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市规划策略有多高明?
一开始借着设立长沙经开区的机会,往东发展星马新城。然后利用长沙市政府搬迁到岳麓区的机会,往西发展河西新城。
接着又利用湖南省政府搬迁到天心区的机会,往南发展暮云组团。最后利用设立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机会,往北发展高星组团。
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长沙城市规划都巧妙的借助外力。无奈长沙前期定位不高,城建水平较低。
以至于现在,虽然长沙GDP高居全国第15名,但建成区面积却掉到全国20多名,是一个城建水平与经济实力严重不符的城市。
改革开放初期,长沙城建基本被限制在京广铁路与湘江之间的区域:以五一路为商业中心,南北延伸布局居住区,工业区则被放到南北两端。
1990年,长沙把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为“一主两翼两组团”:以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个组团为捞霞和坪塘。
长沙城市发展轴不再以湘江为核心,而是沿着东西走向的319国道扩张。1992年,长沙在长沙县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城建东进的序幕。
长沙工业支柱产业—工程机械,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开区集聚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是长沙实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
从定位就能看得出,长沙县更多是作为长沙工业重镇而存在,而不是其他城市功能;长沙县至今没有撤县设区就是很好的体现。
对于一个沿江城市来说,一江两岸是最完美的空间格局。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于1988年,比长沙经开区还要早几年。受限于政策和资金,长沙高新区大规模开发是在2001年之后。
因为这年长沙市政府驻地由芙蓉区藩正街迁至岳麓区岳麓大道,从而拉开了城建西进的序幕。
有了行政中心加持,河西岳麓区的发展明显好于城东长沙县。岳麓山和古山之间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居住区。
高新区聚集了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一大批现代产业。
2003年,“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成为长沙新的发展大方向。
第二年,湖南省政府驻地由芙蓉区五一中路迁移至天心区湘府路,拉开了城建南下的序幕。
城南地形以丘陵为主,开发成本较高,并不适合作为城市主发展方向;
但为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长沙还是选择迎难而上。
由于采取“山不推平、河不改道”的生态保护开发理念,城南环境优美,做到了“山中有城、城中有绿”;稍微不好的一点是,布局看起来有点乱。
虽然通过东西南三个方向上的扩张,长沙城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这离新一线城市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2014年,长沙对2003版规划进行调整,顺江北上成为长沙城市主发展方向,全新的“大长沙”格局横空出世。
第二年,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获批,望城区成为长沙重点建设对象。
这实际上是岳麓区发展的延续,居住区顺着湘江往望城区发展,工业区从高新区往北延伸到望城经开区。
至此,长沙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发展了一遍,“大长沙”框架最终确立。接下来长沙城建的发展,主要是在四个方向上进行“缝缝补补”操作。
比如,西南方向的坪浦组团,利用靠近大学城的优势,发展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往南慢慢对接湘潭发展。
东南方向的黄黎组团,利用靠近长沙南站的优势,布局为国际会展中心。
其实,长沙对接株洲发展走东南方向更好一些,因为这边地势比较平坦。
至于正北方向的金霞组团,长沙似乎还没想好怎么发展;目前只有京广铁路与湘江之间的区域被开发为居住区和港口物流区。
长沙拥有两个面积很大、人口很多、经济很强的县级市:浏阳和宁乡;两市人口加起来有270多万,GDP加起来接近3000亿(2022年)。
这也是长沙城建水平与经济实力严重不符的一个客观原因。
其实,长沙的城市框架和产业布局已经搞得差不多了,可以考虑适当发展房地产,让城建水平匹配经济实力。