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祎:康熙第二十子,对雍正偷懒耍滑,被乾隆派去当守墓人二十年

小岛知风 2024-01-30 11:11:05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女性能在史书中留下全名,她们大多是被姓氏所代替,因为在古代保守的封建文化之下,女人的闺名是要被保密的,只有丈夫这些至亲之人才能称呼。不过康熙后宫中有一位妃嫔却因族谱流传于世而被记录下来了全名,她就是康熙的襄嫔高在仪。

高在仪为康熙生育了第二十子胤祎,而她的儿子胤祎是清朝历史上出名的皇家守陵人,一生事业就是看护陵寝。说来胤祎胆子也够大,他居然敢跟向来以残酷严厉著称的哥哥雍正皇帝偷懒耍滑,最终受到雍正严厉斥责,爵位被连贬三级。到了大侄子乾隆皇帝时期,胤祎更是被大侄子乾隆派去守陵二十年。

不过胤祎倒也幸运,他是康熙诸子中难得的善终皇子,下面就来说说胤祎的故事,通过他的故事也许会给大家的人生理念带来新的启迪。

高氏有女初长成,嫁入宫廷颇受宠

胤祎的母亲高在仪的家族本是浙江余姚人,后来她的父亲高廷秀在河北正定府当官,于是高在仪就随父亲落户于河北正定,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隶属于汉军正蓝旗,她的父亲高廷秀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

虽然高廷秀是书画家,本身比较有才华,但他的官当的并不大,只是礼部下属的皇家铸印局大使,别看铸印局大使的名号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这个官职是一个不入流且没有品级的小吏。

高在仪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前(1700年)前后以外八旗秀女身份被选入宫廷,她入宫之后由于知书达理和文静秀气,被内务府推选为服侍康熙的妃嫔,由此获得康熙喜爱。除了胤祎之外,她还为康熙生育了十九子胤禝和皇十九女,共二子一女,只不过胤禝和皇十九女都夭折了,只有胤祎长大成人。

虽然高在仪颇受康熙喜爱,但是由于家族出身低微,因此即便她生育了二子一女,她在康熙后宫中也是没有封号的庶妃,后宫地位并不高。

不过由于高在仪颇受康熙的喜爱,爱屋及乌,她的儿子胤祎也颇受康熙的喜爱,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起,11岁的胤祎就开始每年都跟随父亲康熙外出巡幸,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为止,七年时间里康熙只要外出巡幸就会带上胤祎,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

在康熙去世前,他还特意为胤祎聘娶了嫡福晋鄂勒特氏,胤祎的嫡福晋鄂勒特氏身份比较高贵,鄂勒特氏是康熙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的外孙女,其父阿保是漠西蒙古阿拉善旗贝勒,也是第一位与清朝皇室联姻的漠西蒙古贵族。

从康熙给胤祎安排的婚事可以看出来,他比较喜爱胤祎,知道胤祎的母系家族出身不是很高贵,所以特意给胤祎挑选了家族出身高贵的鄂勒特氏为嫡福晋。

在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祎的喜爱,有康熙疼爱,他的母亲高在仪自然也对他是比较溺爱了,所以胤祎自幼就是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这也使得胤祎从小是娇生惯养,性情懒惰散漫。

正是由于胤祎自幼养成的懒惰散漫性情,这才使得他后来会受到哥哥雍正的严厉斥责和惩罚,可以说后面胤祎被雍正斥责和处罚颇为咎由自取。

皇子长成受封爵,懒惰散漫受惩戒

康熙去世时,胤祎只有17岁,只比大侄子乾隆大5岁,属于比较年幼,因此在康熙时期并没有获得封爵。也正是因为胤祎年幼,所以他才没有参与进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事件中,而他没有参与争位,雍正继位之后,自然也对他不错了。

(按:雍正继位之后,他的兄弟们都要避讳他的名字改为“允”字辈,这里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是按照原名胤祎书写)

雍正继位后,就先晋升了胤祎的母亲高在仪,本来高在仪在康熙后宫中一直没有封号,地位比较低微,雍正则将她封为皇考秀贵人,提升了她的地位。

同时雍正为了笼络漠西蒙古也为了加恩胤祎,特意把他的老丈人阿拉善旗贝勒阿保晋升为噶尔卡思多罗郡王。

而胤祎由于还比较年轻,因此雍正并没有急着授予他封爵,而是让他和康熙第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祜、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祕还有雍正的亲儿子四子弘历即乾隆以及五子弘昼一起在上书房学习。

但是胤祎一直到20岁时还没获得封爵,其实这与他的八哥胤禩有很大关系。

当初康熙第八子胤禩为人心思细腻,待人温和宽厚,朝廷上下很多人都说胤禩的好,更是与康熙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誐、第十四子胤禵结成党羽参与争位,时人称之为“八爷党”。

胤禩在朝廷上下人缘非常好,不仅与胤禟等人结成党羽,即便像康熙第五子胤祺、第十二子胤祹等没有参与争位保持中立的皇子也与他关系比较亲近,其实即便是雍正本人也曾一度与胤禩关系很好,这就是胤禩的人格魅力。

胤祎自幼生性懒惰散漫,学习也不是很努力,其实他在那些优秀的哥哥们面前可能是自卑的,但是胤禩没有嫌弃他,反而对他还很不错,所以他自然也就与胤禩关系比较亲近了。

雍正继位之后,胤禩一党对雍正继位表现出了很大的不满,也表现出了不肯臣服,因此雍正很生气,在雍正继位初期基本就是在收拾胤禩的党羽。

而胤祎由于与胤禩关系亲近,雍正在调查处理胤禩的党羽时期,自然不会对他进行册封,甚至还要对他进行调查。

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时,这一年胤禩和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分别改恶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被囚禁起来,胤禵则被褫夺爵位圈禁起来,再加上之前被褫夺爵位圈禁的胤誐,至此胤禩一党基本被雍正一网打尽,胤禩和胤禟也在被囚禁后不久受尽折磨而死。

在胤禩一党被彻底摧毁之后,胤禩死后不久,雍正也终于查清楚胤祎并没有参与胤禩的事情,所以这一年雍正才下旨正式册封21岁的胤祎为固山贝子。

固山贝子这个爵位在皇室封爵中属于高等爵位,但并不是最高的,这个爵位的上面还有多罗贝勒、多罗郡王、和硕亲王三个更高级的爵位,所以这个爵位只是高级爵位中的最末等,由此可见雍正对胤祎不是很喜爱,对他算是不好也不坏。

还是由于胤祎平素懒惰散漫缺乏担当也缺乏组织性,因此雍正比较了解他,并没有让他出来在朝廷里办差,只是任由他当一个富贵闲人。

在这期间胤祎倒也没干出什么让雍正不高兴的事,因此兄弟二人还算是比较和睦,雍正也在雍正八年(1730年)清明节时,下旨晋升胤祎为多罗贝勒。

晋升为贝勒之后,胤祎依旧是整日里斗鸡遛鸟无所事事,雍正对他整天不务正业的行为虽然不是很满意,但念在是手足兄弟的份上也没有过多干预,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但是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胤祎就做了让雍正很不高兴的事情。

这一年到了祭祖的节日时,按照清宫规矩,理应由雍正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去清东陵祭奠祖父顺治皇帝和父亲康熙皇帝。可是当时雍正身体不太好,再加上他还整日过度操劳国事,也抽不开身,所以雍正就下旨让胤祎代替自己去清东陵祭陵。

本来代替皇帝祭陵这属于莫大的荣誉,雍正也是看胤祎整天闲着不务正业心思着给他找点事干,可是胤祎却懒惰散漫惯了,真让他办差事他反而不愿意去。

况且清东陵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深山老林啊,去那祭陵一次至少一两个月才能往返回来,多无聊,哪有留在京城斗鸡遛鸟好玩。

所以胤祎只带着祭陵队伍走到通州就不走了,他脑筋一动,就开始装病,给雍正上书称自己在通州病重的不能走了,恐怕辜负了雍正的圣恩难以去祭陵了。

雍正看到胤祎的奏折后倒没多疑,他就批准让胤祎回京养病了。但是岂料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时,雍正又派胤祎去祭陵,而且这一次雍正不仅让胤祎去祭陵,还表现出打算让他留在清东陵当守陵大臣,全权负责守护清东陵,这也算是给他一份差事干。

这一下胤祎更不干了,祭陵的事他都懒得去,更何况这还要让他当守陵大臣,从此扎根在清东陵那个山沟里,哪有在京城这般繁华热闹好啊。

于是胤祎再度故技重施,装病来糊弄蒙骗雍正。要知道装病一次可以,哪有那么巧的事,一给安排差事就生病,雍正又不傻,所以雍正立刻就猜到胤祎这是在跟自己偷懒耍滑,以装病来推辞差事呢。

因此雍正大怒,他当即下谕旨痛斥胤祎,据《清世宗实录》中记载的雍正谕旨:谕宗人府。贝勒允祎、人本庸愚。性复懒惰。朕从前加恩特封贝勒。冀其知恩悛改。奋勉向上。以副朕期望之意。岂料伊秉性糊涂。毫不知感。上年派往祭陵。伊行至通州。称病而回。今年派出。又托病不往。甚属无知。著革去贝勒。降为公爵。以示儆戒。

雍正这意思就是说,胤祎生性平庸愚笨,还懒惰散漫,之前加封胤祎为贝勒,就是希望能鼓励他勤勉上进,但是他却毫不感恩,辜负了雍正的一片期望,两次派他去祭陵他都装病糊弄人,这种人太无知了,因此革除他的贝勒爵位,降为公爵,以示惩戒。

就这样胤祎从贝勒直接被雍正连贬三级降为了辅国公,要知道胤祎可是皇子,清朝的皇子最次也得是贝子爵位,即便犯错被贬爵也大多是被贬为低一级的镇国公,而辅国公爵位大多是皇室远亲才被授予的封爵,皇子们犯错很少又被贬为辅国公的,可见雍正对胤祎有多么气恼。

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雍正去世了,不过即便雍正在临终前都没有原谅两次糊弄他的胤祎,雍正临终时交代自己死后不能让胤祎进乾清宫行礼,说明了雍正有多么很别人骗他,而胤祎偏偏装病骗了他两次。

果然,雍正去世后停棺于乾清宫内,胤祎想进殿祭拜雍正,被乾清宫的侍卫拦了出去,乾清宫侍卫只让他在殿外行礼,他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胤祎不是因为不能进乾清宫祭奠哥哥雍正而难过,他对雍正未必有多么深厚的兄弟感情,他之所以害怕且认为问题很严重,那就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改正自身问题,哥哥雍正念在手足兄弟份上尚能容他,但是大侄子乾隆可就不会了。

侄子乾隆复封爵,懒散皇子终彻悟

而胤祎的大侄子乾隆继位之后,需要收拢皇室宗亲的人心,因此乾隆很快就下旨恢复了胤祎的贝勒爵位,并且还尊封胤祎的母亲高在仪为皇祖襄太嫔,还特意允许他进入乾清宫祭奠雍正。

虽然乾隆恢复了胤祎的贝勒爵位,但是让胤祎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乾隆居然又给他安排了守陵的差事。

乾隆在恢复胤祎贝勒的谕旨中就称:公胤祎乃皇考之弟,有服劳奉事之义,著晋封为贝勒,令其前往守陵。

就这样都不与雍正虚与委蛇的胤祎这次学聪明了,他知道雍正是哥哥可以包容他,但是这回是大侄子乾隆下的圣旨,他可不能再违抗了,大侄子乾隆可不会像哥哥雍正那么包容他了。

就这样本来可以去离京城比较近的清东陵去守陵,但是胤祎非要装病不去,这回大侄子乾隆派他去更远的清西陵守陵,他也就只能必须得去了。

乾隆如此故意安排让胤祎去守陵,估计也是想告慰父亲雍正的在天之灵吧,毕竟雍正让胤祎做的事没做到,乾隆替雍正实现了。

此后胤祎就带着妻妾到清西陵看护雍正的泰陵,他也成了哥哥雍正的守墓人。他这一次也开始彻悟应该对皇帝进行顺从了,于是他兢兢业业的守护打理清泰陵。

在乾隆九年(1744年)时,乾隆看叔叔胤祎这么尽心尽力,于是特意为他设置了“泰陵总理事务大臣”一职,并让他兼泰陵领侍卫内大臣一职来统属护陵侍卫,至此乾隆就是让他全权负责雍正的清泰陵方面一切事务。

就这样胤祎一直守护雍正陵寝二十年,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他50岁去世为止,这二十年期间,他基本都是在清泰陵附近居住,只有逢年过节还有乾隆十一年(1746年)时,他的母亲高在仪病逝,他才回到京城。

乾隆对于小叔叔胤祎如此表现还是非常认可的,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还特意授予胤祎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权。

在胤祎去世后,乾隆还给他上谥号为“简靖”,其意思就是说胤祎为人是简约清净,与世无争。这算是对胤祎非常的认可了,毕竟胤祎对皇位没有任何野心,甚至对政治都没有兴趣,所以乾隆对他很是满意。

虽然胤祎一生只活了50岁,却当了20年将近半生的守墓人,但他在无情的皇室家族中能得以善终,结局算是很不错了,这关键还在于他在雍正去世后能及时的彻悟到要改变自身,否则真的是哥哥雍正能容他,大侄子乾隆未必能容得下他。

写在最后

胤祎的故事其实对我们现代人也是有很大启迪的,其实人嘛,懒惰散漫自由一些也是可以的,但要分对待什么人和什么事,父母兄弟可以包容你,但是如果换了其他人,那可就得及时改正了,没有人总会包容你的懒惰散漫。

而胤祎还是很明智的人,他虽然懒惰散漫,但是好在能及时醒悟,在大侄子乾隆继位之后改变了自身,最终也让他得到了善终。

0 阅读:129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