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上,毛主席和少奇同志得票最高,第三位是谁?并非周总理

峻辉聊过去 2024-02-24 16:45:58

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如期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投票选举的形式,选出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

此次投票选举得票最高的分别是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大家都表示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二位伟人对国家、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人民都看在眼里。

选举结果未出来时,不少人猜测得票数位居第三的应该是周总理抑或朱老总,然而结果却让众人大吃一惊。

革命元老:彻底的革命派

在中共八大中央委员会投票选举中,得票数居于第三位的是人民公仆:林伯渠同志。

不少人对这个投票结果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得票数居于第三的不是周总理或者是朱老总呢?

当我们了解了林伯渠同志的革命经历后,我们会发现,林伯渠同志的得票数确实是众望所归。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革命阶段,我们都能看见林伯渠的身影。

林伯渠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乡村,受戊戌变法的影响,他很早就成为了一名思想进步人士。18岁时因成绩优异,他被学校选派送到日本进行公费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伯渠接触了孟德斯鸠、卢梭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新思想,还结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的心日渐趋向于革命。

一年后,经过革命伙伴的介绍,林伯渠加入了同盟会。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孙中山先生知道,要想使中国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帝制。

清朝君主专制无异于是西方列强的帮凶,他们联起手来让中国屡遭践踏,如果君主专制延续,那光明便不会到来。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对于林伯渠有诸多启发,因为孙中山,他第一次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成了孙中山先生坚定的拥护者。

从日本回来后,林伯渠被派往老家湖南组织革命活动,一年后,他又被同盟会派去东北地区。

想推翻封建统治,不仅要靠思想的改变,还要有一定的武装力量。

清政府的无能和列强的争夺让东北大地伤痕累累,战争频发、军阀割据,填不饱的肚子的百姓不得不落草为寇。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林伯渠暗中结交爱国绿林,策划革命起义工作。

经过革命志士多年的努力,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大家对于这一光明的结果还未欢呼雀跃呢,革命果实便被袁世凯盗取。

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让诸多革命党人无法接受,他们开始沮丧、迷茫,望着漫漫前途,似乎难以找寻光明。

在大多数革命党人思想动摇的时刻,林伯渠依旧坚定革命信念,他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党人,他要一直追随中山先生的革命步伐。

辛亥革命后,林伯渠又参加了征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可惜此次革命以失败告终,被袁世凯通缉的林伯渠不得不逃亡日本。

1915年,林伯渠在日本认识进步人士李大钊。李大钊常常与林伯渠谈论马克思主义,二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重返中国后,林伯渠继续参加征讨的袁世凯的活动,然而每次活动均以失败告终。

多次失败的经验让林伯渠明白,西方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不能一昧的模仿西方国家,我们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人民公仆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林伯渠获得诸多启发,他的思想与身份开始发生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伯渠依旧在孙中山身边工作。

工作期间,他和李大钊一直有书信往来,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林伯渠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重要性。

后来经过李大钊与陈独秀的介绍,林伯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林伯渠作为一名彻底的革命者,他不仅有先进的思想学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两样“武器”让林伯渠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有人劝林伯渠公开宣布退出共产党,被林伯渠严词拒绝。

他表示自己是一名立场坚定的革命战士,比起革命事业,他的个人安危算不了什么。

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的背叛使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为了保护林伯渠,组织上让林伯渠向苏区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敌人识破了林伯渠的身份,并打伤了林伯渠的手。组织原打算让林伯渠先养伤,但林伯渠坚持赶路,前往苏区工作。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为了保存发展革命力量、获得稳固根据地,不得不实进行转移,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

林伯渠原先转移的时候受过伤,他又是元老级别的革命战士,长征时,组织上原本想让林伯渠骑马,但李伯渠不仅拒绝骑马还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

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灯,坚定的革命党人要为他的同志照明。

长征途中,林老还担任了一项特殊职务——“总没收征集委员会”主任。

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林伯渠要组织没收地主土豪财产,分发给各个部队,解决物资问题。

林老在工作时强调,一定要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给群众添麻烦,不拿群众的东西。

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没有营养的食物让林伯渠日渐消瘦,看着他颧骨突出的面庞与苍白的头发,众人都心疼不已。

战士们走到林老面前,劝说林老上马前行。

林伯渠只是笑了笑,说自己有拐棍,用不着骑马。草地、雪山、沼泽,林伯渠靠着两条腿和一只拐棍跨过了千难万险。

新中国成立时,林伯渠已到了花甲之年,原本该退休享乐的年纪,他却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时甚至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

为人民服务是他日记本上的几个字,也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

1956年9月,在党的中共八大上,林伯渠得票数仅次于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他继续当选中央委员。

林老低头工作的身影总是能让人想到“人民公仆”,在任期间,他贯彻民贵官轻的思想,三年视察十几个省份,为建设新中国不断发光发热。

林老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经济学与法学,建国后,他虽然没有担任财政方面的工作,但他仍然关注我国经济建设,并给出适当建议。

伟人教子

林老在苏联工作时,给家中写信,信中提到:家里年龄较大的孩子要出去做工,帮助母亲分担养家的压力,年龄较小的孩子也要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不能无所事事。

林老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与许多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不同,林老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之人。

林老在延安时,因工作原因,将儿子林用三寄养在百姓家中。小孩子活泼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还喜欢模仿大人。

林用三常常模仿父亲走姿,被别人看见了,便打趣称他为“小主席”。

林老知道这件事后非常不高兴,他认为这会让孩子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对他成长不利。

林老教导林用三,别人喊他“小主席”时一定不能答应。

做人要脚踏实地,为国家做奉献,绝对不能好高骛远,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林老时常告诫子女要深入基层中去,只有了解、体验了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延安一些百姓认识林用三,知道他是林老的儿子,见到他便热情的拿出食物给这个活泼的小孩子吃。

林老交待身边的秘书,对于自己的几个孩子不用特殊照顾,虽然林用三年龄还小,但也不能违反规章制度。

群众们的生活都不容易,林老告诫林用三不许吃群众的食物。

林老参加革命的女儿林利见到父亲时,原以为父亲会问她革命体验或者给她讲些大道理,没想到林老却问她:“米如今多少钱一斤?盐多少钱一斤?你知道吗?”

林老见女儿回答不上来,接着又说:“老百姓的生活与这米、盐息息相关,关心老百姓,必然要关心这些事。”

现代有许多父母不承认孩子的平凡,逼迫他们上各种补习班,希望用后天的努力使其成为天才,然而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林老通过检查儿子的作业,观察儿子的兴趣,发现他并非十分聪慧的人。

林老告诉儿子,虽然天资平平,但只要肯努力,还是能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总结

牢记使命,持之以恒。这八个字贯穿了林伯渠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奋斗。

自从踏上革命道路的那天起,林伯渠就没有产生过退缩的想法,无论局势多么复杂,无论敌人多么残忍,他依然坚持战斗、坚持革命。

哪怕斗争失败,他依旧能总结经验、转变思路,继续前行。

林老身上这种矢志不渝、坚守信仰的品质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4 阅读:3223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