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三代(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一个齐国家族在秦国奋斗的故事

狐狸先森讲历史 2023-08-12 21:35:25

如果秦始皇驾崩后,继位的是扶苏,那将是蒙氏家族最高光的时刻。

蒙恬蒙毅两兄弟能文能武,出能征战天下,入能安邦定国,加上蒙氏世代忠良,一旦扶苏继位,蒙家得到恩宠将无人能及。

而且有蒙氏兄弟在,任何乱臣贼子、起义军等威胁到大秦帝国的造反分子,也难以做大,就算是韩信和项羽联手,也未必是蒙氏兄弟对手。

但历史没有如果,蒙氏兄弟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难以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蒙家是秦国的将门世家,蒙骜、蒙武、蒙恬蒙武兄弟,祖孙三代为秦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蒙氏一族起源蒙山,属山东境内,那时是齐国的领土,蒙骜是齐国人,后来投奔了秦国,先后为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效力,妥妥的四朝元老。

史书上没有写蒙骜在齐国有什么背景,是贵族后裔,还是平民出身,我们并不知道,但也正是史书没提及,所以我们能大致断定,蒙骜在齐国并没有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当官封爵都靠军功,哪怕是奴隶出身,只要杀敌有功,也能封侯拜相。

蒙骜这样的人才去秦国建功立业,是再合适不过了。

蒙骜是在秦昭襄王时去的秦国,也可以说是生得逢时。

秦昭襄王在位55年,秦军在他的任内,彻底削弱了所有能威胁秦国的对手,比如坑杀40万赵兵的长平之战,让赵国彻底从强国队列中消失。

蒙骜为秦国立下的第一个战功是远征自己的祖国齐国,拿下9座城池。

但之后对于蒙骜的记载几乎就消失了。

直到秦庄襄王即位(公元前249年)之后,蒙骜又再次出场。

可能是在杀神白起的光芒下,世人看不到蒙骜的战绩,但没关系,白起退去,秦国也迎来了名将蒙骜时代。

公元前249年,60多岁高龄的蒙骜率军伐韩,拿下韩国成皋、荥阳两大重镇。

之后蒙骜伐赵,连续拿下赵国37座城池。

打完韩赵,接下来当然要打魏国了。

蒙骜率兵连连力挫魏军,魏国顶不住了,派人去赵国找救兵,而能依仗的是,就是曾经的魏国贵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当年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自知犯了重罪,去赵国避难,如今魏国有难,信陵君又得出山了。

信陵君返回魏国后,被魏王拜为上将军,然后派出使者向其他诸侯求援。

信陵君曾经救赵有功,赵国肯定给面子,援军很快到来,而其他诸侯都久闻信陵君的大名,一听说信陵君出山救魏,也纷纷派出援兵。

就这样,信陵君集结5国联军,击退了蒙骜率领的虎狼之师,一直打到蒙骜退回函谷关才罢兵。

从窃符救赵到这次5国联军,信陵君两度击退秦军,可以说是威震天下。

但史书上没详细记录这仗是怎么打的,要是有细节描述,该战役的知名度不会亚于长平之战。

信陵君确实厉害,但当秦军退去时,功高盖主的困局又来了。

秦国通过间谍在魏王面前挑拨离间,说天下只知道魏国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

敏感的魏王收回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也识趣,回到自己的大宅里风花雪月安享晚年。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为什么山东六国会败给秦国。

秦军不是神,也会吃败仗,山东六国也不止一次打败秦军。

但秦国的名将是层出不穷,白起、蒙骜、王翦、蒙恬......而山东六国好不容易出个名将,很快就被猜忌,信陵君如此,廉颇如此,李牧如此.....

打了败仗的蒙骜并没有受到什么责备,一来是这仗败得情有可原,二来蒙骜给秦国打了一辈子仗,能力和忠心都是看得见的。

没多久,蒙骜又率军东出打韩国,连下12城。之后又伐魏,拿下20城,这次魏国可就没有信陵君来救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秦国很喜欢打仗,动不动就东出,而且明明可以灭国,但总是给敌国留口气。

其实秦国这时的战略是“养猪”模式,等山东六国养肥了,就东出抢一把,抢完就退回函谷关。

这既能让秦国上下挣军功,也能凭空多出一笔外来之财,打仗的收益大于成本,秦国当然喜欢打仗。

这样“养猪”模式的战略,从商鞅变法之后就一直执行,直到秦始皇亲征后,想当千古一帝,才把灭国当作战略。

蒙骜再能打,也是高龄,到公元前238年,蒙骜光荣退休,自己没有因为功高盖主而造猜忌,蒙家的下一代蒙武也被提拔到军队里,准备大展拳脚。

蒙骜之后,秦国的护国支柱的老将王翦。

山东六国,除了韩国,其他五国都是王翦带兵灭的,大秦帝国的建立,王翦是第一等功。

蒙武在史书上的重磅出场是伐楚。

秦王嬴政想吞并楚国,去跟李信商量:“灭掉楚国,你需要用多少兵?”

李信也是年轻气盛,急着立功,对嬴政说:“20万足矣。”

楚国可是大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20万是不是少了?

嬴政再去问战功赫赫的王翦,王翦说:“至少得60万。”

嬴政心想,这老将军是不是太过谨慎了?当年气吞山河的气势哪里去了?

最终,嬴政没让采纳王翦的建议,让李信和蒙武领兵20万南下伐楚。

李信和蒙武分兵出击,势如破竹,两军会师,项燕(项羽的祖父)带领的楚军找到了与主力决战的机会,结果是大破秦军。

这一仗,秦军败得很难看,李信是主将,负主要责任,蒙武是副将,也有责任。

这时嬴政表现得很大度,没责怪李信和蒙武,反而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没听老将军王翦的话,才导致失败。

嬴政亲自到王翦大宅,恭恭敬敬请王翦出山,并答应配足60万兵力。

王翦答应领兵出征,这次蒙武又是做副将。

王翦带着60万秦军浩浩荡荡奔赴战场,走到楚国腹地就驻扎下来了,挖深沟、筑高墙,在兵营内天天跟士兵们吃喝玩乐。

楚军这边由项燕领军,看到秦军不出营决战,也没办法,只好也跟着挖深沟、筑高墙,跟秦军对峙。

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国力了。

虽然秦军异地作战,但后勤补充源源不断地从秦国运来,而楚军则完全耗不起。

不得已,项燕只好罢兵。

这时,王翦突然下令全军出营追击楚军,一直咬着项燕主力不放,最后一举歼灭了楚军,项燕败亡,楚国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量。

这场灭楚之战,有的像当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廉颇带领的赵军挖深沟、筑高墙,就是不跟秦军决战。

秦军虽也是异地作战,但国力充沛,后勤源源不断。

但赵国因为这场战争,日费万金,粮食都被运往前线了,邯郸都开始饿死人了。

这样耗下去,赵国撑不住,所以赵王急需跟秦军决战,但廉颇就是不肯。

秦国看中了赵国的困局,派出间谍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又散播秦军怕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传言,最后赵王派赵括顶替廉颇,赵括到任后,改变了坚守不出的战术,积极寻找秦军决战,最后就是被白起围困,40万赵军被活埋。

秦国的国力之强盛,可见一斑,就算是跨越千里异地作战,后勤也比本国作战的对手要强,打仗就是打后勤,战争还没结束,秦军就注定要赢了。

接下来,就是蒙家第三代人物蒙恬登场了。

王翦王贲父子灭完六国后,就退隐了,守护统一的大秦帝国的,是蒙恬。

时下六国已灭,大秦帝国剩下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了。

秦始皇派蒙恬领兵30万北伐匈奴。

蒙恬战果斐然,把匈奴驱逐千里,收复了今天内蒙古一带的河套地区。

为了避免匈奴卷土重来,秦始皇在河套地区新设44个县,从内地迁徙数十万罪犯,在蒙恬的30万大军监督下,修建了长城。

蒙恬不仅修长城,还修直道,从河套地区到咸阳周边一带,修一条又长又直又宽的高速公路,估摸有八九百公里长。

秦直道的关键词就是“直”,正南正北直直一条线,遇山开山,遇谷填谷。

写《史记》的司马迁亲自走过这条直道,感慨万千,说工程量实在太大了,蒙恬这是不把民力当回事。

修长城,修直道,还时不时渡过黄河打匈奴,蒙恬坐镇北方十余年,未尝败绩,威震匈奴。

而蒙恬的弟弟蒙毅则留在秦始皇身边,有史学家说,蒙毅是文臣,但我认为,蒙毅也是有一定军功的。

蒙骜军功无数,官至上卿,蒙武军功差了点,官至内史,而蒙毅也当上了上卿。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下了以军功论官职,加上蒙家三代都是武将出身,蒙毅不可能不练武、不带兵。

所以我更倾向于,蒙毅也是带过兵,不过六国已灭,北方又有蒙恬镇守,没有大仗可的蒙毅就在秦始皇身边做个谋臣,一来给秦始皇出谋划策,二来也可以做近卫军的统领保护圣驾。

秦始皇数次巡视天下,蒙毅均在身边,而且跟秦始皇同坐一辆车,这当然不是想跟蒙毅唠嗑,而是让蒙毅贴身保护。

蒙家得到的恩宠,是三代人舍命拼来的,无可厚非。蒙家三代都居功至伟,但秦始皇对蒙家宠信不减,可见蒙家人忠心。

但随着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即位,蒙家的辉煌也走到了尽头。

赵高犯罪,蒙毅判过赵高死刑,两人有深仇。

而蒙恬则因为与扶苏绑在了一起,胡亥上位后,蒙恬必须死。

在赵高劝说李斯跟自己合谋推举胡亥当皇帝时,赵高是这样说的:“论才干、谋略、功劳、人缘和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你有哪一点比得上蒙恬?”

李斯说:“我都比不上。”

赵高继续说:“那扶苏当了皇帝后,一定会重用蒙恬为宰相,那时你就靠边站了。现在你拥立胡亥继位,你的宰相之位就能保住。”

就这样,对大秦帝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蒙家两兄弟就这样被奸诈小人给害死了。

其实,如果蒙恬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拥立其他皇子为由造反,未必不可,毕竟蒙恬手里有大秦帝国30万精锐,论带兵打仗,他也是当下无出其二的战神,而胡亥这边,除了赵高和李斯,没有一点政治和军事资源。

但蒙恬还是忠心啊。他在狱中服毒自杀之前留下了一段感慨,说蒙家三代为国效力,功劳大、名声好,深得文武百官和关中老百姓爱戴,现在自己又手握重兵,虽然身在牢中,但只要自己振臂一呼,手下就会跟着我起兵造反。但我之所以宁愿去死,是不能忘祖父和父亲的教诲,更不能忘先帝的恩宠。

其实蒙恬也不是没试过跟秦二世胡亥表忠心,希望得到新皇帝的认可,但真正控制帝国的赵高和李斯岂能容忍一个才干比自己高的人?蒙恬怎么努力表忠心都是徒劳。

也不是没有人劝过胡亥,他的侄子子婴就进谏说,“当年要不是赵国把李牧杀了,也不至于亡国。蒙恬蒙毅都是帝国的护国将军,要是他们死了,谁来保护陛下的江山啊?”

胡亥当然不听,执意要处死蒙家两兄弟。

胡亥自毁长城的举动,确实令人叹息,但大秦帝国的灭亡,岂止是蒙家兄弟之死就能道尽因果的。

就像大明的亡国之君崇祯,杀了袁崇焕是昏招,但导致大明走向灭亡的昏招,崇祯是何其多啊。

下一篇,我们来看看,胡亥继承的江山有多大,看似坚不可摧的大秦帝国,是如何处处漏风的?

往期文章:

秦始皇吃了没历史经验的亏​,身后事没安排好,让胡亥捡了宝

秦汉风云三十年,无数小人物崛起、大人物湮灭,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3 阅读:417
评论列表

狐狸先森讲历史

简介:狐狸先森坚持原创,输出精品内容,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