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另一面,惊心动魄!

文山聊武器 2024-10-16 04:34:58

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是一步步从惨败中摸索出来的。

党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刀锋上跳舞,在泥沼中前行。

党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而是从无数的苦难中爬起,在绝境中寻得生路。

能化危为机,也能于险境中愈加清醒,汲取教训、修正策略,逐步明晰方向。

不是在风平浪静中舒展筋骨,而是在惊涛骇浪中锤炼筋骨。

中国共产党让世界为之瞩目,但其背后的惊心动魄,却未必人人能知。

中共的另一面,惊心动魄 !

百年血火铸党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既满含苦难,又遍布辉煌;既充斥曲折,又闪耀胜利。

自诞生之日起,这个政党就在乱世中起步,在风雨中成长,从瘦弱的小苗逐渐长成遮天的大树。

她不是依靠运气或偶然,而是在应对千难万险的过程中,化危为机,步步走向强盛,终于成了世界上最大执政党。

化危为机的答案或许就在那危局中显现的新机,乱象中焕发的新局。

从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的抗争就从未停歇。

每一次反抗,都是在摸索中前行。

无论是洋务运动的技艺求强,戊戌维新的思想开化,抑或是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义和团的风起云涌,皆因其头上悬挂着旧时代的陈腐思想,而终究没能成事。

辛亥革命虽斩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却未能将中国从苦难的深渊中拉出,依然是旧瓶装新酒,中华大地上的人民仍在悲惨中挣扎,民族独立的梦想遥遥无期。

革命、改革、抗争,均似徒劳。

新路何在?

旧路已然走不通,若要寻得光明,必然另辟蹊径。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八十年的苦痛中,渐渐拨云见日,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寻找救国强国的新思路。

1919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直接将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点燃。

五四运动如疾风骤雨般席卷全国,革命的号角响彻云霄。

中国人民的探索精神前所未有地高涨,前进的道路虽险峻,但那股求索的劲头,愈发坚定、愈发顽强。

80多年的血泪历程,成了催生中国共产党这颗巨树的肥沃泥土。

每一场危机,反而催促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愈加清醒。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火种,若要真正燎原,光靠激情不够,还需有理论作引,利器作身。

于是,马克思主义成了他们手中的利剑,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便是这场改造中国的必经之路。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率先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算是为这条革命道路上的摸索翻开了第一页。

这一年,各地的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思想的星火四处蔓延,为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自此,中国大地上那千百年来漂泊无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久旱逢甘露,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新的可能。

荆棘满路踏血行

中国共产党的壮大,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在一次次危局中历经磨难,于绝境中生根发芽。

革命的道路,不是由鲜花铺就的锦绣前程,倒更像是在荆棘丛中摸索出一条血路。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乘风而起,短短六年间,党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地,除去边疆和岛屿,几乎无处不见党旗飘扬。

从“五十余人”到“万余众”,从寥寥党员到数百万工农的庞大队伍,共产党犹如烈火燎原,迅速扩展,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群众基础。

但后来大革命的失败将方才壮大的队伍打得七零八落,城镇乡村的根据地接连陷落,党员人数从六万锐减至一万。

那些曾经蓬勃的革命火苗,似乎被风雨扑灭,留下的是一片凄凉的废墟。

中国共产党并未因此被打垮,反而愈发坚韧,愈发清醒。

痛定思痛,党深刻反思,逐渐厘清了革命的关键所在。

首先,谁来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很明确: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独立,牢牢掌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革命的力量在哪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在血与火中得出的真理。

没有党的直接指挥,没有武装斗争,革命胜利不过是空谈。

革命的依靠又是谁?土地,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发动起千百万农民的力量,壮大革命的声势。

最后,如何让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那便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强化民主集中制,只有内部团结、组织严密,方能应对外部的惊涛骇浪。

1929年末到1930年初,是中国革命形势正一派欣欣向荣之时,党内的“左”倾急性病却又悄然抬头。

受到国内政治局势和共产国际影响,许多人心急如焚,期待革命高潮提前到来。

可过于急躁的暴动策划,反倒把党组织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

红军试图进攻大城市,结果又遭遇了惨痛损失。

好在党内并非所有人都被这种脱离实际的狂热冲昏头脑。

清醒的声音逐渐浮现,有人开始反思,有人公开抵制这种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

何孟雄犀利地指出“立山主义”的三大错误:忽视了发展的不平衡,忽视了主观力量,忽视了阶级力量的对比。

而在奉命攻打南昌的红一军团中,毛泽东、朱德等人根据实际形势,果断调整了计划,毅然决定不打南昌。

这样的决策,保住了革命的生机。

与此同时,周恩来、瞿秋白在上海召开连续的会议,及时纠正了李立三的冒险主义错误,将中国革命的列车重新拉回了正轨。

1931年到1935年,党内又一次陷入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泥淖。

这一次的教条主义,不仅时间更长,且危害更大,像是压在党身上的一块巨石,几乎将革命压垮。

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湘江战后的3万人,革命似乎再一次濒临绝境。

重大危机,往往是转机的前奏,如同烈火下锻造的利剑,越烧越亮。

风雨飘摇之际,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内的路线、组织和军事诸多悬而未决的大问题。

会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终于在党内和红军中逐步确立,站在风口浪尖的他,终于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博弈中迎来了转折。

这次会议,不只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更是一扫过去“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阴霾。

曾经的盲从与照搬外国理论的做法,被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应用,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在党内生根发芽。

党内同志终于意识到:理论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能光靠纸上谈兵,革命的道路要靠自己摸索,靠自己的脚一步步走出来。

千锤百炼得真知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在鲜花簇拥下走向胜利的,而是在一次次惨败后的风雨里,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血路。

每次挫折过后,总能从中汲取教训,愈挫愈勇。

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正确”并不是说它从不犯错,凡事都是一帆风顺。

所谓“正确”,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错误虽有,然多属支流,主流却始终是正确的航向;

其二,党虽犯过错,但从未被错误所压倒,而是一次次从错误中站起,愈发坚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点,是党在世界政坛上与众不同的标志,也是它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从不失误,倒更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勇敢爬起,从不讳疾忌医。

它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自我革新,极富自我修复能力,这在政坛上并不多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几度在风浪中摸索,几度陷入“左”倾急病的旋涡,三番五次跌倒,又三番五次挣扎着爬起。

1927年11月到1928年4月,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一时被急切的理想驱使,推行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国武装暴动计划。

结果是各地武装接连失败,惨不忍睹。

这一场“盲动主义”的冒险,不仅遭到了共产国际的批评,还引发了党内许多同志的抵制。

事实狠狠甩了几巴掌,党中央的头脑这才逐渐冷静下来,于是党的六大适时纠正了这一错误。

党终于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然而,党在政治上仍未足够成熟,这次纠错虽有成效,却未能彻底清除“左”倾的病根。

1930年6月至9月,李立三带领的党中央,再次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虽然时间不长,然造成的损失却是惨痛至极。

各地起义如昙花一现,刚露头便遭扑灭。

所幸的是,党内一些坚守原则的同志和共产国际及时提出批评,六届三中全会迅速纠正了这一错误。

然而,未能在思想上彻底拔除的“左”倾病根,很快在党内滋生出更为顽固的毒草。

这次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来得更加猛烈,也更加系统。

教条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显得“无懈可击”,连行动部署都更显周密,似乎是铁板一块,无懈可击。

正是这四年长达的错误,几乎将党和红军逼入绝境,几乎压垮了整个革命的脊梁。

第三次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几乎将中国革命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展开战略大转移。

尤其在湘江一役过后,中央苏区的工作几乎损失殆尽,达到骇人的九成之多。

红军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后,只剩下三万人左右。

1934年,中央红军自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

到12月1日主力部队掩护后续部队抢渡江水,在灌阳、兴安、全州等地与蓄势待发的敌人展开了三场激烈的阻击战(新圩、界首、觉山铺),以及后卫阻击战。

短短一周时间,红军损失3.7万余人,牺牲与失踪者达3.1万,伤亡人数更是高达两万余人,投降或被俘虏者约六千人。

血战湘江,这片土地染满了烈士的鲜血。

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誓言要为中华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为信仰而献身。

红十团的两任团长沈述清、杜宗美接连壮烈牺牲,红十八团与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敌人的炮火中英勇战斗,直至建制被迫取消。

这些可歌可泣的红军指战员,化作烈骨忠魂,永远留在了湘江的土地上,至少有23位团级以上的指挥官,永远倒在了追寻“红色中华”的路上。

这场血腥的湘江战役,反倒成了红军涅槃重生的转折点。

在这场生死搏杀之后,党和红军开始从“左”倾错误的迷雾中清醒。

从油榨坪会议、通道会议,再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激烈的争论与反思如火如荼展开,推动了遵义会议的最终召开。

这些会议一场接一场,讨论不停,争论不休,在革命的废墟上搭建起新的希望。

全世界最大执政党崛起的背后,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惨败,毫不夸张。

但中国共产党从混沌中摸索,在失误中学习,从失败中崛起,每一次跌倒之后,便是一次更高的跃起。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追忆往昔的荣辱,而在于从过去的教训中汲取智慧,摸索出未来的方向。

党能走到今天,靠的正是以自我纠错为核心的自我革命,而若要走向更远的未来,依然需要依靠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调整航向,永葆前行的力量。

参考资料:

化危为机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神奇密码 杜正艾

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的历程与经验(1921-1949) 黄怡文

0 阅读:2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