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仅丢失一座城,仍掌握70万军队的清朝为什么愿意退位

精彩一页 2023-01-02 14:54:30

严格来说,武昌起义之后,清朝朝廷是不情不愿地被迫退位,盖章时候甚至都没有盖上具备官方效力的玉玺,而是只盖了隆裕太后的私人印章,颇有不甘心之意。

隆裕太后的私章,岂可与朝廷的玉玺等同效果?

清王朝之所以听从劝告“愿意退位”,能做到“从善如流”,从表面上看,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袁世凯态度的急剧转变:

袁世凯从坚持南北谈判,到突然转变了风向,改为对清朝朝廷的软性逼迫,这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态度,虽然借口说革命党很强大、他实在没办法对付等等。其实理由很勉强,站不住脚。

当然了,他自己其实也是想在两方之间渔利,隆裕太后自己也清楚袁世凯心里打的小九九,但是也拿他没办法。

袁世凯刚开始也不愿意当这个“吃完饭后就砸锅”的恶人,他毕竟还想着再稳定一下。但当时的局势变动之大之快,已经出乎他的意料和控制了!这才是他心理的真实动向。

袁世凯

形势变化,各省响应之快,已经给他一种压不下去的感觉,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北和谈的僵局,都使他认为已不合适再这样拖下去了。

而此时南方革命党又给他增加筹码了,带给他风声:能逼迫清廷下台者,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让给此人,并能成为正式总统。这话看似是宣告天下,其实就是对他一个人说的。

这就是透露了一个信号:革命党们愿意向他服软!因此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袁世凯也不必再装下去了,直接可以对隆裕那样的软弱妇人摊牌了。

整体形势的快速变化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外加筹码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逼宫的好处远大于坏处了!

这就如同一个隐藏很深的渣男,终于对软弱无能的妇人露出了真面目。

其实袁本人的选择,也有点无奈,再硬撑下去对清廷而言,自然是可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是要按住南方的革命怒火,那就必须动用袁本人的北洋军力量,一定会消耗北洋军自己大量的兵力,伤亡很大,这种赔本买卖,精明过人的袁世凯肯定不干。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战斗力很强

这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的精锐嫡系,还要留着干大事呢,可不能就在这里无谓地损耗了。

清王朝自身虚弱不堪

财政空虚:大清的内务府已拿不出白银可以支持军队了,多余的钱都用来养袁世凯的北洋军了,甲午赔款刚过十多年,向列强银行的贷款还在还呢,八国联军的庚子赔款也还在赔呢。

国库没钱,赈灾、修路、打仗都无从谈起,清末时候的变法革新,有一条就是重建新军,原本清朝廷打算建设三十六个镇的新军,一个镇,差不多就是等同于一个师,然而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也没能完全满额。

没钱就没法办事,何况这还不是被卡壳的一道关卡,有了资金还需要组织转换成软实力,以便输出成战斗力。而清末朝廷那种虚弱的动员组织能力,即便有了钱,也是上下贪污,转换效率极差,根本动员不起来。

组织乏力:不仅财力匮乏,整体上的组织动员能力也已经是有心无力。就拿清廷当成支柱的新军来说,且不说这批新军是否已经接受了新思潮,被革命党高度渗透,即便数量上也没做到满打满算的全额,更何况还要对这帮人的“思想教育”,要他们“忠于朝廷”。

在组织管控上,甚至比不上几十年前曾国藩对湘军的管控。当官的尸位素餐,当兵的浑浑噩噩,有点新思想和见识的人早已看透局势,天下早已离心,大家都在等着大清停止运营的钟声何时响起。

隆裕太后已经掌控不住局势

至于北洋军,早就是袁世凯的掌中宝,清廷根本指挥不动。

此时的清朝朝廷如同一座松散垮塌的旧房子,要不要再踹一脚,都无所谓了。

对外战争接连失败,朝廷威严扫地

两次鸦片战争败了,割地赔款换条约,这些老百姓都看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沿着大清的海岸线绕了一圈,居然毫无阻挡,大清早已是有海无防,沿岸那些炮台更是不堪一击,英国军舰能从广州一路开到天津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几千人的英法联军居然能毫不费力登陆京畿附近,甚至打到了京城郊外,连皇家园林都被攻占。吓得皇帝声称“避暑”直接逃到了承德,都十月十一月了,避哪门子暑?当老百姓傻啊?

太平天国风起云涌,满清的八旗贵族兵只会遛鸟逛街,早就没了战斗力,好容易剩下个曾格林沁能指挥一批骑兵,先被英法联军暴揍,后来又被捻军砍死,八旗骑兵至此再无战斗力。

要不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族地方士绅崛起,太平天国运动,差不多就已经掀翻了清朝。

中法战争,马尾海战明明有优势,一道“不得先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的荒唐命令葬送福建水师。陆战更荒唐,明明镇南关打了胜仗,居然还要和对方签合约,堪比澶渊之盟的停战条约,给能征善战的湘军淮军主战派一桶冷水。

打胜了居然按平局算,那打败了怎么办?

很快应验了,甲午战争败得更荒谬,过去两次鸦片战争如果只是挨耳光,那甲午战败几乎就是伤筋动骨,赔款从几百万飙升到两亿白银,地盘丢得更多,更让列国和百姓看出了朝廷的虚弱和无能。

八国联军入侵路线

几年后八国联军一来,太后干脆逃到了西安,十几万精锐清军不战而逃,被缴获的军用仓库里新式枪炮就没拆封,数百门各式火炮,数万把毛瑟枪和来复枪,对付八国联军绰绰有余。真是武器不如人?是体制、士气、人力的全面崩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可以说清朝朝廷的脸面丢尽了,这样一个毫无武力尊严的朝廷,在百姓心里已经跌到了谷底,没有了权威威望,朝廷的命令已无人遵从,东南互保、武昌新军,这些都是迟早的。

有识之士画的清末“时局图”

如果说大秦王朝的覆灭,是因为过度动员导致劳民伤财疲惫不堪,造成的天下离心。那么清朝覆灭,则是因为毫无作为,不敢动员,生怕被动员起来汉族集团趁机把持,宁可在一次次挨打中,慢性自杀。结果被百姓唾弃,成为了扶不起的朝廷。

当时代浪潮已势不可挡,立宪成了上下的呼声时,如果清廷逆势镇压,就是在告诉全国百姓,大清对立宪并无兴趣,还想搞那套封建统治,那后面只会导致一波接一波的革命浪潮,是没法扑灭的,出兵压制一两次根本没用。

在这个位置上,不管换成谁,即便硬着头皮准备动武,但是袁的部队皇族们也指挥不动。而清廷又拿不出钱来另外组织一支新军去对付革命党,当然,可以发动满洲贵族自掏腰包用私房钱挣扎一下,看看那些老爷们谁又愿意出钱?明朝末年文官集团门不愿出钱,清末皇族们也是一样!

顶多也就能拿出100万——300万之间的白银,临阵磨枪募集出5000——15000人的新军队,但要知道就在五十年前对付太平天国的湘军可是有十多万人。而目前北洋是六七万人,就算拿私房钱再加一两万军队也没有什么胜算,而且袁世凯也很“消极”,这点兵力基本是杯水车薪。

怕失去主动退位的优待条件:

如果退位后皇族们都会被咔嚓了,那就是没退路的背水一战,如同沙皇俄国一样。但是如果有优厚的退路,满族贵族们基本上就是嚷嚷几句不同意,真要让他们玩命去跟革命党干仗,没一个敢去。

清末“保路运动”,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

君主立宪,本质不就是为了让出权力从而保住部分利益吗?清政府之前本身就在搞立宪,只不过既想得到权力又想保住利益,从而迫于压力不甘心弄了个皇族内阁而已,可现在如果再出兵动武,这谎言就戳穿了。

冒着彻底撕破脸的风险去镇压,还不一定能成功,到时候对方只怕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如果认怂,有优厚的退路,这时候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但如果垂死挣扎失败,就会失去以下优待:

优待条款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

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私有财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八旗老爷们这个时候就是为了活着好好享受,一个个谁还敢跃马横枪?这些王公世爵没有谁愿意放弃这些优待条件,而冒着风险继续扛下去。

这个协议是压死骆驼的稻草,就是分化瓦解的阳谋,这时候隆裕的处境更加被孤立,即使想反抗也没旁人支持——孤儿寡母,颇为凄凉,只有认账。

深层原因:

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清王朝已经失去了人心。不仅失去了民心,更失去了军心,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失去了民心就造成了天下离心,大家都坐看着没人出力,即便清廷手里还有70万大军,也基本上无济于事。

失去人心也就意味着已经失去了对政局的掌控。当初一个看法已经深入人心,那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政权是要由枪杆子支撑,这固然不错,但问题是,这不意味着袁世凯的集团掌握了北洋新军,就等于控制了清廷。

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枪杆子并不就等于政权,人心和组织力以及威望都是必不可少的选项。政治是不同势力之间的竞争、合作、妥协、制衡,军事集团只是诸多势力的一个筹码而已。

有了绝对军事实力也并不意味着控制了政权。比如曹操迎立汉献帝以后,并不能完全掌握住汉廷。

而清廷之所以走向末路,不止是因为失去了军权,而是失去了几乎所有满人集团以外势力的支持。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宣统三年的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合影

皇族内阁几乎都由满清贵族组成,看似清一色,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人员上、政治上的统一,满清贵族的力量空前强大,但是实际,也意味着满清贵族与其他派系之间失去了一起对话、合作的基础,以至于连吸纳其他势力人员进入内阁的自信都没有了。

搞一个皇族内阁,等于自己既当运动员。同时又当裁判,拿金牌还拿银牌都由自己说了算了,这还谈何公道?

局势风雨飘摇之际,上下士绅和百姓都翘首以待,希望朝廷拿出点诚意出来,多少还能挽回不怎么多的人心,谁知道,扯了半天居然弄出个皇族内阁来忽悠大家?

不讲武德到了这种程度,内阁里过半数都是皇族,忽悠到这个份上,那好吧,大清朝自己猜拳慢慢玩吧,仅剩的民心和信用也没有了。

而这样的皇族内阁,实际上也是无法控制清政府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摄政王载沣以下,其实只是一群孤家寡人而已。

当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发现,这个皇族根本管不住事情,实际上等于这个帝国已经瘫痪了,失去了中枢神经。全国各地那些宣布独立的省份,其实不一定真心站在革命党这一边,但肯定也不会站在满清贵族集团这一边。

皇族内阁没别的出路,只有垮台。

皇族内阁垮台之后,袁世凯组阁,随即直接剥夺了摄政王载沣的权力。载沣不再成为摄政王之日起,清廷实际就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外臣说了算的事情。清廷的话事权,已经完全由袁世凯掌控。

袁世凯基本取代了皇族内阁

而内廷的核心,只剩下了孤儿寡妇——6岁的小皇帝溥仪与毫无主见的太后隆裕。

内阁的权力完全置于皇权之上,大清内廷就实际上置于内阁的摆布之下了。这时,可能内廷的太后能说得上话的,只剩下了负责皇室服务而毫无军政大权的内务府了。内务府可能也算是太后的心理安慰与支持。

但内务府的满清大臣似乎也已经放弃了大清,要么称病,要么自请解职,全撂了挑子。

毕竟这时候清帝已经没有希望了,连它的安保工作也都在大清护卫--太保徐世昌的身上。等到内阁提议清室退位的时候,徐世昌第一个支持。这时候清王朝还有什么指望?

当然也有人认为,退位交出政权的从来就不是清政府,而仅仅是清朝廷。而清政府从来没有交出政权,它只是改了个名字,继续以民国政府的名义统治中国,无非是一种双方的无奈妥协。但是匾额既然换了,意味着和倒台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辛亥革命不彻底而已。

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政府内阁,组成情况如下: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署理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署理度支大臣绍英、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署理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署理农工商大臣熙彦、邮传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

而这些人中,除了几位满人贵族之外,其余几乎都在清帝退位后留在民国政府。后来的民国政府,或者按照通俗说,叫它北洋政府,其实只是清政府改组后引入了部分南方派系成员而已。

只不过皇帝这个称谓已经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清王朝,不管情不情愿,也由此寿终正寝。

136 阅读:82241
评论列表
  • 不惑 189
    2023-01-03 16:49

    袁,明明能流芳百世,头脑一热遗臭万年

    用户17xxx82 回复: 柠檬很酸
    还真没没出卖[笑着哭][笑着哭]好多都是空头支票[得瑟][得瑟]
    柠檬很酸 回复:
    一看你顶多就高中毕业吧,但凡你认真了解过历史也不会这么说[吃瓜],主权都出卖了,还说没出卖[无奈吐舌]
  • 2023-01-03 08:16

    挺好的文章。[点赞]

  • 2023-01-03 17:36

    隆裕太后从来都没掌控过朝廷,慈禧看不上她,光绪厌弃她,连摄政王载沣都不鸟她,她从进宫就谨小慎微自卑到极点

  • 2023-01-03 21:55

    东南互保的时候大清朝的底裤就已经被扯下来了,剩下的就看谁不怕烂病的先上了

    用户12xxx44 回复:
    [点赞]
  • 2023-01-03 18:05

    为什么?主要汉族起来了。

    半个小时 回复:
    太平天国后,军权掌握在了汉族军官手里,慈禧老太婆聪明,当时都有人不鸟她,她没翻脸 表面过的去就行了。
  • 2023-01-03 10:57

    好文章

  • 2023-01-04 16:59

    清朝覆灭,则是因为毫无作为,不敢动员,生怕被动员起来汉族集团趁机把持,宁可在一次次挨打中,慢性自杀。结果被百姓唾弃,成为了扶不起的朝廷。

    阳光海岸 回复:
    最终不就是被汉人灭了
  • 2023-01-03 14:47

    可以学到历史书上没有的知识。

    北风萧萧 回复:
    同感
  • 2023-01-03 20:25

    因为袁世凯要当皇帝[得瑟]

    再见 梦想 回复:
    就是因为他要称帝造成内乱
  • 2023-01-05 02:44

    说真的,那时候国家库银都能把八国联军砸死,杀一个洋鬼子奖励500白银,都可以让很多人不要命的冲,也会很多人过上好的生活!

  • 老K 12
    2023-01-03 20:19

    刘邦和项羽把大清推翻![点赞]

    风语者 回复:
    胡说,明明是赵匡胤陈哥桥兵变夺了大清的江山
    CD 回复:
    [呲牙笑]是孟姜女把清朝给哭倒的
  • 2023-01-04 15:44

    从古至今历史上的袁姓名人还挺多的,并且还都是位高权重之人

    公子 回复:
    为啥每逢乱世都有姓袁的活跃在风口浪尖,还不成事,袁洪,袁绍,袁术,袁世凯
    喵仁缝 回复: 公子
    还有袁崇焕
  • 2023-01-03 13:49

    [点赞]

  • 2023-01-05 00:45

    要不是袁世凯清朝皇帝会同意退位,要知道太平天国南京都被攻陷了人家依然稳坐钓鱼台。

  • 2023-01-05 15: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该彻底打醒清朝了,要是从那个时候起真正醒悟,诚心诚意搞君主立宪制,交出权力,也为时不晚。

  • 2023-01-05 21:53

    道光:英国来了?快把钱准备好,咸丰:英国带着好朋友来了!快跑,都城都不要那种,光绪:英国组队来了?快跑,都城都不要那种,溥仪:大家好,我叫龟田溥仪,几十年时间不思进取,怪不得别人。

    奔波儿灞 回复:
    同治:??
  • apan 7
    2023-01-05 09:23

    南方先后宣布独立,就剩下北方,有战斗力北洋新军也成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阳奉阴违,怎么打?清朝内部看得很明白。

    用户18xxx75 回复:
    慈禧的时候不打 后面哪还有实力打 被那老巫婆赔光了
  • 2023-01-05 17:35

    名义上有军队,但各省已经不鸟它了。

  • 2023-01-05 00:25

    袁世凯啊,真的就为了过把皇帝瘾就死。。。否则,国父就是他了

  • 2023-01-08 18:33

    那时候的满清就算想出兵也无兵可出了,旧军队打不过革命军的新军队,但是组建新军队就会演变成新的革命军,历史的洪流已经不可阻挡了

  • 2023-01-03 17:10

    怕是对掌握有误解

  • 2023-01-13 16:42

    从刺马案开始,清朝廷和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地方督抚,达成默契,从此管不动南方,到了八国联军时,几乎决裂。所以说,多数人还是低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影响

精彩一页

简介:三国,明清,近代,足球,篮球,用心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