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传统:他们是中国的妖怪,却也展现人间百态

邓海春 2021-04-19 17:19:43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是向来不缺神话和各式传说的。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见毫无瑕疵的神仙,也可见深陷泥潭的鬼怪,可见人性之善,亦可观人心之恶。而正是中国传统故事的多面性,让我们只要稍稍换个角度,便也可在鬼怪身上窥见人间百态。

一、她是侠女,这是人间

清代民间曾流传着一个关乎侠女的故事,集鬼怪小说之大成的《聊斋志异》亦对其有记载。传说清代雍正时期,朝廷严抓“文字狱”。即便是一些已经辞世多年的文人,只要被朝廷查出有作冒犯清廷之文字,也会被掘墓鞭尸。鼓吹民族思想的吕留良即是被不幸开棺戮尸,并牵连全族被斩之人。

雍正十年(1735)八月,原本身体健康的雍正帝突然患病,并在两三日后迅速病故。此时雍正帝已有五十八岁,按理说在当时突发疾病去世也不算什么耸人听闻之事。可就在雍正帝去世后,民间突然开始传播一个流言:是吕留良的孙女刺杀了雍正帝!她是在为家人报仇!

没人知道这个流言由何而起,何时传出,但它就是迅速地冲进人们的耳中。且随着流言越传越广,这位传说中的“吕留良之孙女”直接被描绘成一个“侠女”,一个“妖怪”,一个敢于反抗俗世制度的“非人类”。

看到这,你或许会疑惑,清代出现了恍如妖怪的侠女,然后呢?这能有什么现实意义,不就是人们的胡编乱造吗?虽然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侠女自然源于人们的创作。但出现在有清一代,“吕留良之孙女”这样的侠女也确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清之际,战争改变了无数人的境遇。这其中自然有不甘沉沦于命运者染上了“侠气”,成为了维护下层百姓的侠客。“清初相传多侠女,盖专制杀戮之戾气所激而成也”。同时,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因而文学作品中不仅惩恶扬善的侠女多了,敢于和男权叫板的悍妇也多了不少。

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不缺对女子的道德规范的。要教会女性遵从传统道德,不仅有“三纲五常”这种纲领性的理论,还需要生动鲜活的范例。因而不少侠女形象也应运而起。最后,明清之际吏治愈发腐败,人们受到的压迫越来越重。因而为反抗这样的统治,人们创造出不依赖官府的独行侠。“吕留良之孙女”这样的侠女便是典型。

因而明清的“侠女”有时虽被视作“中国妖怪”(如陈舜臣所著《中国妖怪》),却又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社会施加给民众的压迫,以及民众的努力反抗。且“侠女”的女性形象相较于同样反抗社会黑暗的男性侠客形象,还多了一丝对于女性地位的肯定。这在以男权为尊的封建社会难能珍贵。

二、她是幽灵,这是人心

在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的经典之作《中国妖怪》中,作者说到有一类中国妖怪及其故事让他非常惊讶。那就是传说中有不少幽灵都与人相遇,而遇见他们的凡人不但毫不惊恐,甚至还与幽灵坠入爱河。

想象一下,一个虚无缥缈的鬼魂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能否面不改色地夸她一句“你真漂亮”,然后对她一见钟情?恐怕我们许多人的答案都只是一声没有边际的尖叫。可与我们的反应相反的情节确实又总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之中。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女幽灵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曾遭受种种伤害而追求复仇的复仇女鬼,一类则是游荡在人间,没什么害人之心的女幽灵。前者的存在其实不难理解,追根究底是中国传统的复仇思想。而后者的出现,背后所藏着的古人之心则要复杂得多。

后一种女幽灵,我们最熟悉的大抵就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之流。而以杜丽娘为例,我们可以从她身上看见古人在伦理、婚恋等方面的种种心境。

毫无疑问,汉武帝之后古人的心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且这种约束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不断收紧。可“物极必反”,当社会传统伦理与现实之间的裂隙逐渐增大,大到阻碍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么对传统伦理的反抗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这种反抗在追求合理情欲方面表现得尤为强烈。不然杜丽娘和柳梦梅也不会哪怕一人一鬼也要相恋。可毕竟还是处在古代社会之中,人们虽然能因自由暂时忽略幽灵的幽灵身份,却也始终做不到真的超然物外。所以我们又能见到不为人所惧怕的幽灵最终多渴望重新拥有人身,然后按照传统礼制与恋人结为夫妻。

不过话说回来,古人并未将幽灵“一竿子打死”,反倒借幽灵去表达一些对于合理情欲、自由爱恋的追求,不也足够让人深感惊讶了吗?毕竟那些故事是出现在连男女自由见一面都不得认可的封建时代。

三、她是菊精,这是人情

在《中国妖怪》中,陈舜臣还对《聊斋志异·黄英》做了解读。在这个故事中,身为菊花精的黄英及其弟三郎与爱菊花的马才子相遇。马才子的偶像是以爱菊而闻名的陶渊明,故而对擅长种植菊花的黄英姐弟颇为热络。

这种热络后来发展为马才子对黄英的爱慕,发展为夫妻二人的举案齐眉。但在二人之间,我们却还能窥见古代士人的一种理想矛盾——读书人应该甘于清贫还是可以自由从商。

在今天,读书还是经商并不是一对只能二选一的尖锐矛盾。但在中国古代,在士、农、工、商的明确阶级区别之下,古代读书人往往只能有坚持清高这一个选项,不能身染铜臭味。因而在黄英的故事里,坚持清高的马才子与用劳动换财富的黄英姐弟爆发了甚至差点毁掉夫妻关系的冲突。

这个冲突最终以马才子对黄英姐弟的理解而告终。如此情节走向自然是与传统士人之追求相违背的。但它偏偏又反映了当时部分士人的真实心理,展露了他们合乎人情与现实的人生追求。社会传统一时不认同又怎样?人的真情哪怕只能暂时由黄英这样的菊精去展露,也终究不会被扼杀。

当然,中国传统社会不只这几面,传说故事中的妖怪也不仅这几位。陈舜臣选择几则典型故事辑成《中国妖怪》亦只是他从自身视角对中国种种传统作的一种解读。作为读者,我们读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好,带着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则是另一种好。“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愿你能与更多好书相遇。

参考资料:

[1]陈舜臣《中国妖怪》

[2]张潇.《聊斋志异》侠女形象研究[C].燕山大学,2020.

[3]罗嘉敏.论《牡丹亭》中杜丽娘至情形象的伦理品格[J].大众文艺,2020,(16):27-28.

0 阅读:57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