀石槐身世的记载很不友好。

据《后汉书》记载,檀石槐的父亲名叫投鹿侯,曾在匈奴军中当兵三年,等他退役兴冲冲回家后,愕然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孩子。

他老婆告诉他,这是你的儿子呀。

投鹿侯一听这话,沉默了,心里嘀咕虽然咱是蛮夷大老粗,没读过书,可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咱离家三年了,你跟我说这是我儿子?十月怀胎,那十月前你是和谁怀的胎?

面对投鹿侯的灵魂拷问,他老婆的解释充满了神话色彩。

她说是这样哈,你走后,有一天我出门在外,突然脑袋顶上天雷滚滚,我一抬头发现下冰雹了。一不留神,一颗冰雹掉进了我嘴里(门牙没有砸掉吗?),回家后不久我就发现怀孕了。十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必有神异之处,听我的把他养大,对你肯定有好处。

投鹿侯感觉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你编的故事很精彩,下次别编了。给我戴了绿帽子还煞费苦心说是冰雹的种,你以为我二呀。

愤怒的投鹿侯不由分说,把孩子抱出去扔了。

他老婆背着他,偷偷嘱咐亲属把孩子捡回去收养,取名檀石槐。

这段记载如今已经无法考证真伪了,因为没有人知道投鹿侯在外的三年里,他老婆在家到底做了什么,那个神秘的孩子究竟是谁的种,反正冰雹不背这个锅,你开玩笑呢。

不过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东汉朝廷对檀石槐的态度,一个即将给大汉朝带来巨大麻烦的“野种”诞生了,就是这意思。

这檀石槐虽然来路不明,但却继承了鲜卑人的优秀基因,十几岁时就已经练就了一身本领,骁勇善战,身手敏捷,胆识过人,不同于寻常孩子。

有一次,外部落的人抢走了他外公部落里的牛羊,檀石槐很生气,一个人骑马追了出去,硬是把牛羊劫了回来,此事令部落里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檀石槐长大后尝试参与部落管理,他执法公正,令行禁止,大家都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凭借超高人气,檀石槐顺利被推举为大人,成为部落里的中层领导。

当上部落大人后,檀石槐趁热打铁,连连出击,一口气击败丁零、扶余、乌孙等部落,在弹汗山(今河北尚义县南)建立王庭。鲜卑各部落大人纷纷归顺他,一个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初步形成。其辖地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余里,大漠苍茫,祁连巍峨,昔日匈奴的故地尽为鲜卑游牧之地。

强大的檀石槐自恃兵强马壮,对隔壁的汉朝颇为蔑视,有轻汉之意。

永寿二年(156年),檀石槐率军洗劫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从此拉开了他侵扰东汉的序幕②。

此后檀石槐几乎年年犯边,如入无人之境,东汉损兵折将,无计可施。

眼看武力无法摆平檀石槐,朝廷里的主和派提出和平解决,封檀石槐为王,对他进行招安。这个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遂派人带着印绶诏书前往鲜卑去见檀石槐,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檀石槐断然拒绝了朝廷的美意。

檀石槐不但不接受,反而加大了南下侵扰的力度。

“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檀石槐的傲慢态度激怒了朝廷的主战派,同时又炮轰主和派自取其辱。既然和谈无望,那只能在战场上分胜负了,朝廷不得不全力备战。

在不断南下侵扰的同时,檀石槐又把土地分为三部,以便于加强控制:

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扶余二十余邑为东部;

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

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

三部各设置大人进行管辖,檀石槐则统率三部大人,做好了和东汉全面开战的准备。

汉灵帝即位后,檀石槐趁东汉皇位更迭之际,发动了全面进攻。从东边的幽州(今北京一带)到西边的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东西万里处处残破,关关烽火,汉廷疲于奔命,损失惨重。

檀石槐的攻势有多猛烈?

当时的护乌桓校尉夏育在给朝廷的奏疏里透露了一个数据,从熹平六年(177年)年初到秋天,半年多时间里,鲜卑发动了三十多次攻势。他请求朝廷征发幽州各郡兵马出塞追击,希望能擒获檀石槐,捣毁鲜卑这台战争机器。

不久后,原护羌校尉田晏因罪入狱刑满释放,他想通过立功重启自己的仕途之路,便跑去讨好当时的大太监,中常侍王甫。王甫拿了他的钱,自然要为他办事,于是便向汉灵帝建议出兵征讨鲜卑,并热心推荐田晏为将,提议让田晏和夏育并力讨贼。

昏聩的汉灵帝连思考能力都退化了,田晏这种投机分子岂能重用?

在王甫的怂恿下,汉灵帝任命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准备再度出兵讨伐鲜卑。消息传出后,朝野一片哗然,有很多人表示反对,汉灵帝只好召集群臣开会商议。

议郎蔡邕坚决反对这次军事行动,他指出打仗就是打钱,没有强大的国力你根本玩不起这种消耗战。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举了汉武帝的例子。

他说汉武帝当年灭南越、平匈奴、伐大宛、并朝鲜,战功赫赫,威震天下,结果呢?文景之治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也被他打光了,百姓困苦,税赋沉重,盗贼蜂起,天下纷扰,最后逼得武帝不得不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罢兵停战,还特意封丞相为富民侯,这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蔡邕强调以武帝的雄才大略,雄厚国力尚且生出悔意,何况今日不论是人才还是财力都严重不足,朝廷的国力比武帝那会儿差太远了。

“夫以世宗神武,将相良猛,财赋充实,所拓广远,犹有悔焉。况今人财并乏,事劣昔时乎!”——《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随后他又提到了鲜卑,他认为鲜卑如今继承了匈奴的地盘和遗产,又吸纳了十几万匈奴部众,实力不可小觑。加上边境管理松懈,导致内地的金属铁器流入鲜卑,为贼人所得。一些背叛朝廷的汉人逃到鲜卑那里为檀石槐出谋划策,更加大了剿灭他们的难度。

蔡邕指出鲜卑如今“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兵强马壮,比匈奴还强大,而田晏、夏育也不是什么战神,不能过于迷信他们。那个夏育夸海口两年平定鲜卑,那我想问一句如果两年灭不了呢?

如果兵连祸结打成持久战了,怎么办?

最后蔡邕话锋一转,谈到了国内的问题。

他说这种长期的持久战只会消耗朝廷的国力,汉朝发动一次战争成本太大,除了动员军队外,还有军饷供应,后勤保障也是大事,需要征发几倍于军队的民夫运送粮草。而且汉朝历来缺良马,这严重影响了汉军骑兵的战斗力。

反观鲜卑打仗几乎没有成本,他们一向全民皆兵,小孩子几岁就学会骑马,打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打仗。打赢了就抢,打输了就跑,无本万利的买卖。

说白了就一句话,我们耗不起。

而且这帮人就像蚊子一样,最多就是叮咬几下,能拍死最好,拍不死赶走就行了,不要为他们耗费大量精力。现在我们内部的问题才是真正致命的毒瘤,先不说别的,就说各地多如牛毛的盗贼吧,方今各地连这些盗贼都无力剿灭,何况凶悖的鲜卑人能轻易扫平吗!

“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

当年高祖刘邦忍受“白登之围”之耻,吕后答谢匈奴单于调戏之辞,元帝放弃珠崖郡(今海南琼山县),都是认识到要以大局为重,小不忍则乱大谋,为君者要分清轻重缓急,这些列祖列宗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最后蔡邕希望汉灵帝能遵循祖宗的教诲,慎重考虑对鲜卑的战事。

蔡邕苦口婆心的进言没有说服汉灵帝,他仍坚持出兵讨伐鲜卑,于是便有了灵帝即位后最大的一场败仗。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汉灵帝下诏兵分三路讨伐檀石槐。③

遣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今山西阳高县)、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今山西大同)、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三人各领万骑,出塞两千里,寻找鲜卑主力决战。

檀石槐闻讯立即派三部大人各领本部人马迎战,战斗非常激烈,结局毫无悬念,汉军大败,死者十之七八。三位主将拼死逃回后方。败报传到京城,汉灵帝震怒,下诏将三人关入囚车押回雒阳(今河南洛阳)下狱论罪。

朝廷见玩硬的不行,那就能屈能伸吧,派出使者去招安檀石槐。

我大汉皇帝以仁孝治天下,以仁慈驭四夷,吾皇有好生之德,不忍见双方兵戎相见生灵涂炭,特开恩赦免檀石槐之前的罪行。只要你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朝廷就既往不咎。

可惜,檀石槐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他用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做了回复,从辽西到河西走廊上的酒泉,全线进攻,边境各州郡无一幸免,都被洗劫一空。

这可气坏了汉廷君臣,碰上这么一个软硬不吃的角色,可真是头疼啊。就在这帮人束手无策之时,突然一个爆炸性的好消息从天而降。刚从呼伦湖千辛万苦南迁到北匈奴故地的北部鲜卑拓跋部也借助这个好消息挤上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

注释:

①  檀石槐:(137-181)代郡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人,鲜卑族早期领袖。东汉末年建立王庭,侵扰东汉,攻打丁零、扶余、乌孙,占据匈奴故土,拒绝汉朝和亲和招安。光和四年去世,终年45岁。

②  见《后汉书•孝桓帝纪》:(永寿二年)秋七月,鲜卑寇云中。

③  见《后汉书•孝灵帝纪》: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1 阅读:87

西楼说史

简介:用小说讲述历史,比小说靠谱,比史书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